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学术腐败治理研究

2010-08-15曹淼孙

关键词:学术腐败要素学术

曹淼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191)

学术腐败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起初,人们对它的态度多为“包容”,即含沙射影的点个名,象征性的批评几句,遮遮掩掩就过去了。对学术腐败的治理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赔礼道歉等感性层面,深层次的治理还未涉及。造假人还照样在他(她)的单位工作或学习,丝毫没有因为这点过错而受到必要的惩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提供学术腐败的途径和工具也与日俱增,学术腐败的毒瘤也随之越长越大。其规模和领域,则愈来愈广;其曝光频率和关注度,则愈演愈烈。或单兵作战,或集体为之。相互交织,自成体系。放眼望去,学术界净土难寻,尤以高校为甚。无论领导和平民,无论老师和学生,中间都或多或少地滋生了许多学术败类。大到院士、校长,小到普通教师、学生,都在侵蚀着学术的公平和正义,都在亵渎着学术的尊严和神圣,学术打假迫在眉睫。最近的浙江某大学院士造假风波更是将高校学术腐败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如何有效的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值得深思。古语云“治标先治本”,只有从源头上制止学术腐败,才能为学术界提供一方净土。学术腐败不是某个个体的单独行为,而是一个系统,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如政府、高校、教师、媒体等。每个个体又构成了系统中的某个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故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不能单纯的只追求造假者个人的责任,而应该找出整个系统的故障,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才能比较彻底的根除学术腐败。笔者结合自己的感悟,拟从系统论的角度,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尝试探讨一下高校学术腐败的治理问题,以便能更好的抑制学术腐败。

一、系统论概述

系统一词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领域。最近系统一词频繁的出现在学术讨论和社会生活中,使它备受关注。至于什么是系统,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解释。《韦氏(Webster)大辞典》把系统定义为“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的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结合;有规则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的集合。”在日本的JIS标准中,系统被定义为“许多组成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集合体,形成了一定的整体性、统一性。”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将系统解释为“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1]

现代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lanffy)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创立的。后人结合他的观点,提出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系统的特点。[2]我们在研究和分析问题时,应该充分把握系统的特征,综合分析各要素彼此的联系和特点,才能利于问题的解决或方案的优化。治理高校学术腐败也应该遵循该原理。

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校学术腐败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工程。学术腐败构成的要素主要有造假者、高校或科研机构、出版社、媒体、政府等。其中,前二者可以视为学术腐败形成的内部环境,后面的要素则可以理解为外部环境。治理学术腐败既要考虑内部环境的治理,又要顾及外部环境的疏导。从系统论角度来探讨高校学术腐败治理问题,即要根据系统的观点,从学术腐败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中综合地、动态地考察研究,全面地对学术腐败的治理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及时有效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分析各方面的要素在其中产生的危害性,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局面,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危害性,降低治理成本,实现学术腐败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一)从整体性上考虑高校学术腐败的治理

“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在考察系统时应把系统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应着眼于整体,提高组成系统要素的质量,科学地协调各部分、层次、环节的配合关系,积极创造有利于整体功能发挥的合适环境,最大限度地增强系统的整体效应,促进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3]高校学术腐败治理工作就是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要立足整体,统筹兼顾,需要政府加强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需要出版社的积极主动配合,需要高校提供公平合理的学术环境,需要造假者加强学术道德修养等,这样目标明确,各司其职,从各方面杜绝学术腐败的产生,实现学术腐败治理工作的整体效益。

(二)从动态性上考虑高校学术腐败的治理

(三)从层次性上考虑高校学术腐败治理

“系统的层次性是指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按照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而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4]治理高校学术腐败就要考虑到各要素之间的层次性,要认真研究各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不同层次特点,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环境,选择不同的方法,实施不同的治理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针对个人学术道德缺损问题,高校就应该从各个方面加强学术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实例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视频影像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堂形式进行教育等。同时高校采取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保证学术环境的公平性。

(四)从相关性上考虑高校学术腐败的治理

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脱离一定环境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它既包含与系统整体有关的外部环境,又包含与系统整体有关的内部环境。对高校学术腐败工作治理而言,既要考虑各种社会伦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又要考虑师生、高校、学术团队、学术机制等内部环境。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对学术腐败的治理和解决都十分重要。不存在孤立的去考虑某一个环境,便能解决和治理学术腐败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彼此的相关性,加强内外环境的协调和沟通,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理高校的学术腐败现象。

(五)从目的性上考虑高校学术腐败的治理

“所谓系统的目的性,就是系统的目标指向性、针对性或者方向性。按照贝塔朗菲的说法,系统的目的性也叫“果决性”,即结果决定原因的意思。而非原因决定结果,因为系统科学是从系统的整体性上来看待事物的因果关系,不是采用传统的单因素分析法。”[5]高校学术腐败滋生的系统非常复杂,如权学交易,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学术的公平性,还有参与者的利益目的性,同时又损害了整个高校的形象和威严。在这个学术腐败系统的内部 ,各个要素(政治 、经济 、文化 、伦理 、高校 、出版社、师生等)之间,以及系统(如高校)与系统(如社会),系统(如师生)与环境(如高校)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彻底分析清楚了各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最终找出学术腐败系统存在的问题。

当然,系统的特点还表现在许多其他的方面,如系统的适应性等,在此不再加以叙述。只有结合系统的特征,并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学术腐败的治理中,才有可能标本根治,彻底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高校学术腐败存在的原因

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的用几句话概括。它既受社会环境(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与高校本身的学术氛围(系统的内部环境)密切相关。加之,学术腐败个体的差异性(系统各要素的特点),及其目的多样化(系统的层次性、目的性等特征)的特点,使学术腐败的成因变得错综复杂。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高校学术腐败的形成原因。

