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忽必烈对日本的战争
2010-08-15黄飞
黄 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元朝忽必烈对日本的战争
黄 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忽必烈;元朝;日本;征伐
元朝皇帝忽必烈虽然统治着广阔的国土,但是仍旧积极对外扩张,以满足统治者的贪婪。忽必烈在位时期对日本进行了两次征伐。从战争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来阐述。
一 原因
十三世纪初,蒙古民族杰出的领袖成吉思汗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崇尚武力的成吉思汗对自己的子孙曾讲到:“天下地面尽阔,教您各守封国”[1]在征服中西亚各国的战争中对部下也讲到:“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和战胜敌人,将其根绝,夺取其所有的一切,迫使其结发之妻痛哭,骑其骏马,纳其美貌之妻妾以待寝席。”[2]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于 1260年即位汗位。至元八年,(1271)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下诏说:“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3]建立大元王朝之后,仍旧积极发动对外战争。
首先,战争的根本原因与其奴隶制社会所残留的意识形态有关,把对外战争看作是大汗应有的高尚事业。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继承了蒙古宗主对外扩张的传统。另外传说中的日本极为富有。根据《旧唐书》记载:“倭国献琥珀、玛瑙,琥珀大如斗,玛瑙若五斗器。”掠夺财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本来就是一个根本的特征,因此对日本虎视眈眈。
其次,战争的直接原因就是遣使无果,元朝皇帝忽必烈感到威严扫地,决定报复。忽必烈即位前,高丽已经臣属元朝,即位后自然把目光瞄向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一再遣使招降日本均被回避或拒绝。早在至元三年(1266)八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黑的,给虎符,礼部侍郎殷弘,给金符,持大元国书曰:“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睦合。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庵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镐 ,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以知之。高丽,朕之东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4]这部诏书,忽必烈要求日本像高丽一样,臣服于元朝。可惜诏书未能够达到到日本,遣使无果而回。
后来,忽必烈陆续共派遣了黑的、殷弘、赵良弼、杜世忠、何文著等五位“国信使”出访日本。就出访而言:黑的、殷弘,或中途折回、或及境不纳;赵良弼,求见未遂、滞留馆所;而杜世忠、何文著,别道行进,遭到杀戮的命运。至元六年 (1269)十二月忽必烈派赵良弼赴日,威胁日本说:“其或犹豫,以至用兵,夫谁乐为也,王其审图之。”[5]这种霸道的无理要求,当时的镰仓幕府的执权者北条时宗“坚决拒绝这次要求,压制了朝廷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6]五次遣使都没有达到目的后,忽必烈决定出兵日本。
另外征服日本,就可以卡断南宋的外援之路,使其坐以待毙。第一次征伐日本的时候,南宋还没有臣服。忽必烈企图通过控制高丽以及日本,使南宋不能够在海上与日本联合,断绝南宋东北的海路。从而达到在攻伐南宋时无后顾之忧。
二 经过
高丽元宗十年(1269),高丽耽罗岛林衍起义,反对高丽王的统治。至元十年 (1273)四月,“经略使忻都同洪茶丘领兵入海,攻拔耽罗城,擒金通精等,奉召诛之。”[7]之后,元军于耽罗岛设招讨司,通过镇压这次高丽内部叛乱,忽必烈可以使元军可以有个跳板全力进攻日本。随后,忽必烈召忻都、金方庆等至元大都商议征日事宜。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忽必烈“遣木速塔八、撒木合持招使高丽签军五千六百人助征日本。”[8]同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拨都鲁轻疾舟、涉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9]此次东征日本的有从属于蒙古族部队蒙汉军、高丽军、再加上高丽水手,共计三万二千多人,由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帅,八月出发。在这场战争中,忻都与高丽都督使金方庆等十月三日从合浦出发,攻打对马岛,杀掉日本将领允宗助国。十一月,攻陷壹岐岛,又杀掉日本将领经高及平景隆。在取得的这些战果的同时,元军到处剽掠杀戮,引起了当地的军民的一致反抗。元军劳师远征比较疲惫,而后日本宇多天皇征兵十万余人同元军大战于博多。元军以火炮击之,屡有小胜。但是元军人数与日军人数相差较大,兵疲箭尽,当时元军统帅之一刘复亨又遭受军伤,作为统帅的忻都怕孤军深入,认为:“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策疲策疲兵入境,非完计也,不若班师。”十一月二十七日,忻都决定,全军撤退到船上,明日班师。夜晚,博多湾出现了罕见的台风暴雨,战船触崖石,多遭受破坏,后部分军队逐渐撤回大元。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于“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10]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 1.3万多人。当时是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故日本史书称这次战役为“文水之役”。
大元朝败给了岛国日本,忽必烈感到十分耻辱,准备再次讨伐日本。但当时和南宋决战,无暇顾及日本,而是派出了使节杜世忠等出访日本,要求日本贡奉。然而“日本杀国使杜世忠等。”[11]至元十六年 (1279),元朝灭亡南宋以后,忽必烈立刻将对日本的作战提上日程。至元十七年 (1280),“五月,召范文虎,议征日本。八月,招募征日本士卒。”[12]至元十八年(1281)正月,忽必烈以被遣的使者被杀为理由,“命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及忻都、洪茶丘等率十万人征日本”。[13]此次对日本的作战,忽必烈临行前还特意的叮嘱了一番道:“又有一事,朕实忧之,恐卿辈不合耳。假若彼国人至,与卿辈有所议,当同心协谋,如出一口答之”。[14]可见,忽必烈渴望战败日本之心切!
