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2018-03-19吴光源
吴光源
(天柱县邦洞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贵州天柱556601)
南方是我国的水稻主产区,科学有效的水稻种植,是提高水稻产量及质量的重要基础。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害,其病能够对水稻生长造成较大影响。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机理是白背飞虱对病毒病的传播。在研究中发现,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特点,且产生的原因比较集中,这就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条件。
1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率正逐年增加,一些地区面临严重发病问题。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表现:发病稻株叶色深绿、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小而僵直、浓绿等症状。如图1所示,为倒生根,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典型症状。
1.1 黑条矮缩病发生的特点
黑条矮缩病是一种基于白背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能够对水稻产生严重危害。就实际而言,黑条矮缩病害的发生特点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同的水稻品种,所发生的病情程度存在差异。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而言,杂交水稻病情比粳稻更为严重;二是不同区域,病情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的地域环境,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受到南方天气气候的影响所致;三是不同的水稻种植方式,其发病程度有差异。一般而言,水稻育秧的发病率要高于两段育秧,而水稻栽插早,也会出现较重的病情。因此,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品种、地域及种植方式有关,在防治工作中应抓准病情特点。
图1:倒生根
1.2 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原因
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黑条矮缩病是以白背飞虱作为传播介质,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白背飞虱的数量、带毒率有着直接关系;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黑条矮缩病水稻与正常水稻难以区分,这就导致采取防治措施之时,已是非常严重的时期,防治的效果并不显著,造成减产等问题的发生;三是种植方式能够为病害的发生提供条件。从实际来看,由于连片栽种,例如该县大面积的油菜、蔬菜等地与稻田相连,为白背飞虱生存提供了条件,高密度的白背飞虱数量,加剧了黑条矮缩病的病情。
2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南方水稻产区,如何实现科学种植,强化对黑条矮缩病的有效防治,应针对病害发生的特点及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防治的有效性。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强化白背飞虱防治等措施,实现有效防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2.1 落实农业措施,实现科学种植管理
在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中,应有效落实农业措施,提高种植管理水平,避免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一是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中,应选择抗病品种。由于不同的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敏感程度不同,为更好地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可以选择发病较轻的品种;二是要做好田间管理,科学培育壮苗。由于栽种越早,病害越严重,因此在栽种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推迟栽插期,这样可以避开白背飞虱爆发期,减少水稻感染的可能性,这对于降低病害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转变栽种方式。应大力推广机插秧或抛秧等栽插方式,这样可以减少水育秧,降低白背飞虱的为害从而降低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几率;四是由于黑条矮缩病的显症比较晚,为确保防治的及时有效性,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一旦发现病情,应及时采取多种措施,减少病害损失;五是在重发病地块,可以通过水稻栽插的合理密植以降低发病率;六是在田间管理中,科学根据水稻白背的发生规律,采用适时防治、合理施肥等方式,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确保稻田的有效管理。
2.2 强化白背飞虱防治,切断传播载体
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白背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因此防治工作的开展应强化对白背飞虱的防治。白背飞虱防治工作的开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是在白背飞虱的发生高峰期,做好综合防治工作,特别是对于油菜地、蔬菜地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这是减少白背飞虱数量,避免大面积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二是在白背飞虱迁移期,做好水稻白背飞虱防治,控制病毒传播,减少水稻感染的可能性;三是在白背飞虱的防治中,以药剂防治为主,常用的药剂有20%或70%呲虫啉可湿性粉剂、70%呲虫啉分散粒剂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要在发病初期施用药剂,这样的防治效果更显著。
3 结语
总之,例如该县属亚热带地方湿润季风气候条件,受限于传统的栽种方式等原因,造成了日益频发的水稻黑条矮缩病,严重影响水稻的生产种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科学防治,应针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有效落实农业措施,实现科学种植管理,减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几率。通过强化对白背飞虱的防治,及时切断传播载体,减少病毒传播,实现水稻的科学种植。
[1]刘见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药剂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6,(03).
[2]磨丽丽.刍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集成技术的应用效果[J].农家科技,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