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按摩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118例疗效观察

2010-08-15宗璞华

海军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反应物腰部椎间盘

宗璞华

目前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限于静卧、封闭、牵引或手术等,此类疗法往往病程长,恢复较慢,增加或延长了患者的痛苦。为了探讨本病在急性期更简便、经济、速效的诊治方法,笔者几年来摸索出诊断以用手按摸为主、针刺和按摩相结合的方法,经治 118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1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 76例,女性 42例。年龄 28~63岁。以青年最多,壮年次之,老年较少。病程 1 h~1个月。发病后生活失去自理者87例,卧床不能动者 58例,腰部疼痛者 118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18例,排便障碍 19例,下肢瘫痪 1例,下肢感觉障碍 12例,腰部有阳性反应物 118例,腿部麻木 97例。X线片或 CT检查 96例,其中显示椎间盘明显突出者 78例。

1.2 诊断依据和方法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除患者主诉和 X线片或 CT诊断之外,主要依靠手触摸来对以下情况进行判断:腰椎排列位置,突出部位,受累肢体及反应点,疼痛部位,肌肉是否僵硬、痉挛,肿物及肿物形态,皮下有无扁平、圆形、椭圆、条索、带状等各种阳性反应物。当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时,患者出现功能障碍和疼痛等症候群特点。这些症状,既是诊断的依据,又是确定治疗重点的基础,反应物消散还是判定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1.3 治疗方法

1.3.1 按摩 (1)循经按摩治督脉:从大椎穴至长强穴,沿督脉经线揉摩 3遍,手法要轻、温和,用力达到皮下肌肉之间、调督脉气血,疏通突出部位的血瘀,消炎解痛,督脉经线皮肤出现发红,患者有热感、舒适感为宜。(2)调足太阳膀胱经;从大杼穴至小肠俞穴,沿足太阳膀胱经揉摩 3遍,手法轻软柔和,用力达到皮下,疏导经脉气血,通经活络,突出部位两侧痛点气血消散,疼痛缓解,足太阳膀胱经线皮肤出现浅红,患者有轻热感。(3)按摩背、腰肌。自上而下推拿 3遍,手法先轻后重,用力深达肌肉,重至骨部,松弛僵硬的肌肉,皮肤出现大面积深红,患者有火热、胀痛感。(4)掐足太阳膀胱经五虚穴:手法重、强刺激,以患者能忍受为宜,疏通下肢经气、镇痛。(5)弹、拨、掐背、腋、腹侧经筋,手法快而重,舒展和缓解经筋痉挛,患者有热灼感。(6)拨、点、按痛点和阳性反应物:手法较重,用力拨动阳性反应物,消软和消除痛点及阳性反应物,患者有胀痛感。施上述手法之后,在患者全身自然放松状态下,行滑按复位,歪斜的椎体立即恢复,椎间盘随之还纳。

1.3.2 针刺 (1)从腰部往下沿足太阳膀胱经脉传导疼痛者取: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申脉等穴,根据疼痛轻重决定取穴多少。手法要重,迅速提插捻转,强刺激,针感传导至足,达到镇痛、止痛。(2)腰骶部疼痛者取:悬枢、命门、阳关、长强、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等穴,根据疼痛情况决定取穴多少,手法稍重,较慢捻针,不提插,较重刺激,患者有局部放射感,以消炎止痛。在腰、臀、下肢等部出现剧痛点和阳性反应物,手触摸准后,用针直刺,上下提插,强刺激,患者有局部胀痛感,目的是止痛和消散反应物。上述均采取快速针刺方法,不留针。最初每日 1次,好转后隔日 1次。按摩与针刺同时进行。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1)椎间盘突出复位,腰侧弯变直,腰脊排列正常,腰腿疼痛消失,阳性反应物消散或软化,功能恢复正常者为痊愈。(2)椎间盘突出复位不彻底,腰侧弯略变直、腰脊排列较正常,腰腿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阳性反应物部分消散或软化,功能多半恢复者为显效。(3)椎间盘突出有些复位,腰侧弯变稍直,腰脊排列有改变,腰腿疼痛有减轻或缓解,阳性反应物有消散或软化,功能有所恢复者为有效。(4)椎间盘突出无复位,腰侧弯无变化,腰脊排列无改变,腰腿疼痛无减轻或缓解,阳性反应物无消散或软化,功能无恢复者为无效。

2 结果

118例患者,一般经 1~5次、个别经 10~15次治疗。其中治愈 111例,占 94.1%;显效 5例,占4.2%;有效 2例,占 1.7%;未见无效者,总有效率为100%。

