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及其翻译策略
2010-08-15张晓静王治江
张晓静,王治江
(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 063009)
译者主体性及其翻译策略
张晓静,王治江
(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 063009)
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异化;归化
讨论了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方面的影响。不管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其主体性都得到了彰显,其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发挥。
谈到翻译自然要谈到译者。传统观念认为,作者是原文的创造者,作者对原文有绝对的发言权,译者只是起到不同语言之间转换的作用。因此,译者要完全忠实于原文作者、原文和读者。所以,要求译者“隐身”,译作“透明”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译者要隐身由三个条件决定:“一是译者要在翻译中不掺入自己的主观色彩;二是译者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译者要一切以原文为依据,唯作者是从。”(许钧,2006)这三个因素把译者牢牢束缚在一个圈子内。难怪东晋前秦高僧道安提出了翻译中的“五失本”“三不译”;翻译理论家严复发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的感慨。
然而,语言是一种文化交流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承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它涉及更多的是文化交流。两国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心理不同等等,导致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造成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给译者完全忠实于原作构成了局限。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种对立意见,即所谓“异化”与“归化”。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读者为归宿。
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Venuti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他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
归化翻译代表人物Nida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对 Nida来说,动态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Nida 1964a)。
这两种策略都涉及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理文化问题时的原则和方法,都需要译者主体性介入。所谓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等,2003)译者的主体性可以表现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各种选择,包括对原文文本的选择,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译语风格的选择等。本文着重讨论译者主体性对两种翻译策略即“异化”和“归化”策略的选择。我们认为不管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译者都积极地参与到了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角色都得到了彰显,都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讨论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翻译目的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 .威密尔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Nord, 1997)。由于翻译目的不同,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会有所不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 (David Hawkes)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是以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化为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策略。而英国学者 Hawkes的文本(1973)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悦本国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所以,采用了以本国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方法。
下面仅举几例以示说明
(1)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曹 156)
Truly,“stor 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men over night”(Yang 155)
Iknow“the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 231)
在这里杨保留了源语文化形象,用“异化”的方法让读者向原作者靠拢。既传播了中国文化,达到了译者的目的,而且在理解上也不会造成困难;而霍则完全舍弃了译文形象,用外国读者更乐于接受的方式翻译了此句。既传达了句意也达到了译者的目的。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
Me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Yang 95) Men proposes,God disposes.(Hawkes 152)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意识。”(郭建忠,2001)杨译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把英语谚语中反映西方宗教色彩的“God”改成了中国人信奉的“Heaven”,充分向外国人传递了异域文化色彩。而霍则直接引用英语谚语,未做任何改动,他把原文中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更利于外国读者的接受。
(3)俗话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Remember the proverb“A murder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Yang 142)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He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a lm and carafree end his days”(Hawkes 216)
杨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全了源语文化中的文化特征,使西方读者可以了解汉文化背景和特征。霍用英语谚语取代汉语谚语,尽管两个谚语的含义不一样,Hawkes只选了适合上下文之意连贯的英语谚语,而置原来汉语谚语的意思而不顾。“杨宪益的这种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特色的英语,成了西译汉化的中国英语的最早的发端之一。……当翻译人员力图通过在目标语文本中保留源语文化的语篇特征而充当文化革新者的角色时,一种新的行文风格便产生了。”(金惠康,2004)
提出“信、达、雅”三原则的严复本人,生活在晚清腐朽的封建王朝,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腐朽的封建王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统治者虽然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军事、科学不如西方列强,却抱着文化自恋的心态,要让他们接受当时西方的先进思想是很困难的,但另一方面出于“救亡图存”的目的,迫切需要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严复采取了一个两全的办法,在翻译中大量采用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策略,尽量满足当时士大夫们的欣赏品味。所以,他的译文不仅采用了古文,而且牺牲了原作者。才使《天演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2 意识形态
译者的意识形态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且对二者具有导向作用。有的译者认为翻译终将以归化为主因为通顺自然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而有的译者则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1987年刘英凯在“归化-翻译的歧路”论文中,尖锐地批评了归化译法,并用实例分析了“归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如滥用四字成语、古雅成语、抽象法、替代法。以及无根据地将原文予以形象化或典故化。由此可见,无论是异化派还是归化派都受个人意识形态的操纵,都需要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及发挥。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中,有一段伊丽莎白拒绝达西初次求婚时的对白的翻译。
I had not known you a month before I felt that you were the lastman in the world whom I could ever be prevailed on to marry.
