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涉外礼仪素质
2010-08-15李小聪
李小聪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高校教师的涉外礼仪素质
李小聪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高校教师;涉外礼仪
在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我国高校教师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育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上。这就要求他们应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认真掌握涉外礼仪的常识,自觉加强涉外礼仪素质的培养,在对外交流活动中游刃有余,获得涉外社交的成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科技、文化、学术等交流活动也与日俱增。教师在高校对外交流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一个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这也对新世纪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对教师的礼仪素质只强调衣着整洁得体,举止文明礼貌,语言规范健康等内容。现在还要求他们充分了解涉外礼仪的知识,在涉外活动中,既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能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给外国友人留下高校教师的良好形象。
一 涉外礼仪的含义
涉外礼仪,亦称外事礼仪或国际礼仪,是涉外人员在对外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生活离不开交往,交往要讲礼仪。平常的生活是这样,进行国际交往更应如此。在涉外活动中,不懂或者不讲礼仪,就会闹出笑话,甚至有损国家民族的礼益和尊严。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汉字里,“礼”既表示礼貌和秩序,又意味着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仪”则指具体的仪节。常言道:“礼多人不怪”。礼多,未必指繁文缛节,往往在于提醒人们不可缺礼、失礼,更不能无礼。礼仪在英文中有好几个词,如courtesy,etiquette,p rotocol和rite,其中p rotocol的意思是指“外交和宫廷的典礼规范”;etiquette则专指礼仪,即有良好的教养并按照权威的规定或正式场合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节。可见,西方国家对于礼仪也是十分重视的。涉外礼仪是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涉外礼仪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的作用。
二 教师涉外礼仪素质培养的内容
常言道:“外事无小事”。虽然有的细枝末节在普通人看来司空见惯,不足挂齿,但是一旦到了外事活动中就有可能被外方人士另眼相看。因此,教师在涉外活动中应注重细节,讲规矩,对个人的日常表现一丝不苟。高校教师的涉外礼仪素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穿着打扮。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这样说过:一个人的平日的穿着打扮,就是其个人教养最为形象的写照。作为教师,在穿着打扮方面主要应遵守三个基本规则。
符合身份。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交场合的穿戴应考虑自身的职业、年龄和地位特点。穿着打扮如与自己职业不相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与自己年龄不合,容易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与自己的地位不相称,容易让人生厌。通常教师适宜穿色彩素雅、端庄的服装,佩饰简单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
区分场合。人们在社交场合的穿戴应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不能毫无章法。例如,在工作时间会见客人,穿了舞会上的长裙就不合适;穿鲜艳的衣服去参加葬礼或穿素服去参加婚礼等都是不合理的。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是否得体,实际上也体现了个人的自尊自爱。
遵守常规。所谓的规矩实际上指的是有关穿着打扮的技巧与方法。比如,男士穿西装要遵守“三色原则”这一专业规范,即全身上下的色彩不能多于三种颜色。女士戴两件以上的饰物时,须遵守“质色相同规则”,即自己所戴的各件饰物质地相同,色彩相同。如果饰物的质地不同,或者色彩相去甚远,反差过大,则会显得十分粗俗低档。
其二,举止行为。在外国客人眼里,往往把一个教师的教师的行为,所以对这个问题千万不可小视。中国有句俗话:“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正是对规范的举止行为的形象化说明。
站如松。意味着站要有站相,即站姿要正直、自然。整个身体显得庄重、平稳。站立时,双脚可以一前一后的摆放
着,两脚间的距离以不超过一脚为宜,叉得太开则有失雅观。站立时可以把身体的重量放在一个脚上,另一腿稍稍弯曲,时间长累了,则可把重量移到另一脚上。当然,在涉外社交场合,站姿应视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应该自然、得体、合时。
坐如钟。则意味着坐要有坐相,即坐姿要端正、自然。如果身背后没有任何依靠,上身应正直而稍向前倾。头平正,而臂贴身自然下垂,两手随着放在自己的腿上,两脚自然着地。如果身背后有依靠时,则要坐在椅子的中央,不可坐满,腰部靠好,背部要伸直,但不能僵硬。
行如风。意味着走路姿态应该轻盈优美。正常的走姿应当是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交替向前迈步。走时步履轻捷,两臂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步伐不宜过大,手臂摆动三十度左右。膝盖正对前方,脚尖稍向外。两腿不要太弯,步速均匀。切忌走路时双脚呈内或外八字,身体摇摆。
其三,言谈话语。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掌握语言技巧,具备合乎涉外礼仪的规范言辞,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给外国客人留下高校教师的良好形象,也有助于我们获得涉外社交的成功。
注意文化差异性,符合文化传统。涉外场合的言谈是一种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素养,那么就不能有效地表达思想,也不能有效地理解别人的思想,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语言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用的,言谈如果不符合双方文化传统,就容易产生歧义,使得双方都感到莫名其妙。
