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湘夫人》看屈原之独特的建筑审美

2010-08-15陈曙光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水神屈原诗意

张 景,陈曙光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从《湘夫人》看屈原之独特的建筑审美

张 景,陈曙光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湘夫人》是屈原《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借水神之口描写了一幢设计精致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屈原及当时楚国人之独特的建筑审美:房屋应成为灵魂寄托的精神家园;应强调建筑的装饰美和建筑的诗意美。

湘夫人;屈原;建筑审美

建筑设计不仅涉及建筑物的功能问题,而且也涉及美观的问题。一个成功的建筑,必然具备独特的审美特性。本文试就屈原《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诗中描写的建筑——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建筑,探究屈原独特的建筑审美。

《楚辞•九歌》是南方祭巫文化的产物,是屈原流放沅湘(今湖南益阳沅江一带)期间,根据当时沅湘地区的民俗文化创作整理的组诗。经过屈原的加工整理,《九歌》已经由原来的巫风思想很浓的民歌,改造成了一曲追求理想、自我和爱情的颂歌。《湘夫人》与前篇《湘君》源于一个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相传舜皇巡视南方时死于九嶷山的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得知后,哭泣追来,走到洞庭湖时,被风雨所阻,遂不得过,二女遂在哭声中投湘水而死,她们的眼泪染成了湘竹上的斑点,二人死后,遂成湘水之神(至今洞庭湖君山上还有女神庙)。屈原根据这个故事,写下了《湘君》、《湘夫人》两诗,湘君代表舜皇,湘夫人代表二妃。

《湘夫人》大量采用“楚辞”长短不拘的带有“兮”字的语言形式,通过丰富的想象,璀璨的文采和动人的传说,为我们展示了湘君和湘夫人男女水神因思而不得见,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对爱情始终坚贞不渝的感人形象。全诗共二十句二百三十四言,其中有七句七十七言是描写水神想象的他们的爱巢——一幢别致的建筑的。诗中这样描写道:“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意即“建造房屋在水中央,用荷叶覆盖屋顶。墙用荪草装饰,庭以紫贝砌成,用散布芬香的花椒泥涂壁。用桂木做屋梁,用木兰作椽子,用辛夷作门楣,用白芷饰卧房。编结薜荔(植物名,桑科)做成帷幔,分开蕙草做室内的隔扇。用白玉压住坐席,用石兰在室内散布香气。用白芷修葺,用荷叶作帷幄,用杜衡(香草名)缠绕。汇集各种花草使庭院充实,回廊上陈设得芬芳馥郁。”设计得独特、精致又温馨。

《湘夫人》中这幢想象中的建筑,即屈原借水神之口描绘的他们的爱巢,已不仅仅是满足居住的单纯的房屋了,而是赋予了灵性的、淡化了作为满足人们居住的实用物的功能,凸显了审美追求的建筑了。

首先,它是灵魂寄托的精神家园。这所建立在水中央的、用荷叶、荪草、紫贝、花椒、桂木、木兰、辛夷、白芷、薜荔、蕙草、白玉、石兰、杜衡等作建筑和装饰材料的房屋,是水神们日夜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与世隔绝,因为这里将见证他们重逢的喜悦,演绎他们不朽的爱情故事,这里是人间仙境,是他们灵魂的避难所和最终的归宿,实际也是屈原自己向往的世外桃源,即“当时的理想环境”,是屈原高洁、独立、不愿同流合污的独特情感的寄托。是典型的“情感倾向建筑”——以“情感(情绪)”为核心的建筑。

其次,《湘夫人》中描写的建筑强调的是建筑的装饰美。诗中所列的十几种用作建筑的材料,多数都是用来装饰房间的,即使是做建筑构件的梁、椽子和门楣,也是为了强调它们的装饰性:因为用作屋梁的“桂木”,用作椽子的“木兰”及用作门楣的“辛夷”,都是极具装饰特质的材料,都是散发芳香的树木。诗歌没有写房屋的造型、结构等外在形式的东西,因为对于情感倾向建筑而言,外在形式相对于情感而言,处于次要地位。而屈原之所以采用这些芬芳、高洁的装饰物来创造一些建筑细节,就是要把水神们的寓所装饰成独一无二的、浑然一体的、具有创造性的人间仙境,倾注了诗人满腔的热情和独特创造力。

再次,《湘夫人》中描写的建筑强调的是建筑的诗意美。

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利用联想和想象,用富于浪漫主义的文学为我们展现了《湘夫人》中充满诗意美的建筑。而建筑的诗意美追求的就是个性,就是超凡脱俗,就是独一无二。诗中内容最明显的就是个性鲜明,超脱人间俗气,渲染圣洁、高雅、温馨的意境——仙境。是典型的“诗化的建筑”。它寄予了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屈原强调的建筑之诗意美,可以说是我国建筑诗意美审美思潮之滥觞,虽然诗人以及同时代的工匠并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但实际却是在建筑实践中得到追求和运用。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的建筑审美无疑代表了当时楚国人的建筑审美。当代的建筑师们普遍认为建筑审美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的结构美;二是建筑的雕塑美;三是建筑的装饰美;四是建筑的韵律美;五是建筑的诗意美。这五点,是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建筑实践总结出来的,而屈原及当时的楚国人就能自觉地追求并运用上述的三点来进行建筑审美,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中显现。建筑技术及建筑审美是代代传承而又不断进步的。随着历史的推进,科技的进步,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均日新月异,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建筑审美却相对稳定:就像北京的建筑总是以突出皇室建筑风格为主,大气、庄重,苏杭的建筑总是离不开小桥流水,精致、典雅一样,古时的楚国即现在的湖南、湖北等地的建筑,特别是民居,则总是喜好在房前屋后种上竹子、桂树,庭院内种上石兰、香蒲,门前挖一池塘,种上荷……这些无疑与屈原独特的建筑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楚国人独特的建筑审美传统对当代人的建筑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1] 刘力. 建筑审美的五大趋势[J]. 建造师,2006,10.

[2] 吴良镛. 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主旨报告[J]. 建筑学报,1999,8.

[3] 王发堂. 建筑审美学[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

I22

A

1008-7427(2010)07-0064-01

2010-04-20

作者张景系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陈曙光系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水神屈原诗意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被耽搁的诗意
屈原送米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