典型病例 某男,47岁,工人,2005年1月12日就诊。主诉:腰腿疼半年,瘫痪、大便失禁 5 d。2004年7月右下肢行走不便,10月腰腿疼痛,针灸无效入院牵引 23 d,病情突然加重,开始大便秘结,后又失禁,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生活不能自理。查体:背、腰、腿无运动能力,右下肢肌力Ⅰ级,左下肢Ⅱ级,背、腰、臀、下肢肌肉萎缩,痛觉减退,知觉存在。腰侧弯、痛点明显,两髂骨上沿有椭圆反应物,承扶、承山穴处有条状阳性反应物。X线片:脊柱呈S形并反弓,腰椎 2~3、4~5椎间孔狭窄,4~5椎间盘突出,3、4、5椎体增生。开始每日针刺按摩 1次,首次治疗后突出的椎间盘复位,腰部疼痛减轻。针刺理便、瘫痪穴后,腹胀、肠鸣,肛门有胀感,6 h后排便一次,数量多而稀,腹部胀感消失。8 h后又排一次,虽少但成形,此后大便功能得到恢复,睡眠良好。3次治疗后,从腰放射至腿的麻痛减轻,腰部痛点缓解,手扶床沿可向右侧翻身,5次后腿痛消失,背、腰肌有力,脊柱曲线恢复,侧弯变直,自己可坐起。8次后背、腰、臀和下肢肌肉有所恢复,两人搀扶走 30 m远。9次后下肢痛觉恢复,双下肢感觉有力。13次后阳性反应物消散,拄拐行走 300m远,背、腰、下肢肌力恢复,抬腿试验阴性,行走自如,无任何不适感,15次后痊愈。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部肌肉反复劳损、椎体间顺应性降低、椎间关节紊乱,导致腰椎内外力学结构失衡为主要发病原因[2]。临床观察 118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简单:有 16例外力直接作用引起,其他患者多有既往病史,如外伤、劳损、慢性腰痛史以及腰椎退行性改变等。虽然能活动、工作或料理家务,但若遇到季节变换、天气变化,稍不注意,如单手抬、提重物,双手举、拿及突然扭动腰等动作均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发作时没有明显感觉,有的听到腰有咔嘶声响,感到腰部软组织有撕裂疼痛,如电击一样传导至足部。大部分患者只觉得某一个动作之后腰部不适,往往卧床或睡一夜觉之后,才感到腰不能动,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轻者能翻身、站立、走路,重者不能或不敢动,只能选择一种姿势卧床,有的只能俯卧、仰卧、侧卧,单腿或双腿跪着,甚至出现排便障碍或者瘫痪等。上述说明:腰急性椎间盘突出多有既往史,故容易造成急性发作。

笔者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针刺和按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取两法之长,有机结合。循经按摩有调解经气、通经活络,改善背、腰、下肢等受累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和痉挛,消除阳性反应物,滑按复位、恢复受累肢体功能等优点。针刺具有止痛、消炎、解痉挛,缓解坐骨神经传导疼痛和排便障碍等优点。按摩手法先轻后重,补泻兼用,不宜强刺激。针刺取泻法,对剧痛难忍患者,行强刺激,如秩边、环跳穴等。笔者运用按摩和针刺交替使用,目的是解除软组织僵硬、紧张状态,疼痛缓解后再用手滑按,使椎间盘还纳,歪斜椎体复位,时间短、疗效好,痛苦小,其效果明显优于用单一方法治疗。118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治疗,确实收到满意效果。

本组病例,病程不超过 24 h者 47例,均为一次性复位,复位后即刻解除疼痛,功能开始恢复,生活很快自理。为了巩固效果,再按摩几次,一般治疗 1~5次痊愈。此结果与王艳梅[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与尤正康[4]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可能因病程长短不同而致。王艳梅一文的研究对象与本文的研究对象的病程均在 1 h至 1个月,两文的有效率均为 100%,而尤正康的研究对象病程为 1 h至 3个月,有患者病程较长,使得不能痊愈。因此,患者发现患病应尽快就诊,以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并可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临床证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时间短,椎体偏斜小,背、腰部软组织僵硬不严重,阳性反应物刚刚形成,痛点轻微肿胀,疼痛阵发或放射感。此时用循经按摩和针刺方法治疗,椎体容易复位,椎间盘随椎体复位而还纳。由于受挤压的肌肉、韧带、神经根解除了压迫,软组织所受的损伤相对减小,创伤和受累部位较快得到复原。事实证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不超过 24 h复位为最佳,不容易形成滑脱或慢性椎间盘突出症。相比较病程长的患者,椎间盘挤压软组织时间长,神经根受累,背、腰肌僵硬严重,经筋痉挛粗而硬,阳性反应物硬而大,疼痛持续时间长,椎间盘不容易还纳,1~2次按摩针刺无法使症状缓解。118例中有 25例当时复位很好,但一活动椎间盘就突出,有的多达 15次之多。但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本方法治疗,只要患者能持之以恒,配合医生治疗,同样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1]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705-706.

[2]朱沁,李胜利,闵晓俊,等.针灸配合自主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10):571-573.

[3]王艳梅.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按摩疗法[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24-25.

[4]尤正康.牵引按摩并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6):741.

猜你喜欢

反应物腰部椎间盘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初中化学中气体的制取、净化与干燥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考点点击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化学平衡移动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