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新探
2010-08-15黄快生
黄快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民政系,湖南 长沙 410004)
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新探
黄快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民政系,湖南 长沙 410004)
金融危机对城乡劳动者就业影响很大。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城乡劳动者就业的一些因素,从产业发展、就业规划、就业政策、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和创业文化宣传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有所帮助。
金融危机;就业规划;就业公共服务;创业文化
金融危机对全球就业都有影响。如何规避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这对确保城乡和谐稳定,促进就业这个民生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我国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因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尽绵薄之力。
一 金融危机背景下城乡劳动者就业面临的问题
笔者认为2009年城乡劳动者就业面临4个主要问题:一是就业基数太大,就业结构不合理,给就业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近几年是我国劳动就业人口增加较多的时期,平均每年增加1500万人[1]。从就业人员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50%、21%、29%,而大中专技术人才的比例分别是12.1%、56.3%、32.7%。二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任务艰巨。据相关媒体报道,2008年内地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量约有1.3亿人,而于2009年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中,春节后仍有2000多万人需要重新寻找工作[1]。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据了解,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10万,此外,2007年~2008年约有250万人没找到工作,因此估计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为860万人[2]。四是城乡劳动者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对5个省15个城市513家企业的持续监测,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企业岗位累计增减相抵为净减,3月底减幅达5.3%。这说明城乡劳动者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还是比较明显[1]。
二 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因素
(一)公共服务不平等影响到城乡劳动者的就业
就业准入不平等将许多城乡劳动者拒之门外。有的地方在招聘公务员、事业人员或者有的行业招聘职员时,在户籍、性别、学历、经验和婚姻、身体状况等方面设定限制条件,不仅将农村劳动者、下岗工人排除在外,甚至将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排除在外,这样影响到城乡劳动者的就业。
就业服务不平等影响农村劳动者平等享受优惠待遇。农村劳动者一般不能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不能享受就业、再就业资金在公益岗位、社会保险和贷款贴息方面的补贴政策[3];大部分农村乡镇没有人力资源市场(或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农村基本没有就业专干进行就业指导和引导。这些就业服务不平等影响农村劳动者平等享受优惠待遇,影响到农村劳动者的就业。
(二)一些企业的高用工要求影响城乡劳动者就业
为了追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一些企业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按照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职业岗位分析,来确定自己的用工需求,而是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技能,这样使得用工要求偏高。高用工要求把一些符合要求的城乡劳动者拒之门外,影响到城乡劳动者就业。
(三)一些城乡劳动者自身因素导致就业难
一些城乡劳动者对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尤其是一些农民工盲目性大;一些劳动者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或者缺乏。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劳动者就业难。
(四)培训针对性不够影响到城乡劳动者就业
培训针对性不够是影响到城乡劳动者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培训针对性不够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整体培训规划,对培训课程设置也不科学;第二,一些乡镇、街道和部门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存在以会代训、应付办班的倾向,培训的内容单调,实用性、实效性不够强;第三,相当一部分企业怕员工跳槽,对培训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第四,不少农村劳动者和下岗工人对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第五,国家规定农村劳动者和下岗工人可以享受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但是由于受各地财力的影响,这些措施根本落实不到位。
三 基于民生视角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对策建议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构建有关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最主要是要让城乡劳动者有业可就,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真实的谎言”。要让城乡劳动者有业可就,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企业化进程
笔者认为加快农业产业化、企业化进程以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制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吸收;三是制定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政策,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鼓励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四是制定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的政策,可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模式,扶强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力争每县(区)打造l-2个农产品加工的驰名商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规避进城就业的一些制度障碍;五是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对于户口已经迁入城市,放弃土地承包的农村劳动者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子女入学等予以照顾,给予就业补贴等,解决土地承包制度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或落户的约束。这样既可以促进农民工就业,也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大学生就业。