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的管理创新
2010-08-15刘绍勤刘其城廖敏艳
刘绍勤 刘其城 廖敏艳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15)
论高等学校的管理创新
刘绍勤 刘其城 廖敏艳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15)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解放了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火车头。同样地,创新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全世界的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化,高等学校的管理也应该改变传统模式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建立创新型管理模式,以思想创新为指导,制度创新为保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营造一个有学术氛围,自由宽松的环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管理模式;思想创新;制度创新
一 高等学校管理创新的涵义
教育家朱九思说过:“一个学校要办得有生气,要能够适应现代化要求,不断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一定要克服保守思想,要有敢闯新路的精神。”[1]在1973年,朱九思就大量的引进人才进入华中工学院,而当时很多学校都在观望。朱九思的大胆创新,为华中工学院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在“文革”结束后,办起了“回炉班”,对“文革”后期留校的工农兵学员,进行集中补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高校管理创新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也就是指学校领导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和手段,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管理格局,产生新的管理效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高校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是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对管理要素即高校办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变革,拓宽资源的来源,提升资源的品质,优化资源的组合。这种活动的理想状态就是要形成新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从而明确新的管理措施、方法与新的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以作为构建新的管理机制的指导。高校管理创新的价值追求就是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和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管理创新的标准应该是:该创新是否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程度的激发认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到最好的效果。
美国独立之前殖民地时期建立的哈佛、威廉·玛丽、耶鲁等学院是仿照英格兰、苏格兰传统大学的模式建立的。在美国独立之后,面临国家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1825年托马斯·杰斐逊在建立弗吉尼亚大学时就明确提出“州立大学要为州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并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尔逊发展为“为国家服务的大学”的观念。20世纪初查尔斯·范海斯提出“威斯康星思想”,他宣称“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他和州的紧密结合之中,州需要大学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进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迅速成长。”[2]这些思想和观念的提出使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一度占据了美国的主导地位。在其指引下美国的赠地学院、社会学院、初级学院、理工学院等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发展起来。它们特别强调开设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为社会服务的实用课程,发展了社会服务的功能。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传统大学的变革。
从高校外部分析,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提供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高校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难以被社会允许继续存在。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和结果,向社会不断提供新的贡献,是管理创新的外部动因。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高校推到时代的前沿。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管理创新的内容不仅体现在对以往管理的完善上,更体现在对管理观念、运行策略、组织结构、管理规范以及系统整合的调整,包括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高校运营战略的建立和创新、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等方面。
二 思想观念创新是高等学校管理创新的关键
教学管理创新就应该先更新其教育观念,著名的哈佛大学首创核心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教学,培养出了大批卓越人才。麻省理工大学也是以“创造未来”为指导,两次战略调整。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思想上的创新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指出:“在大学和工业界有很多有关大学技术转移的议论。然而,知识转移的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3]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美国大学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例如斯坦福大学,全校共有6000多名本科生,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因此,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确定了大学的核心原则:在大学里面,学术研究、教师和学生学习都应当是自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洪堡大学原则和大学改革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使德国率先建立了现代大学体系。德国大学的历史原本比欧洲其他国家晚二百多年,即便在19世纪,在政治、经济、科学和其他学术等方面德国都落在英、法等国家之后,并且直到那个世纪的70年代才完成国家的统一。但是,德国大学却因改革而在几十年内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出现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的许多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德国的科学研究全面领先于世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全部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金获得者中,有14人是德国学者,位居世界第一。这14人全是大学教授,而其中8人又是柏林大学的教授。
美国芝加哥大学在哈金斯的推动下,取消了选课的专业要求,提倡文理兼修的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基础课程。同时,所有专业的本科学习都以人文学科为主导,并在第二年结束后提前为合格学生颁发学士学位。至此,毕业生方可选择具体专业,进入研究生期间的专门训练。哈金斯时代的芝加哥大学除了在人文学科培养上处于先锋地位,芝加哥大学也孕育了一批传统理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像费米实验室这样的尖端研究机构。
因此,高等教育要创新,首先就要有创新的思想,思想创新是教学创新的先导。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学生都是作为受教育者被放在受支配和管理的地位上,对教师和课程几乎没有选择权。随着国际上“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逐渐被国内人们所认同,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学校应当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权自己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他们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还应积极推进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延长学习年限。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应该推行双学位,双专业,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跨校选修课程,推行高校间互认学分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这是关系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的方式上,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方法,不要用同一模式塑造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将以往的以教为本改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主动追求上来,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而学生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实现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在科研与教学方面,教师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名利而重科研轻教学,而应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科研成果更好地用于教学中。而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也需要从思维方式上转变旧的教育管理方式,合理配置利用教育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三 制度创新是高等学校管理创新的保证
制度是管理的保障,高等学校管理要创新就需要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的各种秩序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严格规范合理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应该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尊重教师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应有利于开发师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师生对学术、知识和获取成就感的强烈欲望。
