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贸的发展危机与转型思考
2010-08-15汪田姣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7
○汪田姣 (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87)
一、广东面临的内外部危机史无前例
1、外贸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已完全改变
(1)超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其对广东未来所造成的危害将超乎想象。20世界80年代开始,当广东利用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大规模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时候,恰逢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思潮盛行,各国以庞大的需求迎接了“中国制造”,造就了广东外贸长达20多年的繁荣和辉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大受打击,各国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手段被滥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矛头则直指出口规模跃居首位的中国。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16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案件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的75%,广东更是首当其中,涉案共47起,占了41%的比重。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两年在这新一轮的贸易摩擦战中,广东传统的优势出口产品无一幸免。玩具领域,美国、欧盟分别实施了新玩具安全认证程序和新玩具安全指令,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也纷纷筑起类似贸易壁垒,深圳、汕头等地的玩具不仅出口减少,利润也减少了两到三成。家电、LED等能耗产品领域,2010年1月底欧盟推出的EUP指令则将一部分没有及时整改提升的产品拒之门外。鞋类产品领域,继欧盟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之后,3月4日,巴西也对来自中国的鞋类产品开征100%反倾销税,广东鞋几乎丧失巴西市场。家具领域,4月美国实施《雷斯法案》,新标准苛刻,对广东家具的出口又是毁灭性的打击。陶瓷领域,2010年6月,广东地砖首次遭遇欧盟最大反倾销调查,涉案企业几乎涵盖国内所有知名品牌。欧盟REACH法规则规定对欧盟出口量超过1000万吨以上的化学物质如未能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正式注册,将被禁止进入欧盟,此项涉及家电、纺织、服装、鞋业、玩具、制药等多个行业数百万种商品,影响更大危害更深。出口企业远未从危机的创伤中复苏过来,却不断遭遇一连串的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损害,将如何承受?
(2)西方国家消费模式因危机而改变,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制约进口需求。长期以来,美国等国形成的“低储蓄、高消费”的消费模式,既是国际分工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其国际货币地位的体现。美国、欧盟是广东的主要贸易伙伴,贡献了约三成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一消费模式骤然发生了改变,例如美国,2009年居民的储蓄率从原来的几乎为零上升到7%左右,需求锐减。从二战后美国历次经济危机的波动轨迹看,危机后大体要经过3—8年的后危机期,其储蓄率、国内消费才可以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正常水平。短期内,来自发达国家的国际需求不会有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3)主要经济体经济的脆弱性为经济复苏平添了不确定性,并暗含新的危机。西方各国尚未从危机的损伤中恢复过来,危机的后遗症犹存,经济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一是全球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美国6月份失业率仍高达9.5%。二是各国高额赤字和债务可能导致新的危机。欧债危机直接导致了欧元区国家集体出台紧缩性财政政策,且有可能波及到银行等金融领域,一旦金融领域发生债务违约,将很大可能引发欧洲甚至全球经济严重停滞。三是全球通胀预期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过早攀升震荡,对正处于恢复阶段的世界经济来说,又增添了新的变数。世界经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很难再有前几年的宽松环境。
2、内生性动力不足已成为广东外贸及经济发展的桎梏
(1)广东高度外向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得外贸发展严重受制于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通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走向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外经贸成为广东经济的生命线,全省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2009年出口依存度达到62.5%,远远超过全国24.4%的水平。然而,在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一直偏高,近十年来都在六成以上,2009年为62.2%,在全国约四成的比重。在出口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占比不高,2009年分别只有38.8%和69.7%,其中,又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占同类产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9.6%和72.1%。这种通过加工组装方式参与出口的制造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简单的劳动成本,投入大,但增值率低,在不同省份间、不同国家间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另外,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有60%属于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出口获得的巨大利益大多被外商投资者拿走。这种高度外向的发展模式使得原材料、市场高度依赖国外市场,长期惯性的粗放式投入,又忽略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育,发展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广东经济的发展。
(2)低成本的优势丧失殆尽,各种政策的叠加效应已量变为致命的那根稻草。多年以来,综合要素的成本上升造成外贸出口压力的增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在各种要素的疯狂上涨及政策的叠加作用下,可堪比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已经到了无力承担的边缘。截至2010年5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水平已连续6个月呈现两位数上涨,且涨幅逐月升高,作为经典代表的进口铁矿石,去年中国长协单价格同比上涨了33%,今年,现货价已是去年现货价的三倍,涨价之疯狂可见一斑;广东土地及房屋价格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升了一倍左右。汇率方面,截止到今年5月份,半年来人民币相对欧元实际有效升值接近13.33%,相对美元实际有效升值接近2.87%,人民币汇率改革重启后,未来半年将有望再升值3%左右。在人工成本方面,最近广东以27.8%的幅度带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虽然此举是对工资收入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自我纠正行为,对出口企业来讲则是雪上加霜。仅汇改一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测算,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据广东粗略测算,未来可能带来的汇兑损失约200亿美元左右(以2009年数据同比增长10%作为基数计算)。在各种成本大幅上升的量变挤压下,广东外贸粗放式的发展已不堪一击。
