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模式初探

2010-08-15翟宇佳

海军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组训战伤特种部队

翟宇佳,陶 伟

根据以往特种作战战伤特点和作战样式[1],现有的战伤救护训练模式与未来特种作战要求尚有差距。笔者曾多次参与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的组训工作,在此对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模式做初步探讨。

1 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的现状

1.1 体制的制约 我军特种部队组建时间不长,组建之初大多沿用原陆军侦察部队的编制体制和组训方法。战救训练也沿用原陆军部队制定的“五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通气术),这些显然与特种作战的卫勤保障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1.2 战救训练的基础发生了改变 我军特种部队战救训练,大多以陆军的四级后送体制为基础来展开。而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场已无前后方之分。特种作战队员往往需要深入敌方执行作战任务。战斗中伤病员按照原先的四级后送的方法,不能有效后送至后方救护所实行及时救治。

1.3 组训模式亟需改进 目前特种部队战救训练,主要是由特种部队的卫生部门组建短期卫训队,以培养基层单位卫生兵骨干的方式展开。培训资料主要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卫生员教材》和总后勤部卫生部下发的《战伤救护五项技术》光盘。组训科目也仅是“五项技术”。组训任务大多由特种部队自身医疗单位的军医和卫生员来担任。组训方式、培训资料与组训力量亟需改进。

1.4 战救器材适用性不够 特种部队当前无专用的战救器材,给特种部队专项地域战救训练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关部门应该针对特种部队的需要,研制专用的战救器材。

1.5 训练方法实战性不强 目前特种部队战救训练主要分为课堂讲解和实操作业 2个阶段。此种训练方法过于简单,实操地域无真实战场环境,无法有效锤炼特战队员在真实战场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

2 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改进对策

2.1 制订专门的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大纲 根据未来特种作战方向的地形地貌,以及可能发生战伤的特点,结合作战地域流行病学、病原微生物的历史调查资料,设置具体的战救训练科目。如《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大纲》中,“涉海作战部分”应着重海水浸泡伤、防海洋生物伤等,“丛林作战部分”[2]应着重蚊虫驱避剂的研使用,“野外生存技能”中应着重卫生常识的培训、野外可食用植物图谱,“岛礁作战部分”和“城市巷战部分”根据以往战例[3],也应具体规范。

2.2 增加特种部队战救训练的科目 特种作战人员大多以班、排、连为单位,有时以临时小组为单位执行任务,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卫勤保障人员一般都没有进行过特种训练,伴随医疗保障的难度很大。这就要求特种部队单兵除掌握基本的“五项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急救药品的使用与注意事项,输液、注射、战场应急救治等专项技能培训。有关部门在修订《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大纲》时应考虑增加相应的训练科目。

2.3 研制特种部队专用的战救器材 目前特种部队战救训练器材主要是三角巾、止血带、担架等简单的基本战救器材。有关部门应针对今后特种作战的需要,加大科研力度,着重研制战时特种部队专用的战救器材。杨建新等[4]提出的单兵急救盒以及李延鹏等[5]提出的单兵急救模块都是很好的借鉴。

2.4 加大战救骨干的培训的投入力度 仅靠特种部队自身的军医、卫生员来完成战救训练,不仅耗费了基层本来已不多的卫勤力量,而且培训效果和培训目的也达不到特种作战的要求。未来特种部队的战救培训力量,应该由军队医学院校、驻地体系医院和特种部队自身卫生部门来共同完成,这样可以使特种作战队员的战救技能从基本原理到实践经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利于战救技术在实战中的具体应用[6]。

2.5 加强战救训练的实战性 (1)利用部队实弹打靶训练或反恐营救演习,设置障碍物、伪装网、烟雾等营造真实战场环境。让特战队员在带有战术背景的情况下接受战伤救护任务,从而锻炼一线救治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临战状态下的自救互救技能。同时,在开训前建立详细的战伤救护具体考核科目、标准和成绩评定方法。(2)结合特种部队野外拉练、海训等年度日常训练工作,适时地开展与训练任务环境相对应的战伤救护训练,如热带丛林地区战伤救护训练、水际滩头战伤救护训练、岛礁地域战伤救护训练等。(3)现有装备与自制器材相结合。利用伤兵后送装置、轮式担架等制式装备,进行伤员装载和搬运训练等。利用抗眩晕器械、蒙眼罩的方法进行海上、夜间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战救训练,提高特殊条件下的救护能力。利用树枝、木板、胶鞋、鞋带等战时随手可得的物品代替夹板、止血带、三角巾等常用战救器材。特种队员掌握此项技术,对于在未来战争中提升我军特种部队持续作战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意义重大。

3 总结

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是特种部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特战队员战场生存率的重要保证。特种作战对我军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对于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模式无实战经验可寻,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探讨。本着“练为战”的指导思想,科学地开展特种部队战伤救护训练,增强特战队员战时自救互救能力,为确保战时能救得下和打得赢奠定坚实的基础。

[1]曾道红.透视世界的“特种兵”[J].科学24小时,2005,3(3):34.

[2]钟 玲,杨顺秋.高技术条件下亚热带丛林战伤救护的难点与训练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9):100-101.

[3]邓月仙,陈国良,秦 超.美军两次城市进攻作战伤亡分析[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8,10(4):246-247.

[4]杨建新,陈爱宝,王杰雄.特种作战中单兵医疗保障的初步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3):229-230.

[5]李延鹏,张 军,王永清.特种部队单兵急救模块设计[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9):1122-1123.

[6]周明芳,李 巍,黄丽华,等.陆军某特种大队自救互救培训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0):5-7.

猜你喜欢

组训战伤特种部队
本期主题:特种部队队徽
军用飞机战伤抢修技术体系建设发展论证研究
护理士官战伤救护技能培训方法、效果及建议
特种部队巡礼之英国特别空勤团
特种部队巡礼之阿尔法小组
机务士官组训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微格教学的士官组训能力培养构想
战伤分类和四肢战伤发生发展趋势
全副武装手持G36步枪的德国特种部队队员
学员队干部在课余体能组训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