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的区别及其文化内涵

2010-08-1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英汉交际英语

肖 平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四川 绵阳 621000)

英汉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的区别及其文化内涵

肖 平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四川 绵阳 621000)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英汉称谓语存在各自特有的特征。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以及语用学角度对英汉的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政治、历史、经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以期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进行交际。

英汉称谓语;亲属称谓语;非亲属称谓语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反应在称谓语上更为明显。国内外对称谓语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国内以赵元任先生为代表,对汉语称谓语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如:高文成对汉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1],张丽华等更深入对英汉不同称谓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2];国外的Robert Brown也对很多语言的称谓语进行研究。称谓语是表示人们彼此关系并用于称呼说话人、听话人及第三人的词语。英汉民族各有自己的称谓系统,其称谓语的数量以及指称范围也各有特色,一些学者将其分为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两类。本文将对这两类称谓语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及语用功能,探究其政治、历史、经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

一 亲属称谓语

汉语的亲属称谓是世界上比较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亲属称谓语是表示亲属和亲友之间关系的特定名称,可以分为一般亲属称谓、夫妻称谓、辈分称谓等。相比而言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划分显得简单而粗疏。

(一)英汉称谓语的比较

在中国,亲属间的称谓语是严格规定的,而且划分非常细、复杂。但在西方说英语的国家,亲属间的称谓语划分得笼统、简单。

英语中贫乏的亲属称谓语与汉语名目繁多的亲属称谓语形成鲜明对比。特点如下: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分明,如爸爸的母亲称“祖母”,妈妈的母亲则称“外祖母”,父亲的兄弟叫伯伯或叔叔,母亲的兄弟叫舅舅。而西方人采用的是类分法,在英语中无论是父亲的母亲还是母亲的母亲不分彼此,都统称“grandmother”,父母亲的兄弟都叫“uncle”。另外,中国人对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也要加以区别,自己的弟弟称“弟弟”,而妻子的弟弟则称“内弟”,而西方人一律称“brother&brother-in-law”。在中国,一般弟妹不直呼其兄姐的名字,即使叫也得加上哥姐以示长幼,而且还得根据排行冠以数字:二哥、三妹。在西方国家,日常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间更多的是直呼其名,连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语也省略了,显得既简单又笼统。

(二)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性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1)英汉民族社会性质的差异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古代中国社会是个宗法社会,宗法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原先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牢固的宗族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从而形成宗法制度。它规定了单边父系嫡长子继嗣制,严格宗庙祭祀制,于是亲属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等级森严。亲属称谓自然规定得非常复杂,繁多。

而说英语的国家,乃至整个欧洲文明制度,是与古希腊的古典民主有着继承关系的。古希腊的民主以雅典为主要代表。雅典是“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民主共和国是直接从氏族社会产生的”,人们“以平等的身份自发地组合,到海外进行贸易。他们互相订立契约,推出领袖,并制定法律以保证人们的权利”。古希腊雅典的民主为英国等国的现代民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模式,依靠制度、法律来治理国家、保护公民。因此,在欧洲国家实行父系、母系双边继嗣制,血亲与姻亲的关系不分内外、不分主次,表现在亲属称谓上,也就没有必要去细分哪些是父亲方面的,哪些是母亲方面的亲属了。

(2)英汉民族各自政治生活的差异

中国是大陆文化,封闭文化。家长制是中国千年来奉行的制度。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俨然又是这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权高于一切,然而它也尊重并保护家庭、家族。因为宗法专制家庭、家族就是皇权存在最坚实的基础,皇帝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统治来实现。于是,一人为官,全家享福、全族光荣,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荣俱荣”,这在我国著名小说《红楼梦》中就有鲜明的体现。因此,繁琐的血亲、姻亲亲属称谓必须理清。

英国是海洋文化,海上贸易与抢占殖民地、掠夺他国财富是海洋文化的特征。因此,国家利益的实现依靠的是一批批具有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的人,国家内部的治理依靠民主管理,法律约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法律保护公民,公民不完全依赖于家庭、家族而生活,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因而家族、家庭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远不如中国家庭、家族那么重要。因此,亲属关系显得并不重要,自然而然亲属称谓也就没有那么细密、清楚。

