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体系框架的理论分析及设计思路

2010-08-15陈红梅1赵江2

当代经济 2010年11期
关键词:国有银行信贷优势

○ 陈红梅1 赵江2

一、主要文献观点梳理

银行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是近年西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讨论的一个主要方面。传统观点认为,地方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信贷的重要提供者,在总资产中,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远远高于大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对银行管制的放松,引发了银行兼并风潮,中小银行的数量急剧减少。

我国银行业的背景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但我国国有大型银行垄断的结构和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及其融资困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银行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很自然地受到理论界的重视,产生了大量文献。其中,强调通过发展中小银行和金融结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为政府在银行兼并中的反垄断政策提供参考。

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我国以大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不能提供可靠的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硬信息,导致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银行和企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地方性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有较广泛的获取中小企业信息的渠道,可以获得各种软信息来弥补硬信息的不足,对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因此,中小银行应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主要提供者。

张捷(2002)区分了四种中小企业的信贷技术,即财务报表型贷款、抵押担保型贷款、信用评分技术贷款和关系型贷款。其中,前三种贷款依赖硬信息——易于量化和传递的信息,关系型贷款依赖软信息——不易量化和传递的信息。我国中小企业适应的贷款形式是关系型贷款,而在关系型贷款中需要的是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中小银行在收集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发展中小银行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问题,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李志赟(2002)提出一个垄断情况下的企业信贷模型,得出结论,大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中小企业的均质性、抵押比率、大企业项目质量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变量。在信贷紧缩过程中,大银行将主要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论文将中小银行的金融机构引入前述企业信贷模型,发现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引入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条件,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数量和中小企业融资总额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吴洁(2006)通过模型深入分析了大银行与小银行在贷款项目信息生产、资金配置、经理激励以及银行产出等方面能力及效率的差异,从中探求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对银行组织结构的要求。研究发现,银行规模的大小、银行管理层次的多少、权力的集中或分散都将对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管理层次少、决策权分散的小银行在基于企业软信息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拥有比较优势,而集权式大银行则在依据硬信息发放市场交易型贷款方面表现更佳。由于中小企业放贷依赖于软信息,因而管理层次少、决策权分散的小银行更适合于提供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

分析上述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上述文献也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上,信息优势只是一个方面,在风险承担、提供综合服务方面,中小银行不具备优势,因此,仅从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优势就认为发展中小银行是片面的;二是没有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信息优势消长的动态上把握银行规模结构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三是不能解释目前我国中小银行集中于大型企业客户,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正努力挖掘中小企业客户这一经济现象。

二、银行组织结构的信息优势分析

通常,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信息便利,即地缘优势;第二个层面是信息技术或金融信息分析能力方面的优势;第三个层面是银行经理采集信息的意愿和激励的优势。概括地说,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不是绝对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银行在第一、三方面的劣势也会越来越不明显。

在信息便利方面,地方中小银行和其潜在贷款对象的中小企业同属一个社区,与中小企业主有较密切的人脉联系,获取信息的非正规渠道较多。因此,取得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自然的”信息优势。相对而言,大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平均距离较大,一般和中小企业并不属于同一社区网络,获取信息的非正规渠道较少,不具有获取中小企业信息的自然优势。

在信息的激励方面,中小银行组织结构简单,层级较少,信息易于在基层经理和上级主管之间传递。决策者接近第一手信息,信息的耗损较少,基层经理搜集比较严重的问题,信息从基层经理传递到具有决策权的上级主管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损耗,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硬信息,软信息不易于在银行部门和层级之间传递。因此,一般而言,在信息搜集激励方面,中小银行也较大银行具有比较优势。

在信息处理技术或金融分析技术方面,大银行比中小银行具有优势。大银行一般有精密的信用风险模型和专业的风险分析人员,而中小银行在人力资本和信贷风险模型方面和大银行有差距。大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人为的”信息优势。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地缘的信息优势的重要性会逐渐降低,认为信息优势的重要性会逐渐上升。另外,信息本身并不是关于中小企业的任何信息,而是包含着对初级信息的加工处理、形成有用信息的过程,分析技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大银行具有分析人员和分析模型的优势。大银行可以集聚经济和技术各方面的专家,在人力资本上具有优势。大银行因规模而产生的内部分工和专业化优势,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同样会有所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小社区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也受到削弱。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主要表现在非公开和非标准化基础上。中小企业之所以不能提供标准化信息,其原因之一就是提供这种信息的成本相对较高。而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中小企业公开发布信息的成本,这就会使中小银行的信息越来越不明显。

