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当代意义
2010-08-15王永平
王永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论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当代意义
王永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费尔巴哈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人本学理论的最杰出代表,他不仅对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进行了理性的批判,捍卫了唯物主义,而且开创了西方人本学的先河。费尔巴哈人本学理论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费尔巴哈;人本学;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宗教信仰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人本学。人本学的对象是自然界,前提是自然的第一性。他说:“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的现实界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就是自然。”但是,要揭开无限的自然的深奥秘密,哲学必须首先研究人,以人为出发点的哲学就是人本学。
一、人本学理论的内涵
(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费尔巴哈认为,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人是这样的自然物,他可以通过自然而完善自身的本质,并使之成为“人化自然的本质”。作为自然界产物的人,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处于不可分离的联系之中,离开了自然界提供的东西(如空气、水、动植物等),人就无法生存。费尔巴哈还认为,不仅人的肉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人的认识器官和认识能力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他说:“自然界不仅建立了平凡的肠胃工场,也建立了头脑的庙堂”。在他看来,既然我们的认识器官是自然界给予的,那么,它就一定能够认识自然界。如其所言:“惟有人才以其结构和教育在自然界上盖上了意识和理智的烙印,惟有人在时间过程中渐渐改变地球为一个合理的适合于人的住所,而且以后还要改变得比现在更合理些、更适合于人些。”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中心是自然基础之上的人。
(二)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的人。
在人本学看来,只有两个人的存在、交往,类的职能才能发挥出来,人类的本质才得以实现。这两个人当然都是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人。对我来说,你满足了我的需要(包括我对许多其他人的需要),因而我从你那里感受到体验到我是人,明白了我们俩人谁也不能脱离谁,即两者缺一不可、明白只有集体、群体才构成人类。因此,你是类的代表,“即使我只跟如此一个人相联,我也就有了集体的、属人的生活了”。于是,作为人的本质的载体,人的统一性是以我和你的实在区别为基础的。
同时,费尔巴哈还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独的自我主体,任何一个人只有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才能存在。他指出:“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想实体,都不具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直接从自然界中产生的人,只是纯粹的自然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只有社会中的人才是人”。
(三)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人的本质是如何成为自然的最高的本质的呢?费尔巴哈认为,人区别于自然物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人不像动物那样以个体为对象,人的意识以他的类为对象。“人同时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替别人设想,正是因为他不仅以他的个体为对象,而且以他的类、他的本质为对象。”
如果人只能在对象上意识到自己的本质,而在现实的对象上意识不到任何无限性,如何能够实现他的意识的无限本质呢?答案很明显:人只能把他的意识的无限本质对象化,才能反过来在这个对象上意识到自身。
这个被对象化的无限本质是什么呢?费尔巴哈说,那就是类意识的完满性。他说,“在人里面超乎个别的人之上的神圣的三位一体,这就是理性、爱和意志的统一”;“理性、爱和意志力是完善的品质,是最高的能力,是人之为人的绝对本质。”当人的类意识中完善的、神圣的本质被对象化为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就是上帝。
二、人本学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它最根本的目标。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条件,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然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因此,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求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要想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仍可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价值导向、价值目标对整个人类社会全面的科学的向前发展有着深刻启示。对人来说,人是最宝贵的,人是人自己的最高目的,人之所想、所做,都是为了人自己,不是为人之外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的。为了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二)以人为本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批判来确立和丰富人本学,人与自身的关系表现在对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批判之中。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完整人的内涵,完整人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人在实践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不断形成新的关系,不断将自然的多样性转化为人自身的内涵。在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社会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将转变为人的完整性和丰富多样性,使人的精神也获得了最大的丰富多样性和全面性。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才会生活在最全面、最丰富多样的关系中,才不会受到人的异化作用的约束与限制。因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关系构成了人的无限发展与完善,人可以自由、全面地选择自由的需要。是否以人为本,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人类终极关怀目标的实现。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具体内涵是: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在生产方式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都是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又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标志。判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从动因到结果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所以检验社会生产方式是否获得了发展,是正发展还是负发展,关键是看人的素质是否提高、人际关系是否升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
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终极目标,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准则和标准。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之,人类要想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全面、协调地发展。
(四)重视实践的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费尔巴哈注意到了实践的巨大作用,提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的实践不是个别人的实践,而是整个人类的实践;不是概念运动环节的实践,而是现实的消费的实践。马克思将人类的实践改造为社会实践,将现实的消费的实践发展为生产的革命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费尔巴哈将感性存在的人看作实践主体,为马克思把人置于社会生活中来考察,从而为把人的实践引入到社会生活中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有可能实现。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换言之,理论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理论得到证实并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
(五)人本学理论对我国制定正确的宗教信仰政策起到了借鉴作用。
费尔巴哈对于宗教本质的揭露,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揭开了宗教的神秘的外衣。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地理解和分析了他的思想之后,对于宗教的本质、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现实条件做出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我们认识宗教奠定了基础。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的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宗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有自己的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只要这种根源不消亡,那么宗教也不会消亡。因此,我国政府制订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保护和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责任编辑 郑百灵
B14
A
1008-6463(2010)03-0061-02
2010-03-30
王永平(1982-),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