(3)英汉民族伦理观念的差异

古代英国人那种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造就了英国人民平等的价值观,这点也反映在亲属称谓上。祖辈、父辈以及儿孙辈虽有血缘关系,可祖孙几代的关系是平等的,长辈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晚辈,儿女从出生开始就在平等、自由的空气中生活,成人后,儿女们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无需听命于家长。作为个体的英国人在家庭、社会中是独立的、平等的,因此他们对于家庭、家族的亲缘关系看得并不重,亲属称谓语也就简单。

中国人重伦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家庭里。数千年的中国强调礼治,以伦理治国。伦理文化强调的是:辨贵贱、明亲疏、别父子、识远近、知长幼、晓尊卑,这深深地渗透到血缘关系中,长幼有序等伦理界限森严,不能混淆。

二 非亲属称谓语

(一)职位头衔称谓语的比较以及文化内涵

这类称谓英汉差异显著,汉语的头衔称谓种类多、范围广,英语这类称谓种类少,且使用范围远不及汉语普遍。在现代汉语中,这类称谓语可细分为3种:(1)姓+职务,如:赵市长、王所长、胡主席等;(2)姓+职称(职衔、学衔)如:李经理、王教授、伍老师等;(3)姓+职业如:刘工程师、肖医生、林军官等。

而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它可以是衔称+姓氏,也可以是衔称+教名,如Queen Elizabeth(伊丽莎白女王),President Obama(奥巴马总统),Father Brown(布朗神父),Colonel Quail(奎尔上校)等等;而一般的职务是不能衔称+姓氏的,如Dean Chen(陈主任)在英语中是不能出现的。在学术界,Doctor(博士)和Professor(教授)的头衔称谓较为普遍,但Teacher(老师)则不作称谓语使用,Wu Teacher以及Teacher Wu(伍老师)都是不容许的。

这类称谓语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待地位和权势的概念的差异。中国人对于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这是受到封建制度下的官本位制遗留下来的影响,在交际中出于会话的礼貌原则或对于权势的敬畏心理,总是压低自己,抬高别人。而西方国家的职务称谓范围小比较松散,但对于学术界如教授、博士这样的头衔可以直呼。这体现了中西不同的政治以及个人价值观。

(二)通用称谓语的比较以及文化内涵

通用称谓语指的是可以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谓语。在汉语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师傅”等常用来称呼陌生人。随着改革开放,慢慢“先生”、“小姐”等广泛使用。而且汉语的亲属称谓语泛用,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成员。如:张大哥,李姐,汪伯伯等,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远亲常常选用近亲的称谓,没有血缘关系、亲缘关系的设法建立亲缘关系,这一关系网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交际中往往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人员。

而英语中,亲属称谓语不能用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成员。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路上遇到一个美国老太太,很有礼貌的称呼她为“grandma,can I help you”?老太太觉得别扭并让他直呼其名。即使是邻居也不会使用“big brother Sam”等。相反一般使用M r./M rs./M iss加上姓来称呼已婚或未婚男士、女士,而对婚姻情况不清楚时一般称呼为“Sir”(先生)/“Madam”(女士)或“Ms”等。这表明了在英语中,人们对于小家庭成员之外的趋近心理要比中国人小得多。在社会交际中人们也没有用远亲选用近亲称谓语的习惯,更不会在社交活动中用亲属称谓称呼朋友、邻居、熟人或陌生人。

(三)姓名称谓语的比较及文化内涵

这一类称谓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唯一不同的在于使用的顺序以及规范有差异。在汉语中,采用的是姓+名的称谓模式,体现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把大的家族姓氏放在前面,将小我的名置于家族大姓之后,突出了氏族、家族的重要性。而英语采用的是名+姓的模式,正反映出西方人对自我的突出,对个人的崇尚。

而且在英语中,名的使用相当广泛,不仅亲朋好友之间可以直呼其名,师生之间、婆媳之间,甚至孩子对父辈祖辈也可以名相称。姓+名在英语中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一般采用姓来称呼,除非两人同名需加以区分或者尤其特定的语用效果(如生气或严肃的场合)才使用全称。而在汉语中,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是不能使用名相称的,如果使用是对长辈的不敬和冒犯。汉语中也很少单用姓来称呼对方,但可以在姓的前面根据对方的年龄加上“老”或者“小”来称呼对方,如“老五”、“小王”等。

