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

2010-08-15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矛盾特色思想

王 韬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历史研究

《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

王 韬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论十大关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概括总结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想,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方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从《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哲学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思想、科技文化建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贡献,探讨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盛世盛典,大阅兵,大游行,大联欢,神州沸腾,举国欢庆。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这一成功是对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所做贡献的巨大肯定与最好证明,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更是不容忽视。精读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仍能感到其在半个多世纪前所发出的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光芒。这一重要文献,根据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以前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中国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最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论十大关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概括总结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方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一、对哲学思想基础方面的贡献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方法。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从酝酿、准备到成型,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首先,这一哲学思想在《论十大关系》的准备阶段得到了充分体现。从1955年12月上旬起,毛泽东和其他一些领导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听取了34个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汇报,并利用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情况,掌握材料,研究问题。同时,《论十大关系》的形成也吸收了其他国家领导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看法,比如当时负责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刘少奇对经济建设情况采用的大规模调研的方法,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赞同。其作为全党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正如毛泽东1958年2月18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说的: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四十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的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

其次,《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光辉典范,突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题。建国初期,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故采用了“苏联模式”。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很多弊端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处。他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强调对外国经验要进行科学地鉴别,批判地继承,他指出: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有别于前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政治经济模式,主要是:在工业化道路上,强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提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中央和地方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反对大汉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搞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提出“向国外学习”的口号等。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毛泽东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也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解决矛盾的方式和社会阶级不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得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但“由于它的非对抗性,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加以解决”[1]。当时中国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根据矛盾的性质区别对待。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富有朝气的社会主义强国。

《论十大关系》体现了毛泽东向来对矛盾的观点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1.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但同时中国的矛盾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避免教条主义,避免照搬苏联模式。《论十大关系》在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一个矛盾统一体的基础上,对正确处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作出深刻论述。“十大关系”,本质上就是“十大矛盾”。

2.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论十大关系》指明了基本方向: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着重论述了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又抓好非重点,以非重点促重点[2]的新的工作方法。例如,他关于农业与重工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的论述,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认识矛盾、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解决矛盾的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战略、“发展是硬道理”是为了解决矛盾;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了解决矛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为了解决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为了解决矛盾。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不断出现矛盾和不断化解矛盾的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可见,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的积极正视矛盾、努力化解矛盾的思想,不断被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党对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问题的基本态度。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注意整体的功能和效益。而统筹兼顾的思想,又包含着对于不同事物的特殊性,利益的差异性、相互的关联性的认识,其实质在于实现统筹全局,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坚持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规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针对不同的矛盾,处理方法也不相同,但毛泽东始终都坚持着“统筹兼顾”的方针,并将其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方针。

首先,统筹兼顾在经济上要求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包括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等。其次,统筹兼顾在政治上就是要实行民主,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在民族关系上,要巩固民族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在党派关系上,要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此时虽然尚未明确提出,但其基本思想已经得到了表述);在处理敌我矛盾上,要促进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在处理党内外是非上,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要学习外国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最后,统筹兼顾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

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我们在发展道路上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对政治建设思想方面的贡献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也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设想,并对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中央和地方关系

立足于中国国家大,情况复杂的国情,毛泽东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中央财政部和各主管部门对地方国民经济计划、事业指标和财政收支,管得过多、过细、过分集中,束缚了地方的积极性”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即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适当保持地方独立性,不能效仿苏联,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在中央。中央也要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下命令,提倡同地方商量的工作作风,“注意地方的利益”,才能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地方的上下级间也要注意处理好统一和独立的关系。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级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建设。

(二)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

鉴于前苏联和中国自己的经验不同,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毛泽东同志强调都必须兼顾,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这种处理国家、生产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方法是永远适合我们的。同时,他还指出: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利益,始终是我党工作的出发点。

(三)党和非党的关系

建国之后,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形成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还继续存在。关于以何种态度对待他们,毛泽东提出了与前苏联不同的“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即有意识地留下他们,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要团结有爱国心的民主人士,改善与他们的关系,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使对是持反对意见的民主人士,也要给予他们表达反对意见的机会,骂得有理,我们接受,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毛泽东还指出,各党之间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这一原则的提出不但减少了其他党派对共产党的敌对,反而使他们更信服于共产党的领导。长期以来,我们对各民主党派的态度始终如此,用事实肯定了毛泽东所采取的态度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这一科学原则的最好体现。

