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探讨
2010-08-15周克红冯雅茹刘梦忆
○周克红 冯雅茹 刘梦忆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00067)
大多数人都认为人民币币值稳定就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使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极具的波动,认为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则表示,人民币币值稳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价稳定,二是汇率稳定。传统上保持币值稳定主要考虑通货膨胀等四方面的因素,但是实际上要统筹考虑到这几个因素是比较困难的,只能在某一阶段更加侧重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这样会比较合理。
一、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各个国家的影响
关于人民币汇率,主要贸易国的各种汇率都要保持稳定,只有汇率稳定各国的贸易才是公平的、稳定的,对谁都不会产生伤害。如果单方面要一个国家的币值升值,在正常的贸易额下损害的就是升值国家的利益,这不用多说。因此,每当欧美国家出现经济问题或者贸易问题,就希望其他国家货币升值,例如80年代要日元升值,这两年要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有利于世界的经济,但如果它忽高忽低,就不利于中国经济,也不利于他国经济。对于人民币升值还有一个观点,中国是贸易强国,贸易强国的货币就应该越来越值钱,是强势货币。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一种货币要真正在世界许多货币中成为强势货币,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币值问题。人们觉得人民币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抗风险、都稳定,那他就觉得人民币是强势货币。因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一直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
1、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于人民币升值,中国近年一直在承受来自日美的国际压力。国内众说纷纭,当局者莫衷一是。谈升值,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货币升值。实际上,货币升值有两种涵义,即货币涵义与物价涵义。第一,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提升购买人民币的价格,即提升人民币对于其他货币的价格,此即货币升值的货币涵义。第二,货币升值亦意味着提升人民币与实物商品的交易能力。币值在实物意义上等于购买力,提升币值(在物价稳定不变的条件下)即提升货币之实物购买力。但实际上,货币升值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若使人民币升值,不仅意味着人民币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价格升值,也意味着以人民币估价的所有资产(包括劳力)及商品价值对于国际货币的价值普遍上扬。换句话说,此意味着物价工资水平的普遍上涨。因此,货币升值表面上看好像这个国家货币更值钱了,实际上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十分不利。货币升值后,按外币计算的商品出口价格相应提高了,这就削弱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却又使进口商品价格降低了,大家都愿意买进口货而不愿买本国货,造成本国货在内销上的困难。同时,货币升值还会使外汇储备受到损失,使外汇储备折成的本国货币相应减少。这种由币值上升引起的物价上扬不同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发生原因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货币与商品之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物价上升,通常是在收入水平(工资)不变或变动幅度较小下的价格上涨,而货币升值引起的价格上涨则包含着一般工资水平的上涨。
2、人民币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货币贬值有利于鼓励出口,抑制进口,从而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后,会使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下跌,提高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降低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但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必须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只有满足此条件,出口商品数量的增长才能弥补价格的下跌,提高出口贸易额。而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只占总数的20%,出口需求弹性较低,需求量稳定,即使人民币贬值也不会产生较大的需求增长,最终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此外,人民币贬值也会影响国内的物价水平,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通过以下三种渠道引导通货膨胀:第一,货币工资机制。进口物价上涨会推动生活费用的上涨,导致名义工资的上涨,名义工资的上涨反过来又推动生活费用的上涨,如此循环往复;第二,生产成本机制。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导致以其生产的商品价格上涨,推动物价水平的提升;第三,货币供应机制。人民币贬值后会导致官方在结汇时付出更多的成本,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若人民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使国际储备增加,则货币供应量也会增加,从而提高通货膨胀。
目前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似乎人民币贬值是对付其有效的手段,而实际上,由于贬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会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最终会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不仅如此,人民币贬值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同样会造成不利影响。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实际是为落后产业提供保障,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我国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中国已经成为WTO的成员国,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一些综合实力不强的国内企业在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的狙击下必将濒临倒闭。因此,从长远来看,人民币贬值对建立独立自主的本国工业体系是潜在的威胁。最后,利用外资是我国的基本政策,通过引进外资,伴随了先进技术的进口和本国管理水平的提高,弥补经济建设的不足。但人民币贬值会对利用外资产生负作用:第一,外资中的长期资本主要追求收益性,所以暂时的货币贬值不会对其造成明显的影响。可是,一但投资者预期人民币持续贬值,鉴于对投资安全性的考虑,有可能大规模撤资;第二,短期资本对人民币贬值的反应就会很敏感,一旦人民币贬值,短期资本就会迅速撤出,造成外汇供不应求的局面,人民币就会进一步贬值,这会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人民币贬值后,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价值大于人民币表示的资产价值,人们愿意持有外币,从而造成资本外逃,产生外汇短缺,抑制经济发展。
二、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好处
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是促进人口就业和稳定外贸;第二是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第三有利于防范热钱。
首先,人民币和其他所有货币一样,是在国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而货币的发行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过去全球经历了金本位和复本位时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与其所垄断的石油资源绑定在一起。美元自身也是商品,美元价格随国际油价浮动,美元也随着石油的供应流向全世界。可以说,发行美元的参照物就是石油,美元也可以被认为是以石油为本位。石油本位确定了美元的强势货币地位。因为只有美元与国际油价绑定,而国际油价又是具有垄断性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其海外贸易逐步扩大,中国也逐步掌握了大量外汇储备,因此人民币与美元相绑定,又由于中美之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于是形成了一套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差,并以美元为参照物发行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量与美元汇率挂钩,随美元浮动做相应调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协调好就业、利率和货币发行量之间的关系,就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人口数量比美国的四倍还多。大量的人口需要就业,如果人民币发行量缩减,也就是所谓的“人民币升值”,国内的货币流量将随之缩减。这将无法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中国人口的失业率也将迅速被推高,因此,中国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其次,在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稳定的币值有利于建立稳定良好的贸易关系,不至于使贸易市场的交易大起大落,从而也防范了贸易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减少了贸易风险,这无异于给贸易双方买了一份平安险,利大于弊。
最后,人民币保持稳定也有利于防范热钱,不能够给投机者以明确的升值预期。如果人民币汇率跟着热钱的预期走,央行面临的干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异常敏感,稍有风吹草动,投机者都会闻风而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一是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不断上升,人民币有升值压力;二是美元走软,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三是市场效应推动人民币升值预期,美欧先后都提出要人民币升值,市场预期人民币可能也会升值,而奥巴马访华强化了这种预期。此外,热钱流入本身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是不容怀疑的。
三、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所采取的措施
从宏观上讲,一国的汇率是由一国的经济决定的,汇率的变动也是由经济的综合情况来决定的,一国汇率的高低,直接表现出一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的政治权。汇率的变动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许多问题,现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已经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还要考虑国外的因素。这其中就要统筹考虑四方面的因素: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汇率不能说上升就上升,我们要充分结合国情,要从多方面考虑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不能道听途说,要拿出自己的观点来。前些阶段的人民币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如今也要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可分为三步走:一是要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为目标。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步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目标,逐步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如央行的汇率目标可由人民币钉住美元转变为钉住人民币有效汇率,确保人民币币值的总体水平稳定,同时应根据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目标来确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三是最终放开人民币对美元或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弹性,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机制,人民币汇率将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这是以现代经济学对我国目前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时也必须指出,当前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作为短期政策措施运用的,即在近一两年内主动执行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体系,目的是自觉运用财政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的反周期作用。通过不断地调节货币政策松紧的程度,使之既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适应解决就业的需要。
[1]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于立新、王军:国际金融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1998.
[4]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1997.
[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