这体现了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汉语中,有句俗语“姜还是老的辣”,“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即使被称呼方并非上了年纪,这也被视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老的传统受到宗法制度、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英语中,老(old)是忌讳语,尤其是妇女。“old”一词的内在含义是“不中用了”、“不再年轻了”、“没有活力”,这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说英语国家是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和个人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认为人的成功在于力气、勇敢、年轻和智慧,而不是资格、阅历以及经验。

三 称谓语折射的语用功能

称谓语是一种很重要的言语行为,其语用功能重要性不可忽视。任何一次交际都由称呼开始,正确使用称谓语是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因素。称谓语的错误使用会产生冲突,阻碍正常的交际,甚至会导致一次交际的突然中止。因此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意义重大,它具有如下的语用功能。

(一)称谓语与言语行为

称谓语可以发起并维持言语行为。胡壮麟指出Austin提出言语行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以及言后行为[3]。言内行为指的是句子本身的含义;言外行为指的是说话人隐含在句子中的意思;言后行为指的是由说话人的言语所产生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方面的影响。而任何一次言语交际几乎都是由说话者先发话,以某个称呼引起听话人的注意,邀请对方参与言语行为中来,为言语行为的即将展开作铺垫,缺乏了该称呼,将很难使听话人引入到言语行为中来。因为听话人要么不确定说话人是在同自己讲话,要么将对方的无称呼视为不礼貌而不予理睬,最终都会导致言语行为无法展开。例如:小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迷路了,想向旁边一位阿姨问路。小李问:“喂,你知道去北海公园应该怎么走吗?”,然而这位阿姨对小李置之不理,觉得这个年轻人毫无礼貌。根据中国的文化习俗,在向别人咨询什么事情,尤其对于比自己年龄大的陌生人更应该要用尊敬的称谓语。即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的意图,但说话人没有使用称谓语的话,他们之间的交际就会终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说话时,说话人也要使用称谓语,以维持说话渠道的畅通,维持对方的注意力。

(二)称谓语与语码转换

(1)情景式转换。情景式转换指由于情境的变化或会话参与者的组织结构的改变等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也就是说语码的选择是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语码选择本身含有情感因素,有着不同的语用含义,它标志着说话人对目前情形的重新定义:正式场合可变为非正式场合,官方交涉可变为私人交谈,严肃口气可变为诙谐口吻,礼貌恭敬式谈话可变为随意亲密式谈话。

例如:A和B是两个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好姐妹。现一起在一家公司工作。A是B的领导。

A:海燕,过几天咱们一起出去旅游行吗?(在家里聊天的时候)

A:这位同志,你今天这份报告是怎么写的啊?怎么出现这么多的错误?(在公司办公室)

从A对B不同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场景的不同,称谓语也随之改变。在家的时候,二者是好朋友,A使用亲密的称呼语。但在公司并且是B犯了错误时,A使用的就是严肃的称呼语。因此,任何一个称谓语都有一定的表述功能,即传递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种情感。说话人通过该传递浓厚情感的称谓语使听话人迅速加入到交谈当中来并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以便做出适当的反映,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2)隐喻式转换。隐喻式转换指的是说话人为了改变话题或是说话语气,或是为了调整角色关系而采取的语码转换。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称谓语的使用,中西两种文化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汉语称谓语种类繁多、分类精细,而英语称谓语体系简单、分类粗疏。这些不同并非偶然,它们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产物,都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烙印。不同的语言现象必然会受到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

[1]高文成,李芸.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2007,(3).

[2]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5).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刘超先.中西称谓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7]戎林海.跨文化障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吴阳.英汉称谓类型及语用探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1).

[9]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维索尔伦(Verschueren,J).语用学新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姜丽蓉,韩丽霞.英汉称呼语中折射出的文化内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增刊).

(责任编校:韩 光)

book=69,ebook=563

G623.31

A

1673-2219(2010)03-0069-03

2010-01-16

肖平(1969-),女,四川绵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汉交际英语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读英语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酷酷英语林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