(四)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毛泽东认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目前,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其“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原则都是毛泽东民族关系思想的体现。

(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当代中国研究所前所长李力安在《沿着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论前进——纪念<论十大关系>讲话发表40周年》一文中指出,虽然《论十大关系》还没有明确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的著名论断,但已经孕育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萌芽。他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一致;(2)《论十大关系》中虽然还没有“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的表述,但已经实际地列出若干对分别属于不同性质的矛盾;(3)特别要强调的是,《论十大关系》对上述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在《论十大关系》中的确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例如,关于政治建设的思想和原则都可以归纳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范畴。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团结—批评—团结”公式,即“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解决矛盾,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3]毛泽东也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出发,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只顾哪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只有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才能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此外,关于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三、对科技文化建设思想方面的贡献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根据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国文化运动的实际提出的,关于正确对待一切中外文化艺术遗产的基本方针。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的古为今用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针。建国以后,他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探讨。《论十大关系》中虽然没有专门将文化问题列为一种“关系”,但在阐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部分,已折射出了“洋为中用”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二)巩固并扩展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工作。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一支强大的建设大军。在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中,也离不开建设广泛的统一战线。而当时中国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科学文化水平相当落后的国情,更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和不断地发展文化工作中的广泛统一战线。毛泽东认为,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团结各界民主人士,是为社会主义革命积聚力量的重要手段。所以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强调,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实行了这样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要实行这个方针。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发展的贡献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进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前后接续、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4]的关系。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而我党在以后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努力探索的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解放思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对于其重大而持久的理论意义,我将重点重新探讨。

(一)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与发展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胆探索的结晶。20年后,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以自己的智慧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如重点发展农业、注意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党派合作制等。这一系列论述都是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其继承性表现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武器、实事求是,按照本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方法、政策。其发展性表现在针对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1.继承了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1956年毛泽东于《十年总结》中指出:八年前照搬外国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对中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如何按本国特点进行全面地、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了具体的答复;这就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邓小平理论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一次成功尝试的思想武器,对解决在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了原则、目的、标准、模式的具体阐述,指出在中国衡量经济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要处理好改造、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效益与速度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独立自主展开论述的。邓小平同志把独立自主作为我党多年革命经验总结的第一经验。

2.继承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观点,总结前苏联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地分析了建国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面临的新矛盾,而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方法,《论十大关系》成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诸多问题的光辉典范。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以辩证法思想,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所面临的新矛盾,根据这些矛盾就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动力、发展阶段、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一国两制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答复,贯彻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论十大关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且主要是发展,对毛泽东同志论述的农、轻、重、沿海与内地、经济建设与外国的关系等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科学发展,“突破性”表现在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展开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应如何搞,怎样才能搞出特色等问题,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为基础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成果。事实证明,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基本思想和理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是具有深远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和《论十大关系》有着历史上的继承、内容上的丰富、理论上的创新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五、结语

《论十大关系》在经济方面的贡献也非常突出,在关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管理体制、区域经济布局、分配关系问题方面都有深刻的论述,这方面孙金华的《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毛泽东的初步探索———纪念<论十大关系>发表50周年》[5]一文有比较全面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此外,毛泽东还明确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显露出改革开放的思想端倪,明确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并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什么要向外国学习,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它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改革的先声,开放的前导。

同时,毛泽东还论述了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首先,强大的国防是经济建设的保障,国防不可不有。其次,经济建设是发展国防的坚强后盾。应根据战后的实际形势,适当降低军政费用,增加经济建设投入,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帮助其他方面的发展。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送上所述,《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些独创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巨大贡献,并给予我们很多的现实启迪。

[1]漆玲.和谐社会思想的由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力安.沿着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论前进——纪念《论十大关系》讲话发表40周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6).

[3]刘海藩,万福义.毛泽东思想综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50.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69-70.

[5]孙金华.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毛泽东的初步探索——纪念《论十大关系》发展50周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On the Ten Major Relationships

Wang Tao

On the Ten Major Relationships develops Marxism in China.Mao Zedong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s in China, summarizes the fundamental ideas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plays a major role in exploring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cerning the ideologic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his speech in the philosophical ideas,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the Ten Major Relationships;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411

A

1673-1573(2010)01-0020-06

2009-12-28

王韬(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言文学。

孙 飞

责任校对:涵 育

猜你喜欢

矛盾特色思想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思想与“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