言谈要真诚坦率。欧美人一般都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各人意见不同,那是很自然的事。对方不会因为你不同意而感到奇怪。中国人受到褒奖时,总要客气一番,视谦虚为美德。但在欧美人眼里则不同,有人赞扬你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不”,而是应该向他致谢。既不过分谦虚,也不自我吹嘘,实事求是,做到真诚坦率。
注意一些忌谈的话题。比如,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住址、年龄等,不但不被看作失礼,而且还是社交时应有的礼节。与欧美人交谈时就要特别注重,尽量不要问及对方的隐私,如个人的年龄、婚姻、经历、收入、家庭等问题。谈话不触及私人问题,这是欧美人最重要的社交语言规范。
其四,姓名称呼。在每个国家,人们一般都有本人专用的姓名,用以在称呼上区别于人。所谓姓名,通常是一个人的姓氏与名字的合称。姓氏是家庭的称谓,而名字是对本人的称呼。在人际交往中,称呼他人时,有时可以称其姓,有时也可以直呼其名,有时则连姓带名一起称呼。
在涉外活动中,尤其是初次交往时,一旦获知对方的姓名、听过对方自我介绍或者刚刚交换名片后,一定要记住对方的姓名,以示自己对对方的重视和尊重。在涉及外方人士的姓名时,不论是口头称呼还是笔头书写,都要慎之又慎,不应当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另外,在不同的国家,姓名的排列方式与称呼方式往往也不同。所以一定要对其差异有所了解。才能正确使用外方人士的姓名。
按照我国惯例,对多数国家的来宾,一般对男子称某某先生,对已婚女子称某某夫人、女士,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称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或职称。如某某校长先生,秘书小姐,史密斯先生等。如果不是好友或同学,应称呼对方的姓。若干对方要求你以名字对他相称,则意味着他希望同你更亲切地交往。因此,恰当地使用称谓语是社交中不容忽视的。
三 教师涉外礼仪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严格自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立场坚定。严格遵守我国的外事纪律和学校的各项外事规定。牢记外事纪律,要从政治上全局上来考虑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反对的,自觉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利益和形象。
其次,加强文化学习和业务培训。教师应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系统化、正规化、规范化的学习外事知识以及涉外礼仪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熟记于心,运用自如。参加各种学习班,学习礼仪知识,进行礼仪培训训。学校也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最后,注重礼仪修养并付诸实践。教师应注重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礼仪习惯,树立礼仪意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现礼仪精神,待人诚恳、处事谨慎、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豁达大度。积久成习,时刻表现出得体的礼仪行为,给外方留下良好印象。
[1] 饶慧1试论高等学校外事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素质[J]1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3):11521171
[2] 张岩松1现代交际礼仪[M]1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
[3] 金正昆1教师礼仪[M]1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4] 方建文,李啸尘1国际事务领导全书2[M]1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1
D ia logue Teach ing and S ign ificance Form ula 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 tersubjectiv ity
L IXiao2hong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Hangzhou Zhejiang 311231,China)
intersubjectivity;teaching;dialogue;understanding;cognitive;sign ificance;formulation
Intersubjectivity features the mutu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gnitive subjects.Intersub2 jectivity theory deepens and transcends the theories of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 and is one importantphilosophical mode of thinking.China in the 21 st century is being greatly influenced by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Take education for examp le,educational focu s has changed from who should be educational subjects.teachers or students to how to enabl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work in coordination as subjects in education and how to conduct equal dialogues between them.Under the persp 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dialogues are more an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ve p rogress than a mere medium in conveying truth,significance and attitude.Language is the medium of intersubjectivity.Sig2 nificance,instead of self2formulating,is formulated under intersubjectivity.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ubjectivity to in2 tersubjectivity signifies a fundamentalchange in human beings’way of living.
G 45116
A
167322804(2010)0220075203
20092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