我还没有认识你一个月,就觉得像你这样一个人,哪怕天下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愿意嫁给你。(王科一译)
我认识你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觉得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男人,也休想让我嫁给你。(孙致礼译)
孙致礼认为,王科一译本的伊丽莎白说出“天下男人都死光了”这种粗俗的话,不像原文那个有教养的女子,是突出艺术性,而忽视“科学性之故”。(孙致礼,1993)王科一认为伊丽莎白向达西的挑战,实在是当时妇女对当时的婚姻制度、门第观念等一系列腐朽的社会现象的强烈抗议,是当时的妇女要求自己的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同一段对白不同的人由于阶级立场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会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二 客观因素
1 语言层面
语言具有模糊性“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只是一个疏略的范畴网络,因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符与语符下的意义之间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不变的联系。语符下的意义有可能随语境之变而蜕变、流变从而形成了一个语义范畴的疏略网络。”(刘宓庆,2005)语言的模糊性也为人们如何阐述、表达、理解提供了自由度和空间。语言的模糊性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更有利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尤其是在文学作品里,对于同一个词,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译者会采用异化的策略,按照源语的表达习惯直接翻译过来。而有的译者可能会考虑到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风格,读者群等,或用异化或用归化。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中有一句话:“she held a big tortoise-shell cat pressed tight against her and s wung down against her body.”曹庸先生译为:“她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卜笃放了下来。”其中“a big tortoise-shell cat”被译成了“一只大玳瑁猫”,而有的译者主张用归化的方法译成“一只大狸猫”。因为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及“大狸猫”在汉语中的文化意象 (不幸、不吉利),此种译法更能深刻揭示小说主题。
另外,由于两种语言可能分属不同的语系 (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在翻译中神形不能兼备也需要译者主体性的介入。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读者对象等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神形不能兼备时要取其神舍其形。因为翻译的初衷就是意思的翻译,即达到沟通相互理解的目的。
2 文化层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转引自韩玲,2007)语言的转换即是符号或数码的转换过程,更多的是异域文化的转换。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因素造成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中译者最难处理的往往不是语言而是文化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为译者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契机。
下面还以《红楼梦》中的句子为例来说明译者主体性介入的无奈。
将道人肩上褡裢抢过来背着……(曹 19)
He transferred the sack from the taoist’s shoulder to his own,……(Yang 17)
But shi-yin merely snatched the satchel that hung from the other’s shoulder and slung it from his own,……(Hawkes 65)
像中国古代物品“褡裢”,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也已消失。杨译为 sack,使其通俗化;“褡裢”在英美文化中根本就没有, Hawkes便译为“小背包”(satchel)。在翻译中两者都有所失。这种远古文化造成的 (文化和词汇)空缺无法弥补。译者被迫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都采取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策略。
三 结语
鉴于翻译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面对出现的各种矛盾因素,“译者不能不从被动的忠实中去设想自己到底应坚持何种立场,应采取何种方法去处理各种矛盾。”(许钧,2006)于是,确立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或用异化或用归化,这两者都要求译者主体性介入。在异化翻译中,译者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包括原文的形式,让人读起来明显感觉到一种异国情调,是经过译者手笔翻译过来的。在归化翻译中,译者更是要尽最大努力保持译作的可读性,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文化心理。译者为了增加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忠实感,不遗余力地将自己隐藏起来,尽量抹去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用目的语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同化外来文本,从而出现了译者的隐身。以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语法特点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标准,摆脱源语束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译者是“叛逆者”,不如说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但是,创造也好,叛逆也罢。译者最终要以“忠诚”二字为前提,不可因性损义,随意发挥。
[1]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
[2]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 郭建忠 .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 李洁平,吴远庆 .“译者的隐身”到“译者的彰显”——从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看归化异化策略的选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 孙致礼 .文学翻译应该贯彻对立统一原则[J].中国翻译, 1993(4).
[7] 许钧 .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8] Nida,Eugene 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 J.Brill,1964.
[9]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10] Yang Xianyi&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translation strategy;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No matterwhat kind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used,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prominent,which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e initiativ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ZHANG Xiao-jing,WANG Zhi-ji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H 315.9
A
1673-2804(2010)05-0150-03
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