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综述

2010-08-15姚胜安未江涛

地方治理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都市型中心区产业结构

姚胜安,未江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

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综述

姚胜安,未江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

从城市中心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区位来看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于带动城市产业结构乃至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大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等点状经济中心带动,逐步形成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环形经济辐射带。作为核心地带的城市中心区,在经济发展理论上属于中心城市的核心动力,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引领着我国产业演化的方向与进程。然而受传统产业结构的影响,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过于缓慢,总体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致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不协调、生产要素供求不平衡、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相继涌现。面对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促进城市中心区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当前我国众多发达城市面临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中心区概念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于城市中心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CBD,即对中心商务区的研究。美国社会学家伯古斯(E.W. Buogess)在研究芝加哥的城市空间结构之后,于1925年提出同心圆带状理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城市由中心向外围形成圈层结构,依次为中心商务区(CBD)、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高级公寓住宅区、通勤区。国内学者宋文新在《城市中心区结构研究》中指出,城市中心区是指城市中以第三产业为主、土地产出率最高、人口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这个地区是城市的经济中心区,是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区,能体现城市特征。并指出城市中心区的核心是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城市中心区包括三个圈层:其一为CBD硬核;其二为CBD的核缘;其三是CBD的支持部分。而马强则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模式研究》中认为城市中心区(Downtown)有两种称谓,在北美地区被称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在英国的城市规划中被称为中心地区,即CA(Central Area)。

二、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分析

姜泽华、白艳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通过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进行比较,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国民经济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各个层次和各种范围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经济联系;二是各个层次和各种范围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比例关系和数量关系。朱玉明则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出发,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中指出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化为以资金密集型为主,再发展到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方辉振从三大产业的自身演变规律出发,发现第一产业内部肉类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将改变中心城区农业结构;第二产业表现为加工深度不断深化过程以及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演进的过程;第三产业中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部门的比重将会上升。

三、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机制分析

王磊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指出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为因果。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区域的持续发展也有赖于中心城市高效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辐射功能。雷羡梅则在《试论城市产业进步规律》中认为城市产业的进步,除了市场等外部原因外,主要是由于各产业内部技术含量的增加引起的,由于各产业内部技术含量增加的幅度不同,其地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方辉振、姜泽华、白艳则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消费需求的拉动机制、科技进步的带动机制、比较利益的驱动机制、体制政策的推动机制、创新发展的原动机制。

四、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因素分析

(一)从城市更新与改造的视角对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分析。

20世纪60—70年代,J·雅各布斯、C·亚历山大从社会公平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中心区大规模改造提出批评,提出“小规模、灵活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耿慧志、杨春侠在《城市中心区更新的观念创新》中将J·雅各布斯和C·亚历山大的观点用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方面,认为对城市中心区的改造、更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应该探求二次甚至三次途径。同时指出,在调整过程中必须保持与城市发展客观经济规律的一致性,不能一味地依靠行政推动,特别是在对待“企业外迁”时,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基本需求,不能顾此失彼。

L·芒福德和E·F·舒马赫1961年和1973年分别在各自的专著中提出,城市更新需要对人的尺度和需要给予充分考虑。在“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西方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更新日益强调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的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与城市中心区功能结构转换相配套的产业结构也必然发生调整,由原来的“工业立市”逐渐向现代都市型产业转变。陈则明在《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我国城市更新的需求》中针对“人本思想”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提出了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的思想。

(二)从土地资源优化的视角对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分析。

王磊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引用W·阿朗索的极差地租理论,指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级差收益的客观存在,必然吸引各类空间经济要素的向心集聚。按市场供求均衡的原理,城市中心区的地价就会上升,从而产生排异现象,将附加值低的产业依次向聚集体外围排斥,从而依靠市场调节力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合理布局。