(一)建立一个保证学生“学”的自由的制度
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制度,以学生为本,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以选修制为基础,以学分为学习量的计量单位,教育规格多样化,管理方式灵活化。学生在整个的学期阶段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提前或者延长学习年限,实现弹性学制。2001年四川大学就大力推行以选课制、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较好地实现了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学生个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其次,学生课程的设计也好给与学生一定的自由,将基础课和专业课分成若干课程和教学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另外还应该将课本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他们创造能力,而不能一味地只追求学生的应试考试成绩。同时完善学生的成绩评定机制,比如在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表现,比如可以允许学生在一定时期参加一些技能培训和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来获得一定的学分。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莱文就认为教学中不应该给学生指定特定内容,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耶鲁大学经常组织一些研讨班来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2.1.3 清洁园田环境 田边、路旁、田埂、沟渠、荒地、防护林等处都是菟丝子极易生长繁殖的地方,如果任其成熟结籽,它们能以每年1~3m的速度向耕地扩散,因此要随时清除菟丝子杂草。可喷洒灭生性除草剂,以减少菟丝子种子的来源。
(二)建立一个保证教师“教”的自由的制度
我国现在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师管理,教师教学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前的备课和课堂上的灌输式的讲授。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有更多的自主权来安排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学生参加实验和实践,让他们有更多的动手练习的机会,从而萌发创新的意识。在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的竞赛上,我们的中学生经常都可以拿冠军,但是至今为止我们的教育都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说明我国的教育存在问题。诺贝尔奖注重创造性,我国教育之所以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奖者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特别是大学阶段。因此,我们的教师就更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实践教学,创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运用演示来传授知识。不以分数来肯定学生,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肯定学生的各种努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与时俱进,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不能一个教案用了一年又一年。在教学与科研上,教师也要鼓励大三、大四的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工作。
(三)加强学校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
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服务的意识,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运用协调的方法,来更有效地促进高校的管理创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都偏低,这就不利于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创新。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引进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为他们提高学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促使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规范学生行为,使教师、学生与管理者能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共同发展。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竞争的人事制度,这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2000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改革固定用人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高校人事制度的管理要根据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聘用制,建立一套严格可行的考核制度,强化聘后管理,管理制度突破以往的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主要依据,通过各项政策比如加大职务聘任、课时津贴、教学成果奖励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入到教学中来。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者要是全方位的,既要有专家和教学管理者也要有学生,评价的内容也要全面,并采用合理的评估样本,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实行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评估,对教学状况进行通报和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约束机制来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于学生也要建立激励与淘汰机制,一方面要鼓励优秀学生提前毕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习不可靠,课程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按规定严格处理,实行淘汰制。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只根据其现有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不仅要看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鼓励一些在某方面突出的奇才,为他们创造成才的条件。检查学生知识的方法也不能只看单一的考试成绩,传统的考试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因此,东南大学率先改革考试制度,由过去的一次考试定成绩改为多次和多方面考核评定总成绩。考试的方式也由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或几种形式结合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各高校应该积极仿效,结合本校实际,改革考试制度,考试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考试内容上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四 管理创新要紧围绕不同时期学校发展目标和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年轻大学。经过短短30多年的发展,该校在计算机、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工业管理、认知心理学、戏剧等领域的学术水平处于美国高校领先地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办学最突出的特点,其在医学、法学、机械、电力等学科上没有比较优势,根本无法与有着数百年发展历史的老牌大学竞争,因而重点发展一些历史不长、但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学科和专业,走集约式、异峰突起的发展道路。目前该校只有工学院、艺术学院、人文社会学院、理学院、工业管理研究生院、计算机学院和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七所学院。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2002年9月公布的美国最好大学排名,该校的综合实力和声誉排名第21位,其中计算机学院排名第1位,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生院排名第7位,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排名第10位。工业管理研究生院在全世界50所最好的商学院中排名第3位。高校在不同时期下的教育目标不一样,因此要根据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适用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应该分阶段考虑,分对象规划,高校的教师要明确这一时期的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创新。
五 管理创新要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开展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在题为《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中曾指出:“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他们所参与活动的质量有直接关系。”[4]建立自治、高效的,符合教育规律、并主动适应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变化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将会更好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新型的教育观是“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是社会市场发展的必然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高,高等教育就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高校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中心,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改进学院的各项管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分析市场需求,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出适应世界竞争的新型人才。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被社会所接受,那么它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第一资源就是人才,高校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抓住这一点,围绕培养出高素质专门人才而开展工作。即使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也是为了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源泉。
