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观——基于武汉地区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2010-08-15邓曦东颜俊学
○邓曦东 毛 丹 颜俊学
(1、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武汉地区高校众多,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都得以蓬勃发展。本文从武汉地区较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所本科公办高校和一所本科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出发,阐述若干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发展性问题。
笔者重点考察了一所公办高校(以下简称A校)和一所独立学院(以下简称B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咨询量等情况、学生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别、心理测评及访谈的相关数据、专兼职人员数量和构成、与医疗机构的关联等问题,结果分别从相似性、差异性两方面来进行表述。
一、公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相似性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相似
A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要采用的形式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提供室内或现场心理咨询服务、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团体辅导、成立学生社团、发放各类心理健康宣传报纸、小册子以及传单等、组织欣赏心理电影并点评等。B校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较多提供室内心理咨询服务两项与A校相比稍有不同,其他方面均相似,参考若干其他较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情况也大致相似,新的开展形式很容易得到传播,而在学校之间进行交流而采用。
2、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别相似
无论是A校还是B校,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别均突出表现在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和前途问题、家庭问题,更深入一些则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心理障碍则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少量性功能障碍及人格障碍等,这一比较结果与若干研究也类似。
二、公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差异性问题
1、心理咨询量有较大差异
A校在2007至2008学年度,全年接待来访学生524人,占全校人数的3.08%,其中男生225人,占42.9%,女生299人,占57.1%,现场咨询102人,总来访人次为1307人次,信件咨询100余封,团体咨询人次达360余人次。B校在2007至2008学年度,全年接待来访学生102人,占全校人数的1.13%,其中男生41人,占40.2%,女生61人,占59.8%,共计咨询204人次,信件咨询20余封,团体咨询人次仅90余人次。可见,无论是绝对人数还是相对人数,无论是来访量还是来访人次,无论是何种咨询形式,公办高校咨询量均远远高于独立学院。参考其他公办高校或独立学院,虽然数据略有不同,但公办高校咨询量均高于独立学院。
2、专兼职工作人员数量也有较大差异
鉴于咨询量的差异和日常工作量的差异以及学生数量更多,A校配备了2名专职教师及14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平均每人每周工作5.4小时,每学期工作18周。B校配备了2名专职教师及1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每周工作5小时,每学期工作14周。一般来说,武汉地区公办高校配备4—5名专职教师不在少数,而独立学院一般配备2—3名。
3、心理测评的结果
A校对4455名2008级新生实施心理健康和人格测评,各类心理问题筛出量为548人,筛出率为12.30%。B校对3200名2008级新生实施心理健康和人格测评,各类心理问题筛出量为283人,筛出率为8.83%。比较几年来的数据,有相似情况,B校各类心理问题筛出率明显低于A校,此数据及以上心理咨询数据与有些研究结果明显不符,具体原因尚待分析。
4、与医疗机构的关联
A校与医疗机构联系较紧密,公办高校有公费医疗。学生因心理疾病进行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需心理咨询中心联系校医院为学生出具相关证明,A校有定点的医院,进行工作合作,对于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的学生医院与学校之间保持信息的沟通。而B校无公费医疗,有情况需治疗的学生(除危机干预外),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是建议学生或学生家长自行就医,因此几乎不能加以管理。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特点与不足
上述比较表明,公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和实务方面存在若干差异,但就笔者看来,无论是相似性问题还是差异性问题,都是在一个类似的发展状况之下,这一发展状况有若干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要以课程形式进行普及性教育,无论是公共课还是选修课,其特点是很容易流于理论化,而忽视操作性,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具体面对生活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大多数很好,但这些形式对组织者有很高的要求,鉴于学生量巨大,虽然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专兼职教师量有很大区别,但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独立学院教师数量仍太少,使很多工作形式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至学生内部。
三是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学生相对于全校学生仍是极小比例,如上仅为3.08%和1.13%,受益面太小。
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理测评和心理障碍,强调心理问题的筛出率和心理障碍的咨询与危机干预,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入变态心理学的误区。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和学科化是有弊端的,实际上很多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育”,也就是说仅通过一门课或者一些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偏颇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它应该渗透在学生的生活活动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科教育模式,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借鉴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生活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德育教育,不是搞障碍治疗,而是要通过日常的学习、体验、思考和行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面对生活的压力。笔者将此观点归纳为全员育人观,从以下具体实践方面详细阐述。
一是学校管理者应当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是满足于开一两门课,建立心理咨询室,组织一些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而且需要建立全面培育人才的观点,将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列为人才培养的超过知识储备的重要目标,从而在教学机构各部门形成如是观念。在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应加大力度,加大投入。
二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重学生心理,轻教师心理,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尤其是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有很强的人格影响力。因此,需要培训任课教师都懂心理学知识,并建立相应的培训和成长计划,使任课教师都有机会努力地完善自身,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各科目的特点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生都反映,教学与其说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把教师的人格魅力渗透至知识讲授中,进而从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知识体系施加影响的一个过程。一个人格状况很差的老师是不可能对学生施加良好影响的,其教学过程对没有分辨能力的学生来说,有负面影响。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出咨询室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培训辅导员应协助学生处理寝室矛盾,学习建立良好沟通模式;应对学习压力,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解决情绪情感困惑,帮助大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实际的一些将心理学知识操作化的做法才能真正的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学生中形成良性循环,并能在学生中形成朋辈合作的氛围,摆脱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误区,而着重从人格成长和生活技能方面进行学习和提高,但同时这些方面的提升也恰好验证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四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大量运用团体辅导手段,深入班级,开展多种形式团体活动,一方面培训辅导员,一方面启动团体辅导的班会形式,形成良好的班级气氛。这就要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如果有条件,可以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班级导师。
五是学校相关机构和部门,如教务、实验、后勤、图书馆等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真正形成全校育人的风气。一种良好的风气需要每个人去努力,也会对每个人产生良好影响,推动个人的成长。
在全员育人的基础上,适当渗透至家庭教育,维护和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培育知识丰富、心理健康、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注:本课题为湖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内容之一,编号为2008Y389。)
[1]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
[3]曾建兴:也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4]祝长水、王本书、刘颖:新课程条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四川心理科学,2004(2).
[5]禹瑛:中美两国中小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张永华、米忠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干预策略”[J].大理学院学报,2007(9).
[7]金晓琴: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3).
[8]王奕威: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J].丽水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