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的反腐败思想
2010-08-15朱文
朱 文
(襄樊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襄樊 441021)
浅析邓小平的反腐败思想
朱 文
(襄樊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襄樊 441021)
腐败作为一个历史现象,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中国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相关案件的查处力度。
反腐败;根源;对策
一、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
1.封建专制导致家长制。现实生活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小平同志说:“革命队伍内的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的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危害”。在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搞家长制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王明搞家长制,导致红军被迫长征;张国焘搞家长制,导致鄂豫皖许多的红军干部被杀害。上述家长制作风无一例外的带着封建宗法制的烙印。
2.封建思想导致以官本位为特征的等级制。封建等级制是古代政治思想中沉淀很久的糟粕。早在先秦儒学中,孔子即鼓吹君、臣、父、子,把等级制作为“礼”的核心,此后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中国的金字塔型官僚政治日趋完善,封建特权完全制度化。建国后,我们某种程度上又沿袭了封建官制,使官本位观念和等级制影响到社会生活,也为腐败现象提供滋生地。
3.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带来负面影响。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干部进行历史观教育,致使很多人不了解世界近代史,一讲西方资本主义,就是先进和繁荣;一谈市场经济,便强调与国际接轨,这是对历史的误解。资本主义在发展市场经济历程中有血腥的原始积累,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并没有被我们去深入剖析。
对此,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我国经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有时也同资本主义思想、殖民地文化思想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由于国际交往的增多,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
二、反腐败的对策
邓小平同志对执政党内产生腐败现象的历史思索,为我们从根本上铲除腐败,保持党的活力和战斗力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他也为我们揭示了反腐败的思路及对策:
1.执政党要接受监督。邓小平同志早在1957年就敏锐的看到“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会脱离群众,犯大错误。他还具体地提出了来自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深深领会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带来的严重的问题,建国几十年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法可依、执法不严、办案不力的现象屡屡发生,人民群众强烈不满,邓小平觉得这都是党缺少监督机制,制度建设存在问题。他对此一方面更完整地提出健全监督制度。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又不改的,人民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让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另一方面,从立法的角度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2.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统一,是其社会表现和个人表现的统一,是一种创造历史和为历史所创造的生灵。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因而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就必须将这个目标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如果违背这个宗旨,那就要走到群众的对立面,社会主义的性质也变了。邓小平同志是源于强烈的群众观念才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也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殊化、特权化,引起群众的强烈的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同时,执政党及其干部要经常饮水思源,不忘帮助我们夺取了政权的基本群众,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避免腐败。
3.对党员干部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邓小平同志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缺少政治思想教育。最重要的一条是,在市场经济获得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腐败现象也越演越烈。在完善体制的同时,要对党员干部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重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真正树立党员干部勤政为民的人生观。
4.反腐败要言行一致,雷厉风行。邓小平在分析了腐败产生的历史原委之后,指出“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设”。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一定要取信于民。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家加大了查处腐败案件的力度,据统计,2003年至2007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36570件、157569人,5万元以上大案82162件,县处级以上要案11557人,分别占立案总数的60.2%和7.3%。其中,查处司局级干部791人,省部级干部32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每年给予党纪处分的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1.6‰,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和司法机关直接作刑事处理的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0.17‰。这充分说明,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遏制,违纪违法案件总量呈下降态势,反腐败成果获得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和赞许。
邓小平对反腐败问题的思想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5
A
1008-7427(2010)09-0058-01
2010-05-10
作者系襄樊广播电视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