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合开发中国古代四大名镇旅游资源的初步构想
2010-08-15田华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湖北武汉430079
田华(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湖北武汉430079)
关于整合开发中国古代四大名镇旅游资源的初步构想
田华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旅游系,湖北武汉430079)
因工商业而兴起的四大名镇,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其迭宕起伏的发展历史,悠久厚重的历史沉淀,使其人文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独树一帜。将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既可借助“四大名镇”的历史地位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又可充分利用“四大名镇”的历史内涵塑造新的旅游品牌,突破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局限,而脱胎换骨成全国性的旅游品牌;还可借助“四大名镇”在中国经济史上的独特地位,刻意张扬其在我国工商业发展过程中的“样本”地位,使“四大名镇”的旅游资源极具特色。
中国古代四大名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初步构想
中国古代四大名镇是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它们或因商业而繁荣,或因手工业而发达,都曾盛极一时。就我国古代大多数城市而言,都是因被选作不同级别的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它们当然也有工商业,有的城市还比较发达,但在城市经济生活中毕竟不占主导地位。因此因工商业而兴起的四大名镇,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其迭宕起伏的发展历史,悠久厚重的历史沉淀,使其人文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独树一帜。
一、四大名镇兴起的地理基础
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受到了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四大名镇兴起的地理基础各有特点。
景德镇位于鄱阳湖水域的昌江之滨,市区境内还有南河、东河、西河、北河(小北巷河)等大小支流。它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这些河流的航运能力是有限的,几条主要的陆上通途,也不经过这里,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浮梁县的县治也远离此地。可以说,景德镇的兴起完全是因当地“水土宜陶”,这也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独一无二的单一性行业的城市,并经久不衰。由于陆上运输容易导致瓷器破损,所以景德镇最大限度的利用昌江水运,至今保存在昌江水底的废瓷层,也许就是昌江水运艰难、发达的明证。景德镇瓷器水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鄱阳湖进入赣江,至赣州后再转至广州;另一条从鄱阳湖至九江转入长江。所以,以昌江为主的大小河流,不仅保证了冶炼陶瓷的工业用水,而且还提供了水运瓷业产品的条件。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浮梁堤封仅百里,土宜于陶,以致辞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之事皆半于浮,则景德镇洵浮之要区矣。”水土宜陶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瓷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景德镇市区地形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四周群山中蕴藏着四十余种优质陶瓷原料,主要分布在高岭、瑶里、三宝蓬、大洲、浮南、寿溪、银坑、柳家湾等地。而周边群山上茂密的森林,又为发展陶瓷冶炼提供了丰富的燃料。丰富的水资源,优质的陶瓷土,充裕的燃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孕育出景德镇灿烂的瓷业文明,瓷都景德镇也因此一枝独秀于中国古代城市之林。
佛山的兴起则是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矿藏资源较好的区位配合。在佛山周围环绕着大小十二条河流,它控扼西江、北江的航运通道,“上溯浈水,可抵神京,通陕洛以及荆吴诸省”(《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向西可达云贵高原,通四川盆地;向南可达雷州半岛、琼州海峡,其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几乎覆盖了中国东南半壁河山。特别是唐宋以后,北江航道南移汾江,佛山成为冶铁工业发达的前提。明代在南海县西樵、石冈、松子冈、禾仓冈、吉水、黄借冈及新会县铁齿屏山等地,发现丰富的铁矿资源,佛山的冶铁工业、铁器制造业随之得到大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富裕的铁矿资源,是佛山铁器工业发达的地理基础。
汉口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明成化年间汉水主航道在今武汉市境内改由龟山北麓入江,汉口成为天然良港,交通地理位置大为改变。通过长江、汉口沟通了与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的联系;通过汉水转接陆路,沟通了它与南阳盆地、关中平原乃至整个西北的交通联系,通过京杭大运河、赣江等转运,可沟通与珠江流域和运河沿线地区的交通联系。近代铁路的修建,使它位于南北铁路干线京广线和东西水运干道长江两大动脉的交接点,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交通枢纽,汉口就是凭借这个基础发展起来的。
朱仙镇的兴衰是与贾鲁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所谓的贾鲁河,是指明末刘大夏所改凿的孙家渡河。贾鲁河开凿以前,河南对外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汴河实现的。元代黄河多次决口,汴河淤废,贾鲁河逐渐成为河南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水路。刘大夏新开河道七十余里,使水南行,以索、金、须、郑诸河为水源,保证了河床的稳定,航道的通畅。而朱仙镇正当贾鲁河航运的端点,成为河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成为著名的商业都会[1]。
朱仙镇、汉口镇的兴起取决于贾鲁河的开凿和汉水改道所引起的交通地理位置的改变;景德镇因当地陶瓷原料、水、燃料的最佳配合而兴旺起来;佛山镇的兴起则是便捷的交通与丰富的矿藏资源相结合的结果。四大名镇兴起的地理基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四大名镇兴起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遗迹遗址,又使四大名镇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
二、四大名镇曲折的发展过程使人文旅游资源更加丰富
四大名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们虽然都曾盛极一时,但不可能长久保持其领先地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历史条件的推移,它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考古材料证明,景德镇的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是业已发现的南方浇造白瓷的最早窑址,说明早在五代时期,该地的陶瓷就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景德镇早期的陶瓷主要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贡品和艺术品,被各级统治者珍藏、把玩,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并未显示出来。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我国与海外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景德镇的瓷器凭借其优美的质量、精湛的工艺不翼而走,行销海内外,陶瓷业逐渐成为景德镇人的支柱产业。明清两代,都曾在此设立御厂,烧造岁解,以供皇族宫廷之用。它在四大名镇中兴起最早,随着陶瓷工艺的改进和历代官府的重视,景德镇成为我国传统城市中的一枝奇葩,直到今天仍展现出勃勃生机。