六 管理创新应建立起组建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的机制
团队的概念是从企业管理中借鉴过来的,它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一所大学常常因为拥有名师和围绕名师而形成的学术团队在短时间内崛起,并且因为拥有若干个学术影响大的团队使大学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和显赫地位,麻省理工大学因此受益匪浅。她建立之初,是一所工科院校。20世纪30年代,学院确定了发展理科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学术大师及其领导的学术团队。于是,在聘请了斯坦福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斯莱特任物理研究室主任,又聘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哈里森任物理系主任之后,理科的教学科研力量大大加强,从原来只承担基础教学任务的辅助系,上升为与工科并驾齐驱的教学与科研基地。而加州理工学院作为小而精式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之所以能在美国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位居世界顶尖水平。加州伯克利分校原校长田长霖在解释这所大学的发展时说,加州理工学院的腾飞就是靠两位教授,一位是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他使学校的实验物理学步入了世界一流行列;另一位就是将美国航空技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冯·卡门。有了这两位大师,这所学校很快就世界知名了。学术大师及其周围形成的学者群体和学术团队,带动大学组织整体事业的振兴,同样的道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也得到了验证,在那里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得主多达21人。学术大师会聚人才,形成了所谓的“大师效应”[5]。学术团队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教研室等为代表的,为实现某个学术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凝聚力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学术团队的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基础,要构建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的平台,优化资源管理。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组建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能促进学校管理创新,在团队活动中人们是积极主动参与的,由衷的,培育了人们自觉的意识,能更能促使其不断探索、发现、更新知识,拓宽了其思维的方式,同样地,管理创新也有助于团队学术氛围的浓厚。
七 管理创新要从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中心向以学术管理为重心转移,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及独立行使的境界
中国在20世纪20—30年代,以蔡元培、胡适等为首的一批大学校长们,在学校内推行学术管理,使当时的大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时期。营造出大师辈出,学术水平快速提高的良好局面;培养出一大批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学者、专家;推动了当时中国文化运动和革命运动。这也是中国学术管理发挥作用的最好时期。综观大学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当学术权力发挥作用时,即是大学蓬勃发展之日;当学术权力无所作为或中断时,就是大学衰退之时。高等学校的管理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职能。高校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学术性。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是高校管理机制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日本近代大学史上著名的“泽柳事件”就是争取教授治学权力的典型事例。泽柳政太郎总长上任不久,于1913年7月命令7名教授免职的行为遭到了以法科大学(学部)为首教授们的反对。法科大学教授会做出“教授的任免应先经教授会同意”的决议后与总长进行交涉。在交涉失败后,该教授会于翌年1月决定辞职,法科大学的学生也一致决定若不同意教授会的意见,就全体返学。几经斗争,最后不但实现了“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先例的”教授会决定教授的任免制度,还迫使日本政府于1918年建立了总长公选制度。以学术管理为重心,日本不但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还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我国高校当前在管理重心上主体错位,学术主体作用不突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界限模糊,权利集中,决策民主化程度不够。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会制约学校的健康发展,高校必须规范学校行政管理,强化学术管理,坚持两者并重。各个职能部门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从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行政管理。建立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完善充分显示学术权力的组织和相关的工作制度,使他们应有的权力能够得到充分的行使,各行其责。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要相对分离、独立,学术领域不能有太多的行政干预,学校的各项事务,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等,属行政范围的就应让行政组织去完成,属学术范围的就应让学术组织去完成,而不能出现职权越位。
八 高等学校管理创新要充分发挥学校人的集体力量和智慧
学校人的集体力量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等学校要创新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校人的集体力量。如何发挥学校人的集体力量呢?首先,高等学校所有的管理必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人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因此学校管理应当充分体现学校人的地位,其根本思想要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基础。学校管理依靠全体学校人,他们是学校的精神和力量,学校的发展需要他们的智慧力量。建设一个宽松的学校环境,能使他们的性格、能力、爱好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加强其创造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发挥其专长,找到自己的定位,释放其潜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有所突破和创新。其次,高等学校管理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学术建设为本位,科学设岗,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供其创新发展的舞台。比如,正确评价教师,讲公平理论运用于高校管理中,教师竞聘上岗,绩效挂钩,改善分配不公平现象。
[1]朱九思.高等教育要勇于创新协同作战[N].人民日报,1984-06-24.
[2]喻岳青.高等教育研究与大学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4]颜晓丽.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新模式:统合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7,(1).
[5]周玲.论大学组织的学术团队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6]陈泽龙.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部环境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8,(5).
[7]杨学新,刘艳玲.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6).
[8]曾卫明,王海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J].科技与管理,2008,(9).
[9]刘尧.大学管理创新与数字时代的大学教育变革[J].高校教育管理,2008,(9).
[10]傅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责任编校:周 欣)
On the University’s M anagement Innovation
LIU Shao-qin , LIU Qi-cheng , LIAO M in-ya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410083,China )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ality, and the inexhaustible impetus for a country to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which liberated the productivity, and it’s also the engine of the society’s development. In the same way,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long w ith the global economy integr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talent’s severe competition, the university’s management also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ystem and the method of management. It needs to build a new creative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innovation,the guarantee of system innovation, emphasis on the teachers’ leading position and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respec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reate an academic and a free environment,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are adapting to social development.
Creative management mode; Ide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book=166,ebook=480
G521
A
1673-2219(2010)03-0166-05
2010-01-05
湖南省软科学项目(06Aj4005)和湖南省软科学项目(05hnkj037)的资助。
刘绍勤(1957-),男,重庆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刘其城(1962-),男,湖南岳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廖敏艳(198-),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