(3)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导致相继被其他省份超过,劣势愈发明显。珠三角和长三角是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然而,由于各自发展模式的差异,珠三角发展后劲不足,弱势明显。长三角为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既广泛联系亚欧等国际市场,又紧密联系广阔的内陆腹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钢铁、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造船、重型装备等重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的比重超过广东,发展相对均衡,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广东,一般贸易出口则优于广东,自主性强。例如,2009年,浙江的一般贸易比重甚至达到80.2%,远远高出广东30.6%的比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多项发展指标相继滞后。本世纪初,广东反映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人均GDP先后被浙江、江苏赶超,现位居全国第六;2004年第一季度长三角外贸总值首次超过珠三角;2009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低于沪、苏、浙。今年2月28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省域经济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在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江苏首次超过广东位列第三(前四强其余分别为上海、北京、广东)。2010年1月至5月,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151.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低于全国44%的增长幅度,更低于长三角地区约45%的增速。长三角在本身基数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昂的增长,对比则反衬了广东发展后劲的疲态。因发展模式的原因,广东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远远大过国内其他地方。
二、外贸发展方式快速转型,已迫在眉睫
1、国家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有增无减
6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决定从7月15日起取消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所涉商品主要是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这次调整实际上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调整政策的延续。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部门数次下调有关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增设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涉及类别多为钢铁、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危机爆发后,为了尽快扭转出口大幅下滑的严峻态势,国家有关部门又多次进行反向操作,几乎完全消解了危机前两年的外贸政策调整。另据透露,为与出口退税下调政策相配套,此次退税调整涉及的六大类产品,都将被纳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不再享受进出口保税的优惠。此举充分体现了国家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低碳排放及节能环保产品发展的政策意图与行动决心。在此形势下,广东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2、人口红利的终结显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来临
产业升级研究的创始人格雷菲在广泛研究亚洲服装及纺织行业时,得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普遍规律:当劳动力价格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开始丧失时,资本会部分替代劳动力要素,通过实现生产流程的升级来焕发新的活力;当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时,企业会通过投入加大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或开发新的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后,为了进一步消化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压力,则会利用品牌战略等提升附加值、提升该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将低端环节外包出去等方式实现功能升级。过去20年来,当劳动力供给旺盛的时候,低廉的工资支撑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当前几年珠三角“民工荒”出现的时候,就已经表明“刘易斯拐点”正在悄悄地靠近;当“本田罢工”事件以及富士康等以极端方式来实现工资突然的较大程度的恢复性上涨时,标志着人口红利开始终结。而且,业内人士认为珠三角将迎来更为严重的“劳工荒”并伴随着工资的持续上涨。通过转型消化人工成本的压力再也不能忽视了。
3、外资搬离给广东产业现状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富士康公司以66%的加薪承诺平息了外界的压力,却以快速的搬迁逃避了此次突然增大的成本压力。虽然它的搬迁符合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可以腾出较大的升级空间,但是这样一个出口规模超过500亿美元、解决30万人就业的大工厂突然搬离,对广东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它的离去,实际上在给出明确的警示,即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深圳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也正迁往成本低廉很多的罗定,也反映了这一紧迫性。在推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要未雨绸缪做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要创造条件与企业共渡难关,同时也要搞好宣传和安抚工作,防止事件的负面影响扩散而导致较为集中的搬迁行为,以致造成某种程度的青黄不接,否则,下一个迁往的地点也许不再是东西两翼和山区,而是外省甚至是境外。
三、外贸转型的思路建议
世界经济的每次大危机都会带来大调整、大洗牌,都是新的崛起契机。广东必须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抓住机遇培养出未来的竞争新优势。然而,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能完成的。在此进程中,短期内要努力保护好现有的市场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夯实扩大贸易规模,确保市场不会丢失。
1、保护现有市场,努力拓展新市场
(1)突出公平贸易应对工作,着重抓好认证和应诉。高昂的认证费用、复杂的程序、烦琐的条款、认知的不足,导致了出口企业在认证及摩擦应诉环节上的消极被动,给广东出口造成无法统计的损失。鉴于此,一是要加强技术壁垒知识的学习和加强认证普及推广。重点是加强贸易壁垒研究、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发布工作,联手香港等地专业认证机构加强培训。二是积极加强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突出完善多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专业有素的应对小组、建立高效有序的应诉程序、设立应诉资金的专项补贴,对有影响的重大案件予以适当补贴以争取胜诉。