徐萍、吴群、刘勇、胡立兵则从研究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出发,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指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产业发展必须以土地为依托,产业结构优化必须以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前提。土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要求土地资源在各个产业中合理分配,通过对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的合理调整,使土地利用效率水平达到最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王冠贤、魏清泉在《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扩展中土地供应动力机制的作用》中阐述了广州城市中心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土地置换问题。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后,广州市中心区的土地置换功能迫使一些工业企业外迁,但在第二产业内部进行合理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相关产业未能发生同步同向的调整,最终造成了居民郊区化与工业郊区化的不同步性,阻碍了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三)从城市郊区化的视角对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分析。

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为了避免西方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城市空心化”现象,在产业与要素双重同步转移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尽量避免与郊区化的产业争夺要素资源。张永和在《美国城市中心区复兴案例分析》中就指出城市中心区应发展郊区所缺少产业。龙绍双、杨丽佳在《广州中心城市建设与周边小城镇的功能整合》中则从研究广州市中心区与周边小城镇关系出发,提出在对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必须把广州市周边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到广州市的统一规划中,避免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与周边小城镇的同构化。

在探讨如何避免西方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中心区衰败的景象时,20世纪50-60年代,简·雅各布斯提出了“城市功用的多样”与“基本功用的混合”理论。简·雅各布斯认为混合的功用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增加城市的宜人气氛和人们的安全感。这就要求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城市功能多样化为调整目标,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何军、杨忠在《城市中心区的功能重定位与再开发》中也从分析城市郊区化造成的城市中心区衰落的原因出发,指出城市中心区重新振兴和复苏必须依托固有的优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中心区的产业结构。

郑立琴在《上海城郊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中则从政府的角度对郊区化进程持乐观态度,认为只要政府对城市郊区化进行必要的规划和指导,就会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和产业、资源要素过分聚集的不经济现象,为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从都市型产业的发展视角对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行分析。

关于都市型产业的概念,天津市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在《关于都市产业的研究与战略思考》中,认为都市型产业是指适应中心城市功能和都市经济发展,发挥都市优势,服务于都市自身并辐射周边地区繁荣发展的产业。张帆在《论开放体系下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中指出都市型产业主要是指适应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适宜于在城市中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可提供较多就业机会,能够满足居民消费多元化发展及其升级需要的行业。从都市型产业的定义可以看出,都市型产业承担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宜居环境、增加就业机会、辐射并带动周边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优先发展都市型产业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戚晓曜在《都市型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中把都市型产业分为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组成部分;而张文峰、宋太春则在《大都市中心区都市型产业结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把都市型产业划分为都市型农业、都市型工业、都市型旅游业和都市型服务业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无论划分结果如何,都体现了我国学者对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注程度。

五、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实践分析

(一)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在延续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确立新型的主导产业优势。香港通过将传统产业大规模投资内地的方式来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延续,同时,香港将高级化生产和消费的综合服务业,或高级化的第三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以加固其在世界上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及信息中心的重要地位。但香港高科技制造业发展的滞后使香港经济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后劲,因此,香港今后将致力于该问题的有效解决,以此来提升香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上海市中心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受到“变消费中心为生产中心”的思想的影响,上海市中心区的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得到了急剧膨胀,其在全市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远超过郊区。工业过于集聚在中心区,导致城区工业用地比例过于突出。中心区工业的高度密集不仅使得城区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上海市中心区CBD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为优化上海城区的人居环境并提升上海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上海市政府通过存量调整与增量合理布局等手段对城区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在工业增量投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中心城区外围地带倾斜。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上海的传统制造业向外迁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三)武汉市中心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正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向第三产业主导型过渡,城市用地结构在需求类型和分布区位上也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从分布区位上看,突出表现为大型生产行业和传统服务部门向城市边缘迁移,武汉市中心区的用地正在逐步被高附加值的产业及相关用地所置换;从用地需求上看,金融保险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公共设施用地增加最为迅速。

责任编辑 刘绛华

F299.22

A

1008-6463(2010)03-0039-03

2010-03-05

姚胜安,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未江涛,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务处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都市型中心区产业结构
都市型农事体验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农教育为例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城市中心区异型交叉口改建方案研究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都市型男春季单品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评价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