至元十八年(1281)元军分两路进攻日本。阿塔海(代替阿剌罕)、范文虎、李庭等率领的海船九千艘先到高丽的金州和忻都、洪茶丘等会合,再征日本。后“又为风水不便,再议定会于一岐岛。”[15]五月,忻都、洪茶丘等率领的蒙古军、高丽军、汉军等近四万人从合浦出发,攻占了对马和一岐岛。然而范文虎等逾期不至,忻都和洪茶丘部在一岐岛以火炮击败日军,进至志贺岛、宗像洋。此后军中疫情严重,士气低落,接连失利。后范文虎部与忻都部同泊于能古、志贺二岛,日本军队进行反扑,元军却陷于退或进的决议中久久不能定夺。元朝的将领不听从金方庆力战日军的建议,于七月底转攻于平户岛,后来移师到五龙山 (现在的日本鹰岛),欲转攻日本的太宰府。然而在“八月一日,风破舟。”[16]元军再次遇到了海风,史书记载这次海风导致元军战船“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17]战船人员可见损失颇为严重。“五日,文虎等诸将择坚好船乘之,弃士卒十余万于山下。”[18]留下的军队缺乏主将,便推举张百户为主帅,准备乘机逃回大元。七日,遭到日军的全力一击,蒙古军,高丽军和北方汉军尽杀,而新附军被称为唐人,执以为奴。之后,于阊、莫青、吴万五等三人逃归,元军“十万之众归还者三人耳”[19]至此,元军对日本的又一次作战以失败而告终。日本史书称这次战役为“弘安之役”。
至元二十年(1283)忽必烈“命阿塔海为日本省丞相,与徹里帖木兒右丞、刘二拔都兒左丞,募兵造船,欲复征日本。”[20]后来由于安南战事的失利,为了全力征伐安南,以及江南人民多遭受多年战乱,苦不堪言,引发多起人民起义。后来多次提出征伐日本,但是忽必烈没有更多的精力征伐日本,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元朝对日作战至此作罢。
三 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元军两次对日本作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日本是岛国,元军劳师远征,异地作战,不熟悉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如前文中提到的两次遇到的海风,使日本获得了反攻的时机,而元军损失惨重。
再者,忽必烈以及元朝将领指挥不当,轻视日军作战能力。草原骑兵在岛国过于依赖于高丽和南宋降军,多民族成分的军队编制,必然导致指挥不当。南宋将领作战贪生怕死。战败后,范文虎丢下数万军队,“独自走高丽”,[21]就是例证。另外没有足够重视战前备战。第一次征伐仅仅派往三万余人,第二次人数虽多,却也,在出征前,“范文虎请求战马和回回炮时,忽必烈说:这是海战,用那些干什么?”[22]充分反映了元朝忽必烈的轻敌。
其次,元朝作战面过于庞大,牵制了元军的作战发挥。对日本作战的同时,还与南宋政权激战以及策划对东南亚等国的侵略战争。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在征伐日本的同时,至元十一年 (1274)命伯颜“大举伐宋”。[23]后来陆续对占城,安南,缅甸等国发动战争。之后在至元同时国内的江南人民起义多有发生,都间接地支援了日军的作战。
最后,元军所发起的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清人赵翼评价忽必烈说“内用聚敛之臣,视民财如土苴,外兴无名之师,戕民命如草芥”。[24]这种非正义之师,遭到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的积极抵御,表现出了巨大的抵抗力量。
四 小结
战争导致了日本中下级武士的破产,形成了倭寇集团,困扰中国沿海。对于日本而言,国内政治和经济遭到重创。元朝也在频繁的战事中,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多,《元史》世祖纪记载有“以征日本,民间骚动,盗贼窃发”[25]。很好的说明了问题。两外此次的战败。使大元帝国在周边国家的的威信逐渐降低,可以说忽必烈对日本的作战失败,对元朝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总之,元军征伐日本给双方带来了恶劣的后果,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在唐朝之后已经逐渐有了隔膜,战争之后两国的民族隔阂更是逐渐拉开,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中日两国的关系。
[1] 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汉译 .蒙古秘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7,255.
[2] 韩儒林主编 .元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8.
[3]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 7卷,138.
[4] [5][9][10][11][12][13][14][15][16][18][19][20]宋濂 .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 208卷,4626-4629.
[6] 井上清主编 .日本历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180.
[7] [8]宋濂 .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619-4620.
[17] 苏天爵 .滋溪文稿[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别集类 153.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257.
[21] 方回,桐江续集 .孔端卿东征续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3,32.
[22] 蔡美彪主编 .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七册)155.
[23] 宋濂 .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 7卷,3099.
[24] 赵翼著,王树民校正 .廿二史劄记校證[M].北京:中华书局,2001(下),686.
[25] 宋濂 .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 12卷,255.
Key words:Kublai;Yuan Dynasty;Japanese;crusade
Abstract:Although the emperor Kublai of the Yuan Dynasty ruled a vast territory,but he still crusade foreign country in order to meet the greed of the rulers.During Kublai’s reign of yuan Dynasty, twice crusade against japan.In this paper,the writer discuss the cause,the process and the impact of the war.
A D iscussion of Yuan Dynasty’s Crusade Aga igst Japan During Kubla i’s Reign
HUANG Fei
(College of History,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K 247
A
1673-2804(2010)05-0222-03
200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