综上所述,不同规模的银行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优势是相对的、动态的。

三、建立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

目前,受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及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影响,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正被商业银行高度关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大银行凭借先进的信贷技术及高素质的信贷人员,正逐渐渗透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而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这些都进一步说明银行组织结构规模并不构成影响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因素,也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前提基础。

鉴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不同类型银行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信贷相对优势等因素,本文认为应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中国模式”——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以此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问题。

1、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

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家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这是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最直接方式。政策性银行是指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目标,在特定领域贯彻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从事政策性投、融资活动,并为政府所控制的金融机构,其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经济发展越是不平衡,政策性银行的填平补缺的作用就越必要;市场机制越不完善,就越需要政策性银行去矫正。当前,我国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产业、进出口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外部资金融通困难的现状客观上要求政府尽快组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其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国家参股形式,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债券。资产业务主要是向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有市场、技术设备先进、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由于政策性贷款具有偿还性,必须还本付息,比起财政拨款有利于保证中小企业合理、高效地使用政策性资金,避免资金浪费、效益低下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消除中小企业借款不还,期待国家豁免债务的心理;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水平,使其健康的发展。

2、国有银行、中小银行优势互补,共促中小企业贷款

理论上,由于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并不对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且管理层次少、决策权分散的小银行在基于企业软信息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拥有比较优势,而集权式大银行则在依据硬信息发放市场交易型贷款方面表现更佳。而且,目前国有银行正逐步渗透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与此同时,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上,中小银行也正发挥着积极的现实作用。考虑到上述各因素,本文认为在建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体系中,不能过多强调某种结构的银行组织,而应发挥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各自的优势,形成二者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国有银行可利用贷款技术优势,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由于国有银行的产权不清晰、管理层次多,在贷款管理、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管理中存在两难困境:如果决策权不下放,存在着严重的多重代理问题,即各级代理人的不努力和从贷款交易中寻求个人利益的行为给银行带来损失;如果将决策权上收,银行内部信息传递也会出现信息的内部损耗问题,会降低决策效率。银行必须在提高决策效率和降低代理成本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目前在我国金融风险突出的情况下,国有银行普遍上收了贷款决策权,权限的上收必然导致贷款的集中化趋势,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获得极为不利。而国有银行可尝试将对大型企业的信贷技术——信用评分用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方法的特点是标准化的模型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而不是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个人判断。通过客户信用评分技术,将贷款风险管理和贷款审批发放过程标准化,不但可以发挥大银行客户样本大、信息处理技术先进的优势,避开大银行缺乏企业软信息的劣势;而且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和代理问题给银行带来的损失。这样,从总体上降低了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第二,在国有银行组织结构改造方面,尽管“小银行优势假说”,即中小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上具有大银行不具有的优势,可能在实践上会推进中小银行的建设。但是,在我国中小金融体系不完善、大中小银行贷款对象选择上具有趋同性的现实背景下,国有银行的基层行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小银行的一种替代或者过渡性选择。如可尝试有选择地对国有银行部分分支机构进行分权化、扁平化改革以提供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一再鼓励国有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但始终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有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特点并不适合于提供依赖软信息进行决策的中小企业贷款。国有银行是按行政区划布局的,组织链条通常包括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多个层级。而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银行在强化自我约束的改革中走上了撤并集中、决策权上收之路,这使国有银行更难以对中小企业放贷。要使国有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贷款,可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决策权下放和扁平化改造,以减少委托代理和信息传递的中间层次。

第三,引导中小银行向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中小银行受到其资产规模小的限制,不可能从事“金融百货公司”式的综合业务,它之所以在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就在于它分工细化,具有自身与中小企业的近距离、贴身服务等特点。如美国的互助储蓄银行吸收中小额储蓄存款用于不动产抵押贷款,并从事对公司债务投资业务。再如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金库主要对中小企业债务提供保险,并向信用保证协会融资。另外,还出现了化工银行、纺织银行等专业化银行,各种具有不同业务强项的中小银行组成一个综合性的中小银行体系,避免了大银行的高昂组织成本,又不落入小而全的分散经营模式,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强项业务,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李志 :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3]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4]黄海沧、李建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冷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3(4).

[5]董彦岭: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 林平、袁中红:信用担保机构研究[J].金融研究,2005(2).

猜你喜欢

国有银行信贷优势
矮的优势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画与话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我国国有银行资本现状及问题分析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