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2010-08-1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实效性德育大学生

刘 英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空中乘务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0)

论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刘 英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空中乘务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0)

高校德育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其实效性关系着高校德育的成败。由于全球化带来的不同价值观冲突导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以及高校德育存在流于形式忽视实效性的状况,使得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面临困境与挑战。高校德育要取得实效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完善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和方法。

高校德育;实效性;困境与挑战;创新

德育在高等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基础作用,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和挑战,使得其实效性很难得到体现。如何针对这些困境和挑战进行创新,使高校德育具有时代性、取得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冲突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不同文化的价值冲突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冲突使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如: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权力意志等等的影响,有的人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高扬个人主义,极端强调自我,忽视集体主义,认为强调集体主义就是压抑个人自由,抹杀个性;有的把市场经济的效益观拿来指导各种行为,认为做什么都要讲价钱,讲收益,不愿意为集体、他人做好事、做贡献、做牺牲,认为金钱和权力才是价值的体现等等。所以导致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成为了一种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强调自我、忽视社会,德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性的道德危机,波及到社会的不同层次,甚至每一个角落。

受此社会性道德危机的影响,一元化价值观念的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也使高校德育教师们的艰辛努力难以奏效。在今天,过去那种极“左”的政治狂热的信仰体系已经消散,而新的理性和科学的价值目标信仰体系在许多人身上又尚未建立,这种真空状态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和教育上的病态。这种信仰中的“真空状态”,实质上就是信仰危机,使人们的理想信念往往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如一部分人,包括有的教育行政人员和高校德育教师,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富有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满怀振兴中华教育事业的雄心壮志,但看到种种现实后开始转向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把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种工具性价值,更有甚者转向权力崇拜和金钱崇拜,乃至走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败坏教育事业的犯罪道路。

大学正是人生最具好奇心、最具吸收力,同时又最缺乏判断力的时候,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中又怎能不受影响?学校与教师课堂上的“正气歌”被现实的金钱和权力、违法乱纪、道德败坏、个性自由等等所抵消,于是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把学习抛之脑后,自由散漫,不择手段地去挣钱,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为了当上学生干部、入党,采用社会上的不正当手段向有关老师同学行贿送礼;昔日具有无穷力量的道德榜样在青年大学生心目中不再具有触动,甚至变得苍白;有的大学生的德育课理论成绩优秀,但道德行为却有失大学生的身份,甚至还做出很不道德、违法的行为等等。这一切说明这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接受学校向他们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即使“接受”也只是知识性地接受,而没有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为指导道德实践的信念,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特点是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的体现。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冲突所导致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必然要求高校德育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创新性,才能取得实效性,这就给高校德育实效性带来了严峻的困境和挑战。

(二)高校德育流于形式忽视实效性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确定由中央政治局讨论审定,这表明德育在我国高校课程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中央高层的这种高度重视在各高校的具体运作中,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只重视和关注德育课程的开设,而对其教育效果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于是很难考核德育中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是否被学生接受,以及是否已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这导致高校德育由于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必须开设而不得不开设,而至于教育效果如何则很少有人去管,从而使高校德育严重的流于形式,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以致高校德育形同虚设。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相应的一些评估,且评价结果几乎都是优秀,可各高校谁都清楚这个“优秀”的背后实际上大多都是比照评估指标为了应付评估临时“凑”出来的虚假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真正干出来的实效。这说明高校德育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流于形式。一些德育教师把教授德育课程和灌输价值观念仅仅看着是保住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没有把这项工作上升到事业,更没有上升到党和国家高度的一种政治责任来对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只是把德育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而至于完成得怎么样那就不管了。这就说明教师在德育中只是一种形式,严重忽视德育的实效性。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德育教师照本宣科,讲完了事。不去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去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 高校德育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高校德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世界观形成中的大学生,高校德育要具有实效性,就要从大学生群体与个体的需要出发,从时代发展的社会需要出发,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从高校德育来讲,就是要以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其根本利益为本。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目的都是围绕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作为人的活动,要取得实效也就要尊重人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为人着想,才能引导人,把党和国家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处在中心和优先的位置,人的主体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真正的解放与发展,都是使人们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确立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所以,人是德育的中心,也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根本和德育的基本价值。无论对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如何界定,其核心必须是以人为本,这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充分信任,对人的自由、民主和完善人格的追求。不能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加工的产品,把教师看成是加工产品的工匠,必须把他们真正视为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有需求、有积极性、有创造性的并应该受到充分尊重的人,要把学生作为教育行为的主体。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应把高校德育变成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寻求、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则应成为德育活动的向导,成为学生塑造完善人格的“人梯”,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到高校德育中去,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1]

(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是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光导纤维为主的光通技术、海洋工程、空间开发和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等的发展,使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人类应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更要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者,从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唯有如此,高校德育才可能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是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

在传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也曾经大声疾呼要尊重大学生,要给大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然而,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真正行动上做得很少。根本上说,尊重大学生就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就是德育必须以大学生为本,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模式;重视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在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高校德育工作就应在尊重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基础上,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高校德育的作用就在于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思想品德生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服务,使培养的大学生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从而使德育的实效性得到真正实现。

三 高校德育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一)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是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保障

高校德育能否取得实效,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之一。德育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担负着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责,在有效地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高校德育教师还是高校德育目标、任务和过程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是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过程的直接执行者。面对德育重任,德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应是基本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德育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当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德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并且立志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把高校德育上升到国家意志、政治责任的高度,才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德育环境和内容,创造性地对教育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所以,高校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决定了高校德育教师所承担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它不仅关系着高校德育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而且关系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关系到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的落实。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把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纳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贯穿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加大对高校德育的投入,提高德育教师的待遇,积极争取改善德育教师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同时加强对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管理,稳定现有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德育教师培训,造就一批专家型、学者型德育教师。通过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高校德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2]

(二)完善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和方法

现在我国高校德育主要的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此外,高校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深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不断进行“六个为什么”教育;大力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心系民族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法纪观、道德观;确保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内容离不开载体,创新德育工作载体对于夯实高校德育工作基础、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载体建设:一方面继续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学校网站等常规载体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这些常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针对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新的思想变化趋势,积极探索新载体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载体不断丰富、更新和完善。

任何工作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才能取得实效。德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就更是需要有一整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高校来讲,积极探索和推行“持续灌输、科学管理、互动实践、环境影响”的德育综合方法非常必要。[3]“持续灌输”就是要始终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把好政策关、突出针对性、增强时代感、保证课时量,关键问题不遗漏、热点问题不回避、重大问题讲透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科学管理”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建立更为科学、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道德和行为提出切实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和改进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宽严相济、奖罚分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的举止言行。“互动实践”就是要通过课堂互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师生双方、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认知和主动成长。“环境影响”就是要净化社会和学校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优良风范,弘扬正气,培育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润物无声地促进大学生先进思想、坚定信念、良好品格和高尚情操的塑造和养成,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1]朱方成,张硕.把以人为本贯穿到高校德育中[N].中国教育报,2005-02-25.

[2]李军法.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新理念[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李秀梅.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N].光明日报,2009-07-13.

(责任编校:燕廉奚)

book=88,ebook=41

G40-012.9

A

1673-2219(2010)03-0088-03

2001-01-15

刘英(1971-),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现任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实效性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