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政策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系
2010-08-15宋立根
宋立根
(河北省财政厅,石家庄 050051)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2008年到2010年总投资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涉及到增加投资、刺激消费、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多个层面。由于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大幅投资拉动经济可持续性面临较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0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扩大内需,将成为引领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体。本文认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方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较快增长具有直接显著的作用。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密集出台了不少旨在促进消费维护经济平稳回升的反周期举措,国民经济凭借中央及时、果断的宏观调控和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已发生了明显转机,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通道。从2009年经济发展看,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需求的拉动。但是,消费需求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最终需求,投资需求的启动最终要靠消费的扩张来支撑,投资需求能否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大小,其中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是一个决定性变量。所以,在努力增加投资需求的同时,要注意扩大有效的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2010年必须进一步强化促进消费的政策,并将促进消费需求置于“调结构”的突出位置,明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扩大消费的政策操作思路。把消除消费障碍、释放消费潜能、引导消费需求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农村消费建立在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基础上,如何撬动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例如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继续实施家电以旧换新,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延长实施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政策等消费政策。
首先,要消除消费障碍。需要搞好消费教育,完善消费政策。引导消费者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念,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敢于或善于消费。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我国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次,要释放消费潜能。2009年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能,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节能环保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应着力推进以消费需求升级为重点的扩大内需,需要激发缺乏活跃的民间投资,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的空间,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活力。
再次,要引导消费需求。尽最大努力使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同步双向启动,互相协调和配合。要建立规范的消费信贷制度,运用制度保障消费,为消费信贷的稳步发展创造条件,采取措施消除消费信贷中的各种障碍和不合理因素,降低消费信贷抵押登记过程中的不合理收费,适当简化不必要的手续。
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就是注重改善民生,只有提高城乡居民不同群体之间收入,才能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的来源,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二、把握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
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中又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投资,新增中央投资1.18万亿,其中2008年四季度安排1040亿元,2009年安排4875亿元,2010年预计安排5885亿元。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地方财政配套投资的情况却不甚理想。审计署在总结4万亿投资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时透露,“有些地区和项目的配套资金还没有完全落实,这种情况在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上表现程度是不同的,最高的地区配套资金有40%还没有落实”①。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级政府的财力比较紧张,只能在收支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来增加投资;二是有些工程进度不需要马上配套资金进入;三是地方把有些资金投入到了认为是更加必要的项目,没有投入到中央建设项目上。因此地方政府投资在配套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民间资本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潜力,我国200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22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如何协调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二者关系,实现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是扩大内需面临的重要课题。政府公共投资的增长对民间私人投资一般有两种影响:一方面,刺激民间扩大投资,即被公共投资吸纳“挤入”资本总量;另一方面,当国家总投资超过一定水平时,被公共投资“挤出”,即民间私人资本显著减少。如果政府公共投资大幅度增加,企事业单位自筹投资也增长,私人投资则几乎没有增长。这说明政府公共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没有真正启动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因此,必须把全面启动民间资本投入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来抓。
第一,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培育融资环境。主要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培育融资环境上,明确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扩大市场准入范围、促进结构调整和民间资本合理流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服务和引导。对铁路、电力、市政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相当好的收益前景,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目前,这些项目是地方政府部门竞相投资的对象,这种投资格局不利于用政府投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相反会在更大范围不断形成政府部门对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因此,应将一部分直接的财政资金投入转为提供财政贴息,以激励整个社会投资规模的扩张。同时,要解决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问题,及时跟进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激活民间资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关键是要对社会资本投资给予国民待遇。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允许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入金融、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力以及城市供水等基础和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应面向各类投资主体,吸收民间投资参与改组改造;一些竞争性行业应向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开放,吸引其进入,实行公平竞争;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和担保基金以及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投资的增长。
第三,激活资本融通,扩大直接融资。在保证有偿还能力的前提下,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地方政府债券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受发行2000亿元债券总规模的限制,根据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规模、地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以及偿债能力等因素,按公式法分配各地区债券规模。用于地方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等项目的建设。地方政府债券,对激活资本融通,扩大直接融资起引导作用。如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优势企业,应创造条件发行企业债券或扩大发行股票,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把握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不仅要考虑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实现近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更要注重推动经济长远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近期经济增长与长远经济发展两者的高度统一。中央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指导方针,提出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工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第一,要抓住调整经济结构的机遇。从长远发展来看,重点向基础设施投资十分必要,既为国民经济发挥存量效益提供良好的能源、交通等条件,又为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要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最终要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因此,要抓住当前调整结构的良好机遇,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要增加投资的技术含量,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装备工业,加快设备自主制造的进程,不断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在固定投资中提高技术设备投资的比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水平技术中心、中心实验室技术含量,扶持科技机构转变为科技实力企业;谋划科技含量高、获利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对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项目,并使之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及时调整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尽可能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在投融资方面,要大力发展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增加贷款抵押品种,鼓励财政出资担保。对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以及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各项资助等方式,健全财政引导机制,多管齐下解决转型升级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第二,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8.7%,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为新兴产业成长和主导产业转换提供了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继续增长的起点,对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时正确地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改善资源配置克服不利的因素,就会释放经济增长潜能和空间。调整产业结构,择优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兼并联合,提升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同时淘汰技术落后、规模过小、缺乏竞争力的低端企业,减少无效或低效供给,促进有效需求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除取决于要素投入数量外,还取决于各种资源要素配置方式,产业结构是影响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合理与否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将优质资源配置到生产效率比较高,适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业;是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要发展高新技术,把高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分配,允许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以智力入股,增强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从需求萎缩产业向需求扩张较快产业流动,减少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瓶颈的制约,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第三,要抓住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的机遇。产业的兴衰有不可抗拒的规律,不同产业从孕育、成长、稳定到衰退、消亡或者蜕变,其周期循环过程有很大差别,客观上产生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支撑作用较强,为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必需品及耐用消费品,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潜在需求较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基础性内容,对于技术突破和新产品开发发生蜕变的传统产业,应该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步伐,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较快,却未必达到支柱产业程度。但是,新兴产业带动效应较强,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形成新的增长极,可以实现支柱产业的接替和转换;主导产业转换是产业结构调整强有力的、核心的动力。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依存,构成整体性很强的产业系统,率先应用新技术,生产率较高,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使其他产业逐步成长为主导产业。当前,要大力发展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不断推动主导产业升级换代。
第四,要制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根据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决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健全引导机制,推进经济转型。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立行业技术联盟,完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体系,协作共同发展,推动科研实力迅速提升。二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引进适应产业发展特点的应用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资助对产业和行业具有带动效应的装备制造研发项目。突出政府引导作用,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建设,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激发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项目招标等方式,资助能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突破;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资助,引导企业加大自身研发投入的力度,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四是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优化流通业产业结构。要通过设立商贸流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发展批发零售贸易、餐饮服务、会议展览、物流业等,发展新型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优化调整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公共商贸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培育重点品牌展会和专业论坛,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