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职初期的发展*
2010-08-15汪艳荣
汪艳荣,彭 劲
(咸宁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职初期的发展*
汪艳荣,彭 劲
(咸宁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特征影响着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学校建设。如何顺利地度过过渡期,积极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对青年教师本身及对高校教育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职初期;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认知;职业发展
职初期通常是指青年教师入职后第一至第三年,它是教师真正步入教师职业,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的起始时期。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大量研究表明,职初期这个阶段对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校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其中不乏多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这样的群体,他们的年龄经历、学习目标、社会心理和角色心理等特征影响着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学校建设。如何顺利的度过过渡期,积极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对青年教师本身及对高校教育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教师入职初期特征
“没有东西能够比消极的伤感与狂热的忙碌之间的相互转换更加戏剧性地表现在那些拼命挣扎的新教师的特征。”[1]
1.角色转换意识的困惑
青年教师刚从大学校门出来,面临从“学生”过渡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青年教师往往具有新鲜感和较高的热情。同时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努力适应教师这个角色的要求,因此表现出极大的进取心。
但是受到年龄、经历、社会心理的影响,也会有诸多压力与困惑出现。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容易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教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经常在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比较总是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作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家庭生活处于建设期,对金钱的需求量大,这些方面是青年教师分析自身地位的基础。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因此常常和自己相同教育层次的青年人进行比较,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对方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态度、行为表现以及青年教师自身的敏感性,常常会对自己所充当的这一角色感到己不如人,不满意甚至失望。从而导致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上产生徘徊,朦胧甚至排斥。
另外,也有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理想化的假象,其结果是盲目自信,与学生的不认可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挫折感,工作热情不稳定。
第三,角色意识的被动性。目前许多新进的高校青年教师并不是师范学校毕业的,没有受过师范基本行为训练,因此在向教师角色变换的初始阶段心理因素不稳定,而高校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青年教师受到批评的机会往往更多一些,导致许多青年教师压力大,处于被动状态。甚至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绪。
2.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
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入职最初的一年里,除了担任教学工作之外,还兼任班主任工作。既要忙碌于教学,还要忙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同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而在个人学术上近于停滞,忽视了大学教师的科研职责。这是许多新进青年教师由于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缺少前瞻性造成的。职初期教师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或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最初的工作热情消失之后,心理就产生失落感和迷茫感,逐步满足于双休生活,工作上表现出消极,盲目,倦怠情绪。还有一种情况,某些青年教师并非本意从事教师职业,只是在择业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表现在工作上有两种典型:一是消极对待工作,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无继续学习和积极工作的动机;另一种是学习动机强烈,但也具有强烈的改行意识,不能安定下来,对自身的发展很不明确。这一现象不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更不利于学校稳定教师队伍,提高青年教师引进效益。
3.人际关系上缺少归属感
新进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师生关系上,新进教师由于和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一方面,难以树立教师的威性,不被学生认可,使其产生挫折感。另一方面,有些职初期青年教师由于与学生过于亲近导致工作难以开展。(2)同事关系上,由于面对新的人际环境,新进教师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读懂人际的复杂程度。由于大学的组织结构特点,教师间缺少接触交流,新教师不能较快地融入学校、学院、学科的相应环境中,会使青年教师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成员未被组织接纳,心理上缺少归属感。(3)职初期青年教师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上的复杂程度,容易产生愤愤不平的抱怨情绪,使得其自身很难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
二、教师角色的认知
长期以来,现实中教师的发展确实存在许多的喧嚣与浮躁,不少人对教师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本质属性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想的判断。作为新时期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初期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师角色有充分的认知。
传统意义上教师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这是对教师角色最好的认知。[2]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符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标准、主流思想,使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做人;授业,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本领,学会做事;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处世。
1995年利伯曼 (M.Liebeman)在《国际教学与教师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化的五个评判标准:(1)提供重要的社会服务;(2)具有专业理论知识;(3)在本领域的时间活动中个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权;(4)进入该领域需要经过组织化和程序化过程;(5)对从事该项活动有典型的伦理规范。顾明远认为,教师在专业性主要表现在 (1)要有较高的专门 (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2)要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道德;(3)不断进修的意识和能力。可见,教师的专业化核心标准主要有二: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的专业伦理,即师德。[3]
可见,教师的专业道德,是建立在教师专业基础上的,必须以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为支撑条件。一个教师只有成为专业水平上的“好教师”,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有一种成就感,才会自觉地把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因此,高校教师既要擅长传统意义上教师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更应当重视自身专业水平修养,注重师德的自我约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和科技创新等研究。
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化主要包括: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由书籍的讲解者转向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3)由课程的落实者转向课程的设计者;(4)由“教书匠”转向教学工作的研究者;(5)由道德说教者转向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6)由教育者转向终身学习者。[4]
因此,高校教师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新教师应该明确这些角色的意义,积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实施。
三、教师职初期的发展对策
现在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表现为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这与学识渊博,为人师表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呢?
1.明确角色意识
俗话说,择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就应当稳定自我情绪,保持清醒和当教师的热情。充分认知教师角色,明确个人职责,明确个人使命感,深刻体会和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提高专业水平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主动地思考和开展各方面的工作。
2.从教技能的培养
对青年教师而言,课前一定要精细备课,熟悉教材。此外,还需要努力研究教学方法,掌握教学科学理论,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本着谦虚的态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参加各种教学观摩课。平时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加强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联系,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提高业务水平,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充实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有意识的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只有获得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得到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认同,才可以给自己足够的动力。
3.科研并进
对新教师而言,既要过教学关,又要过学术关,需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把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不能够因为忙碌于教学工作而忽视科研任务,要积极利用学校给予的平台,努力开展科研活动,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更好的履行其职责,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从而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4.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这样三个方面的关系。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青年教师应有一种作为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学生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互信的师生关系。在当学生朋友的同时注意建立起教师的威信,同时,秉持一颗坦诚的心,但是坦诚不是处处给学生让步。在这方面需要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是需要原则性来控制和把持的。
在大学的社交方面,面对新的人际环境,新进教师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读懂人际的复杂程度。那么“慎独”是最好的处事修养[5],独善其身,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世界再美好,也有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摆好自己的心态,与其终日愤愤不平,不如多做点本职工作,给同事给领导留下好的印象,避免背后议论,平和的面对社会。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专心的从事自己分内的工作。同时,针对教师的职业相对独立的特点,青年教师需要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遇事请教,有助于青年教师在职初期认知自我,优化自身性格。
[1][美]罗伯特·博伊斯著.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沈华岚.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调整探析—论“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内涵[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3(7).
[3]李承恩.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师德建设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4]沈徽青,程雁雷.如何应对高校教师角色和期望的多样性[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
[5]王南方.儒家修身方法论及其现实价值 管子学刊,2000,(1).
G541.6
A
1006-5342(2010)01-0135-02
20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