(2)引导并带动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自贸区市场等,努力扩大份额。美国、欧盟、日本为广东的传统出口市场,目前约占出口四成左右的份额,由于其经济相对疲软,广东对其出口增长速度已经放缓,1—5月份,对美出口仅增长11.2%,只有全省出口增速22.1%的一半,新型市场出口则增长较快,例如南美(64.9%)和东盟(38.4%)等地,成为新的增长点。为此,一是要深度开拓美欧日等传统市场,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变;二是加大力度开拓东欧、中东、南美、东盟和北非等新兴市场,尤其是要利用自贸区关税优势,加大广东产品的宣传推广扩大出口;三是要通过适当“走出去”方式,加大对广东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的出口,可借道绕过贸易壁垒进入第三方市场。
2、稳步推进战略性产业布局,抢占未来的产业制高点
产业是龙头和源泉,外贸只是走向国际的流通环节,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必须先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以新能源产业技术为核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伴随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将会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普遍提出实行“再工业化”,其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绿色、健康、节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有可能是继信息技术之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到时相应产品和服务会大量出口,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纷纷制定“低碳经济”计划,并投以巨资。广东应利用现有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优势,与西方国家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早日筹谋,避免其利用政治经济强权制造新的贸易壁垒,而将我相关产品拒之门外,失去先机。目前,广东已确定将在三个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电动汽车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着重要解决的是:要建立有专业背景人才组成的新型战略产业领导小组,确定不同产业的具体技术路线图、工作路线图、市场目标以及有效的推进措施。鉴于新兴产业前期的研发成本较大,政府要确保相关扶持措施能到位并真正发挥促进作用。
(2)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外贸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第一是编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重点是要以产业优惠来代替区域优惠,完善相关举措抓好大项目的跟踪和推进工作。第二是通过招商选资、招商选智等方式来不断调整、完善产业结构体系。要着力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吸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资大项目落户,力争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占比提高。第三是提高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确保实现一定的增长速度;要树立传统产业并不等于低端产业的观点,挖掘传统优势产业潜力,做大做强,由标准制造转向制造标准;要推进广大的加工贸易企业由单一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由单一的加工制造功能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领域延伸。为此,政府应不断完善有关制度,积极引导鼓励推动出口企业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出口竞争力。
3、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区域融合激发新的活力
制度资本,是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后推动经济增长的又一决定性生产要素。广东对外与港澳台及各自贸区的对接、对内与内部腹地的融合,都必须在消除制度性瓶颈上进行探索,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不断解放生产力。
(1)积极探索合作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体系。首先,加快珠三角一体化建设打造整体实力,实现与港澳台的新对接。在广东的对外开放中,港澳因素从来都不可缺少。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双方生产要素优势互补的简单合作后,今天,双方的再次合作面临着新的障碍。目前区域合作的特点之一是世界级大城市圈逐渐成为区域合作的核心力量,而《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珠三角9市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方面逐步消除行政分割障碍,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珠三角成为具有高度辐射能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此基础上,珠三角将作为一个整体,积极探索与港澳台在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新合作模式,打造“大珠三角”区域品牌,联手进行“二次创业”并实现新的超越。其次,以泛珠“9+2”等平台为依托,努力扩大外贸企业内需市场,这也是新时期外贸转型对经济的贡献途径之一。重点是要继续完善外贸企业扩大内需市场所涉及的海关、增值税、出口退税等环节的相互协调统一问题,推动外搏会等促进平台建设,抓好有关鼓励促进措施的出台及执行问题。另外,还要努力实现粤西与北部湾经济区对接、粤东与海西经济区对接、粤北与中部崛起对接,探索省际合作的新模式,再次实现“广货北上”,最大程度开拓内地市场,推动广东经济向通过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来实现增长的新模式转变。再次,加强与东盟等其他自贸区的深度合作。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签订了八个自贸区协定。广东可利用沿海前沿阵地和制造业发达优势,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尤其是要抓好与东盟的深度合作。东盟已经成为广东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应着重在继续完善双方对话合作机制、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加快境外投资等领域深度拓展,加快广东在东盟的品牌生产基地和广东商品营销中心建设,扩大广东商品的吸引力。
(2)稳步推进产业转移,实现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协调联动发展。要发挥珠三角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推动产业和要素的有序转移和集中发展,形成全省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调发展格局。为此,一是抓好产业转移规划引导。不断完善《广东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引导粤东、粤西及粤北承接不同的产业类别形成相互错位互补的产业集聚地。二是抓好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工作。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择部分管理好、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转移园,进一步加强指导、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使其尽快发挥效益,并逐步培养成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总体来讲,在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外经贸管理部门在服务模式上,要突出“抓大不放小”、“抓新不放旧”、“抓服务不包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共同实现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