佛山是我国较早的对外贸易商埠之一,宋代在此设立市舶务,其冶铁业,到明代迅速崛起,成为佛山的支柱产业。佛山铁器十分畅销,至清朝康、雍、乾之际到鼎峰,嘉庆年间开始衰落。因佛山一带铁矿资源逐渐告罄,从而给制造业以致命的打击;佛山涌严重淤塞,也使其水运交通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佛山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佛山虽然告别了“伯明翰第二”的黄金时代,但它仍然是岭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佛山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朱仙镇的兴衰系于贾鲁河一脉。宋元时期虽已设镇,但经济并不发达,贾鲁河成为重要的漕运通道时,朱仙镇盛极一时;贾鲁河淤废,朱仙镇随之衰落。朱仙镇的战略地位,在南北对垒时,才能充分体观出来,当大一统王朝建立时,朱仙镇就不再具有优越的军事地理位置,特别是开封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朱仙镇失去了作为国都门户的战略地位,因此朱仙镇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衰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汉水改道以后仅几十年,汉口就由一片荒野芦洲发展成为一方巨镇,与武昌、汉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见,水文形势的改观,导致城镇的交通条件改善和相对地理位置的变化,交通足以决定一个城镇的兴衰存亡。汉口镇与朱仙镇不同,它虽然也倚重水运,但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运输也是其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走上了与朱仙镇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四大名镇中,除汉口外,其余三镇都可追溯较悠久的历史。但就其鼎盛时期而言,朱仙镇的勃兴乃是明朝嘉靖年间开凿贾鲁河以后的史实,景德镇到明末才发展成业陶都会,佛山镇到明末清初才跳跃式的发展,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聚”之列;汉口镇在明成化年间汉水主流改道以后,才后来居上,一枝独秀。
总体看来,四大名镇一领风骚的时代当在明末清初。清中叶以后,工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更加活跃,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不断涌现。清朝刘献庭称:“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清刘献庭《广阳杂志》卷四)。佛山镇和汉口镇同属于“四大聚”之列,说明到清朝中叶,佛山、汉口作为工商业城市仍得到长足发展,朱仙镇由于贾鲁河的淤废而日薄西山,处于衰落之中,景德镇由于行业单一,商业不发达,未能跻身于“四大聚”的行列。四大名镇曲折的发展过程,遗留下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及文化沉淀,如景德镇陶瓷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工艺与悠久的历史相得益彰,使得四大名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曲折迥异的发展历程,又使每个镇的人文旅游资源各有千秋。
三、整合开发四大名镇旅游资源的初步构想
我国古代四大名镇都是受资本主义因素萌芽的影响而较早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城市,这是其共有的旅游文化内涵。明末以后,景德镇陶瓷工业分工日益精细,佛山铁器制造业出现了所谓“炒铸七行”,汉口不仅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的市场,还成立了行会组织,城市的社会分工出现了很大的变革。各镇的劳动者,他们基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制约较为松驰,是资本主义因素的主要携带者;雇役劳动方式也不断涌现,这一切都证明,“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
四大名镇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特点为差异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四大名镇中,唯一被辟为通商口岸的是汉口镇。帝国主义势力向汉口的渗透,刺激了汉口商业的畸形发展,使汉口经济带有殖民经济的色彩。就武汉三镇而言,武昌、汉阳的资本主义萌芽要比汉口缓慢得多,这种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无疑是一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对于研究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对我国内地工商业城市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景德镇是个千百年兴旺发达的单一性的工业城市,行业的精细分工,文献的完备翔实、历史的源远流长,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世界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富个性的范例。宋代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长江流域,明清之际,南方地区工商业城镇不断涌现,正是经济重心转移的结果。但在我国北方,典型的工商业城市却寥若晨星。朱仙镇成为清代华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都会,为我们研究北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发展提供了极好的例证。特别是它一鸣惊人的繁荣,一落千丈的衰败,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通过以上的阐述和分析,中国古代四大名镇的发展都经过了曲折的历程,其兴起、发展、昌盛、衰落既有前后相继的历史,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又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还受当时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改变的深刻影响。四大名镇在经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但每一个镇都是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剪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城镇的风采,反映了我国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发展的艰难历程。将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既可借助“四大名镇”的历史地位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又可充分利用“四大名镇”的历史内涵塑造新的旅游品牌,突破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局限,而脱胎换骨成全国性的旅游品牌;还可借助“四大名镇”在中国经济史上的独特地位,刻意张扬其在我国工商业发展过程中的“样本”地位,使“四大名镇”的旅游资源极具特色。
[1]吴斌祥.中国古代四大名镇的比较研究[J].唐都学刊,1994,(3).
F592.3
A
1006-5342(2010)09-0047-02
201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