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关联-顺应论视角看《围城》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2010-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缺省围城译者

胡 芸

(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从关联-顺应论视角看《围城》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胡 芸

(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文化缺省是与认知相关的交际策略,是认知交际过程的自然结果。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三方的认知活动。由于认知环境不同和文化的差异的存在,文化缺省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入手,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围城》中的文化缺省的翻译为个案,从“关联-顺应”的语用学视角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方法。

文化缺省;关联-顺应;围城

众所周知,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活动的目标不仅仅是把

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不是简单的代码转换,而是将原文的意义如实译出,让译文读者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西方翻译理论中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也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他们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之中。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语言意义和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语言中的文化交际。而在这种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常常给译者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文化缺省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要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有了这一共同知识和语用前提,在交流时就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或不说自明的东西,从而提高交际效率。这种存在于双方记忆中,在交际过程中被双方作为共享而加以省略的内容叫做缺省,如果被省略的内容与语篇内部信息有关,即叫语境缺省,语境缺省的内容可以通过对语篇的分析获得;如果被省略的内容属于语篇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是文化缺省。文化缺省的内容,又有人称为“先有知识”或“背景知识”,往往无法在语篇内找到答案,它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图式是一般的信息,人们生活中的一般知识。但是不属于该文化的译文读者常常会由于认知环境的差别,记忆中缺乏相关的图式,碰到这样的文化缺省时,在语篇理解时出现“意义真空”,无法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因而在话语理解上出现困难。因此,译者要对译文读者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作出准确预测,及时察觉那些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困难的文化缺省,并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处理,以帮助读者建立语义连贯,扫除阅读障碍,否则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文学作品创作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只是作者的交际对象是读者。作者写作时会对自己意向读者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文化知识和经验作出准确预测。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读者共有且无需多言的文化信息,往往会在文中略去,而他的意向读者则会在交际(阅读)中根据语篇中某些信息提示自觉填充文化缺省部分。从而使作者的交际意图得以实现。

对于文化缺省的翻译,,国内外学者都围绕着归化还是异化一直都争论不休。Lawrence Venuti认为对于文化有两种翻译的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前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异化”,后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归化”。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运用关联-顺应论为文化缺省的翻译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发挥主动性,对源语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合理地处理。

二、关联-顺应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 D和Wilson D提出的关于人类交际与认知的一种科学理论。Gutt又把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活动中,提出了全新的关联翻译观。关联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种对原语进行语内或语际推理的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是一个寻求关联链和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

“关联-顺应研究路向”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在该理论框架我们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求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求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正确认知处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译者是以确保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际的。译者调动其现有的认知资源并发挥其主体意识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以及在译语认知语境中进行各种语言选择。译者找到最佳关联,以及他的语言选择满足了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这时译者的认知资源才会得到最佳配置。

在翻译中译者的态度应该是,尽可能传达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以及对作者信息意图的操纵都必须以确保译文读者的认知和谐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当译文读者作为译文话语的能动接受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作者的意图时,这些话语能够在其大脑中产生认知上的一致性。因而,译者的译文选择和语用翻译策略必须聚焦于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不会让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推导努力来获得:1)原文作者试图传达的语境效果;2)译者为了迎合译文读者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而对原文作者信息意图进行操纵性重构而传达的语境效果。简言之,译者的译文选择不应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话语与译者进行交际时,在理解和欣赏原文作者的意图方面付出不必要的努力。

三、在“关联-顺应论”指导下《围城》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在国内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书中文化缺省现象处处可见。习语、比喻、前景化语言等等都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美国学者珍妮·凯利与舍普斯堡州立大学英语教授毛国权先生合作完成的《围城》英译本同样精彩。译者不仅保留了原著的修辞特色,而且用地道的语言传递出原著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下面我们就从“关联-顺应论”的视角来分析译者是如何发挥主体性,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然后在这种最佳关联的指导下以确保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方式对其作出动态顺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对原作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处理的。

《围城》中有两处地方提到‘抱佛脚’,对于这一相同的汉语表述,译者并没有逐词死译,而是以原文作者的明示信息为基础,及时调整头脑中的认知语境,对这一完全一致的汉语说法采用了不同的英文表述,准确传达出作者的交际意图。

例1:只可惜这些事实虽然有趣,演讲时用不着它们,该另抱佛脚。

【译文】It’s such a pity that while these items of information were all very interesting,they could not be used in the lecture.He would have to read something else.