(一)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是高校学术腐败的主要诱因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世界的空前繁荣。许多性能优良的基础设备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空间和享受机会。如何最大限度的追求物质享乐成了许多人的追求目标。在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同时,许多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以金钱为中心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师生开始丧失了道德底线,逐渐沦为学术腐败的制造者和参与者。所以,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某种程度上助长并滋生了高校学术腐败。即系统的外部环境对内部环境产生作用,并滋生了学术腐败。

(二)学术制度的不健全为高校学术腐败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学术制度其实是一个广义的领域,它既包括学术界本身的一些规章制度,同时还含有国家层面的某些制度。“从学术界本身的制度来讲,主要是针对科研立项的申请、批准,科研基金的发放,成果的考核、鉴定和验收,同时还包括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和评价等机制。”[6]在这些复杂的制度中,每一个环节的运行都容易产生漏洞。如由投票来决定课题是否通过方面,便提供了学术腐败的机会。一些课题申请者,提前拜见投票的专家和学者,通过拉关系,套近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匿名投票,也难免会有人走漏消息。如此种种,使得神圣的高校学术界饱受学术腐败毒瘤的侵蚀。

从国家层面的制度来讲,还缺乏对学术腐败进行惩罚的相应法律和法规。一些学术腐败在被揭露后,造假者几乎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逃避了相应的法律制裁。某些高校领导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也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姑息、包庇作假者。即使原告想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但诉讼的繁琐,取证的艰难,旁人的干涉,大部分人只能选择放弃。

这些学术制度上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的学术腐败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即系统内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对学术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在实验三中,这棵树的源生产的同化物怎么知道通过拐几个弯就能找到具有库“身份”的A段呢?这时,我不得不产生一个想法:库或库端能向同化物发出库信号(库与同化物不存在相互吸引的问题),同化物是按照库信号的方位向库行进的。

(三)注水文凭是高校学术腐败的催化剂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国人走进了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硕士和博士的数量也随之与日俱增。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产生。如博士学位的官宦化,少数领导忙于政务,不学无术,不上一节课,也照样博士毕业。“部分导师一次性带十几个研究生,根本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名字还没有记住,学生已经毕业离校了。”[7]像这种注水的文凭,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低劣决定了其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不可能去从事高深的学问研究。再加上虚荣心的作祟,利益的驱使,实施学术腐败便成为了必然。即系统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引发学术腐败。

(四)学术道德低劣是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真正原因

高校部分师生道德品质低下,意志薄弱。在物质利益的侵蚀下,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下,心态浮躁,个人的价值观发生偏差,经受不住名利的诱惑,而违背学术原则,践踏学术道德,实施造假。学术道德的最终沦丧是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真正原因。即系统内的要素本身发生变化,从而催生了学术腐败。

总之,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它不是孤立的,无序的。我们应该以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其规律,掌握其要旨。

四、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高校学术腐败存治理的措施

关于如何治理高校学术腐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只要结合高校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有的放矢,才能较好地抑制学术腐败的不良现象。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采取综合治理,因势利导,使学术系统的各要素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一)建立高校警示制度,从案例的预警作用上预防学术腐败的产生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要有一个学术腐败分子(单个要素)产生,便要积极吸取教训。除了要对造假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还要将其案例作为典型剖析,将参与造假者的事由,公布于众。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学术系统的其他要素)深知其危害,从中吸取教训,预防学术腐败的产生。

(二)健全学术制度,完善国家法规制度,从机制上预防高校学术腐败的产生

一个健全的学术制度无疑会促进学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学术制度,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科研热情,有利于挖掘他们的科研潜质,并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攀高峰。同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取消不合理的版面费。建议对采用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提高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标准,建立匿名的专家评审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术氛围的公平性。

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加大整治高校学术腐败的力度。结合国家目前的相关法律,如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制定并颁布《惩治高校学术腐败法》,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从法律上抑制学术腐败的产生。只有完善和健全学术系统的内外环境,才能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术腐败问题。

(三)成立专门的高校学术打假机构,建立学术诚信系统,从体制上预防腐败的产生

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高校学术打假机构,依靠信息网络,建立自己专门的门户网站,全面执行打假职能。同时允许民间打假机构的存在,并赋予它们一定的权限,推动学术打假活动的开展。建立学术诚信系统,完善监督机制,将造假者进行归档,并列入黑名单,根据其造假程度及其危害性的大小,决定其以后是否能再申请课题和科研基金等,并在职称考评、工资绩效方面予以制裁,从机构上有效的预防高校学术腐败的产生。即从系统的某个要素着手,也有利于问题的化解。

(四)加强高校师生道德建设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从源头上制止学术腐败的产生

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意识的加强广大师生的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学术道德,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立事先立人,强调要先学会做人,再从事科研。鼓励广大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科研,弘扬科学真理,追求科学进步,从自身堵住学术腐败产生的根源。即提高系统要素,“自身的素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抑制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

五、结束语

高校学术腐败的治理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跨时空的综合治理过程。只有采取多种渠道,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理论,全方位的进行惩治,才能有效的遏制学术腐败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学术氛围的神圣和公平。

[1]谭跃进.系统工程原理[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高奇.系统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3]邵光远.系统科学入门[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4]杨世文.从制度上保证社会科学研究出精品[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5]维护学术尊严,反对学术腐败[N].光明日报,2001-12-25.

[6]潘显一.防治学术腐败,促进社科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7]杨玉圣,陈远.挥起学术道德这把利剑[N].社会科学报,2004-03-18.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要素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预防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探究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