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企业自主创新现存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0-08-15王俊霞
王俊霞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沈阳 110032)
一、当前辽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距及原因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辽宁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辽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自主创新体系逐渐完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高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初具规模。目前全省拥有18家国家级技术中心,50余个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全省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行业群,其中机器人已占国产机器人市场的80%以上,数控机床的产值已占全国的一半。
但与此同时,辽宁自主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辽宁目前只有约7%-8%左右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大约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年。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适销对路和比较适销对路的只占50%,可供出口的产品不多,只有远洋船舶是大宗,其他门类出口产品所占比重都很低。除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了较强的技术中心外,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主要产品技术多数从国外引进,尚未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目前辽宁部分重大技术装备及基础零部件仍严重依靠进口,且依存度仍在提高,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建设世界级企业的主要瓶颈。重大技术装备如机床控制系统、汽车发动机等,基础零部件如输变电设备制造中需要进口的部分开关、套管等零部件,国外供应企业对于这些产品在供给、价格、供货期、规格等多方面对辽宁企业采取限制,使行业发展受制于人,约30%-70%的行业利润被进口部件吃掉。
辽宁自主创新能力偏低的原因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目前辽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尚未全面展开,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与华为、海尔等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相比差之甚远,企业还未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省统计局2007年全省2355家企业调查,54.5%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为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科技投入不足。辽宁在技术研发及技术引进的投入上,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还有一定差距,全省R&D支出占GDP比重2008年为1.5%,远不及北京(5.4%)、天津(2.27%)等地的支出。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也明显不足,全省工业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仅为引进技术支出总额的2%,远低于8.3%的全国平均水平。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研发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三是科教优势未能充分转变为产业优势。辽宁是传统科教大省,科研基础雄厚,各类人才丰富。但由于成果转化机制不畅,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优势未能充分显现。除了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共建研发基地等形式开展合作研发外,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处于空白。同时,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人才环境不理想,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发挥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在上述多重因素制约下,自主创新水平已经成为辽宁经济振兴的严重掣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加以扭转。当前,应立足于“创新型辽宁”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创新战略,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制,培养创新人才,把辽宁建成创新驱动的创新型社会,成为东北三省创新网络的中心节点和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重点支持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未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当前,要瞄准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结合省情实际,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海洋、生物育种、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府要将有限资源重点用于支持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研发上,加强新兴产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技术联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机构,积极探索有效的运作模式,切实推进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抢占产业竞争的高地。
2.提升关键技术领域研发层次和关键部件研发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对于战略性产业发展急需,又难以通过一个省的力量进行研发的重大技术,要积极推进这类技术研发进入国家战略,如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不仅仅是将其纳入863计划,而且要象造载人火箭、大飞机那样集中优势资源推进研发。在认真抓好重大项目的技术跟踪、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的同时,重点支持零部件研发能力建设。根据进口零部件对辽宁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有重点,有步骤地安排部分零部件研发的招标工作,对研发单位给予提供资金、减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主机企业与配套件企业组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鼓励主机企业集团向基础零部件企业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配套企业生产能力。通过政策引导、扶持,通过资产重组或并购组建大型基础零部件企业集团,增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开拓及研发能力。
3.积极建立重大装备国产化激励机制。对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了实现国产化的能力,但难以落实国产化依托工程的项目,政府应在资金安排、贷款利息、还款时间等方面给予优惠。鉴于重大装备具有研制和生产周期长,流动资金占用大的特点,建议政府在企业贷款的还款方式上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增加承担重大装备研发和生产任务企业的“封闭贷款”或其它优惠贷款。对由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而省内、国内制造业尚无竞争优势的产品,实行同等条件优先采购政策,可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引导。对于国产化的首套产品,由政府组织风险担保,以消除用户的担忧。对购买首台国产化产品的用户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对进口国内已能制造的设备建议国家提高关税。对装备制造业为国产化需进口部分材料或配套件,应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建立健全稳定的融资渠道。融资困难问题是当前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辽宁今后应切实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切实加大财政直接投入,有效增加对自主创新研究的科技经费支出,提高R&D经费支出占比,同时,利用贴息、担保等资金和政策手段,发挥融资的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促进科技项目的融资与产业化。另一方面,支持融资模式创新,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帮助企业做好在创业板、主板和境外上市融资的工作;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展政策性、商业性多元化融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开展融资,通过完善融资平台吸引国外风险投资进入,从而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5.为打造“创新型辽宁”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在日益平坦化的现代社会,人才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要素。政府要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育人、引人、用人机制,积极提供政策、资金和待遇上的支持,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通过采取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促进辽宁高技术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部分拓展。继续大力推进“双百工程”,吸引海外研发团队,购并国外科技型企业。在此过程中,要切实以增强辽宁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提高“双百工程”的实效。同时,在欧美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的情况下,积极加强东北亚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特别重视俄罗斯对辽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建议将其作为辽宁技术合作的首选国家,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和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日本在生态环保和节能降耗领域的技术合作,增强辽宁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创新型辽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