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笔者认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鼓励城乡劳动者创办社区服务企业和农业服务企业;二是研究制定具体的激励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劳动力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发展[4];三是扶持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5];四是加快服务行业结构优化,推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行业向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使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从而为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和政策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和政策,综合开发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改善民众生活,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二是将农民进城就业、城镇居民就业和大学生就业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就业目标考核体系。三是研究建立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的统计制度,采用科学的就业和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开展城乡劳动力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理清城乡劳动力的分布状况,做出统筹规划。四是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四)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要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可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一是强化职能、明确责任、部门联动。要强化乡镇(街道)、社区劳动社会保障机构的职能,明确乡镇(街道)、社区劳动社会保障机构责任,将工作目标落实到位,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到位。由市一级政府牵头建立促进城乡就业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促进城乡就业联席会议,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提供公平的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提供公平的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包括公平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就业促进。目前在职业介绍方面,政府文件禁止职业介绍的城乡差别,要一视同仁,但操作上并没有达到一视同仁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对农村劳动者的认可度上。职业指导上的差别,体现为对本地下岗失业人员的人本服务和对外来农村劳动者的不耐烦服务上。就业促进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就业扶持项目上。比如,目前对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政府有一整套完整的就业扶持措施,对于外来劳动者,不论在城市工作多少年,都很难享受到。三是加快基层劳动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的电子政务建设,为实现劳动就业信息共享奠定网络技术基础;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网络技术培训,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农民的劳动就业服务信息查询等方面培训,以便共享劳动就业服务信息资源。
(五)制定和落实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政策,建立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和培训投资效益分析机制
要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可制定和落实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政策,建立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和培训投资效益分析机制。一是制定和落实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政策,加强劳动者的培训[6]。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本地经济发展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给予补助。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和建立劳动者——企业沟通桥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改进师资、教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就业适应培训[7]。对于企业积极主动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可以实行减税、免税政策或其他扶持政策。对于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可以实行土地、设备、招生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二是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和培训投资效益分析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将就业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就业形势变化,适时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培训投资效益分析机制。按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理论,建立培训投资效益分析机制和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确保培训投资效益的发挥。
(六)完善支持自主创业政策体系,建立创业理念和创业文化宣传的长效机制
通过农村和城镇劳动者创业来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政府机构、企业组织主要是做好完善支持自主创业政策体系与建立创业理念和创业文化宣传的长效机制等工作,以促进他们自主创业。一是健全政策扶持、企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典型示范,积极扶持,逐步推广的政策。二是建立创业理念和创业文化宣传的长效机制,为创业带动就业营造良好氛围。加快创业带动就业,关键要靠科学创业理念,弘扬创业文化[8]。创业理念、创业文化宣传,不能仅靠一次会议、一个报告、一篇文章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靠多形式、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地宣传引导。创业带动就业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舆论引导,重要的是要有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宣传工作措施。
因此,创业带动就业的宣传必须多形式,多措并举,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政府主导,又有民间推动;既有创业实战,又有创业方案展示等。
[1]王紫如.2009年一季度经济述评:就业——政策效应初显,形势依然严峻[J].中国信息报,2009-04-24.
[2]郭晋晖.2009年大学生就业人数预计将达860万[N].第一财经日报(上海),2009-04-03.
[3]张玉明.促进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的对策思考[N].云南日报,2008-10-23.
[4]萍乡市委、市人民政府.萍乡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EB/OL].萍乡市政府门户网,2007-02-20.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EB/OL].安徽政府门户网,2002-03-02.
[6]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EB/OL].http://zfbgt.hunan.gov.cn/,2008-05-09.
[7]游钧.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8]杨六华,李晓园.靠创业文化引领“全民创业”[N].光明日报,2007-07-12.
(责任编校:燕廉奚)
book=117,ebook=8
F320.3
A
1673-2219(2010)03-0117-03
2009-11-04
本文为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参政议政课题“基于民生视角的湖南城乡劳动者就业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快生(1975—),男,湖南安化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