例2:分别时还是好好的,为什么重见面觉得这样生分?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

【译文】We were on such good terms when we parted,so why this reserve today? Hung-Chien wondered.Like a student who has crammed for an examination but finds h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after a night’s sleep.……

“临时抱佛脚’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可用来表示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例1中,方鸿渐应邀为县中学做报告,其父为其找来一些书籍做参考,方在国外并未认真读书。此时被逼着去做报告,事出仓促,只得另外找些合适的资料来应付,此为“该另抱佛脚”。译者原有的认知语境中包含“临时抱佛脚”这个中国文化典故,而后根据上文内容构建出鸿渐仓促翻书以应对演讲这一新的语境假设,从而推断出作者的“临时抱佛脚’实则为‘'to read something else'’。译者采用意译法,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语义内涵。例2中,方鸿渐重见苏文纨,早前分手时还很热情的苏小姐却突然冷淡起来。作者将此时的方鸿渐比喻成临考抱佛脚的学生。此‘抱佛脚”与例1中的‘抱佛脚”虽都指代仓促准备,但准备的目的稍有不同——个是为考试而准备.另一个是为做报告而准备。英文中考试前临时突击有固定表达方式,译者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用词习惯,将其对应译为“a student who has crammed for an examination”,准确传达了作者的信息意图。美中不足的是,汉语中“临时抱佛脚”这种表述方法形象、生动,然而由于目的语认知图式中并不存在这一文化意象,由此所造成的译文美感的缺失和译文读者阅读乐趣的减少令人感到惋惜,却也无可奈何。完全意义上的等值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尽量贴近原文,保证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能够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发挥了其主体性,在正确认知处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找到与这一文化缺省成分的最佳关联。然后在此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作出动态顺应,采用了不同的英文表述,准确传达出作者的交际意图。

小说中也多次出现“饭碗”这个词,对于这种表达,译者也视情况而作出了不同的处理。

例3:阿刘哑声告诉,姓孙的那几个人打牌声音太闹,给法国管事查到了,大吵其架,自己的饭碗也砸破了,等会就得卷铺盖下船。(P20)

【译文】 He had lost his job and in a little while would have to pack his bedding and off the boat.

例4:鸿渐恍然大悟道,“我该好好的谢你,为我找到饭碗。

【译文】All was now clear to Hung-chien. He said, “I have to thank you for finding me a job.”

例5:他(方鸿渐)想起那本书名,不禁失笑,“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

【译文】Husbands are women’s careers. Not having a husband is like being unemployed, so she has to hold tightly to her “rice bowl.” Well, I don’t happen to want any woman to take me as her “rice bowl” after reading that book, I’d rather have them scorn me and call me a “rice bucket.”

Note: rice bowl, a colloquial expression for job, rice bucket, an expression which means a good-for-nothing, a person who does no more than consume rice.

中国文化中,米饭是主食,民以食为天人。因此饭碗被看作是生计。原文作者和其意向读者是共享这一文化语境的。但是在英语文化语境中,米饭不是西方人的主食,碗也不多用(喝汤时才用)。英语读者的头脑中视没有“饭碗=生计”这一认知图式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意识到这一文化缺省现象,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正确认知和处理与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如例3和例4中的“饭碗”,与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是“工作”,例5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形象的比喻“男人是女人的饭碗”来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的意图也就是为了突出这种比喻,因此,在这种最佳关联的引导下译者以确保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方式分别对这几处的“饭碗”作出动态顺应,例4和例5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成“one’s job”,而例6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从而确保了译文读者在译文中正确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满足其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总之,在“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准确理解原文是翻译成功的前提,译者要认真研究作者,构建起与作者相近的认知语境,找到原文话语与作者语境假设间的最佳关联,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且还要熟练掌握目的语语言工具.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在翻译过程中确保译文读者在译文中正确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满足其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1] Hermans, T.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In: Hermans, T.(ed.) 1985.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 Kelly, Jeanne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 邓正君. 从关联理论看文化缺省及其翻译重构[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 李占喜,何自然. 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6] 钱钟书. 围城[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H059

A

1008-7427(2010)09-0094-02

2010-06-15

作者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缺省围城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围城”内外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围城”之战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