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平鼓”俗文化的历史源起
2010-08-15刘湛,岳洋
刘 湛,岳 洋
(1.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三中学,吉林 长春130011;2.吉林省农业厅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61)
浅析“太平鼓”俗文化的历史源起
刘 湛1,岳 洋2
(1.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三中学,吉林 长春130011;2.吉林省农业厅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61)
本文借鉴前人对满族和汉族文化研究成果,通过对唐王征东的历史事实和道教文化的分析以及具体的史料记载,尝试发掘唐王征东接连失败和亡事、道家的超度和超魂、“打太平鼓”三者之间的连带关系,借此对太平鼓文化形成的历史源起进行论证。
“太平鼓”;道教;旗香文化
唐朝初期,今天的辽河两岸是形成“太平鼓”俗文化的发源地。“太平鼓”俗文化的原意是:烧香上供、超度亡魂、祈祷太平。
历史上的“唐王征东”是“太平鼓”俗文化出现的时代背景。民间的“太平鼓”俗文化,先是由“道教文化”影响而来,后来又演变出“旗香文化”、“太平鼓”和“太平戏”。
旗香文化《唱本》上的《唐王征东》,所征的对象是高句丽。据史料记载,高句丽的地理范围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辽东地区南部,也就是今天朝鲜半岛北部的平壤城。高句丽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因此《唐王征东》是中国国内的民族战争,这类古代的民族战争,不能说是“国与国之争”。
西汉元帝到建昭二年(前37年),古夫余国王子朱蒙率众建都于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3年)又因形势变迁迁都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四年(427年),再因形势变迁迁都于今朝鲜平壤城。唐高宗李治乾封三年(668年),在唐朝和新罗两军里应外合的夹击下灭亡。旗香文化和太平鼓文化必唱的《唐王征东》,发生的时间不是在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时期,而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之际。
辽河东西两岸的汉人,创建出一种以“超度亡魂,祈祷太平”为宗旨的俗文化,事出有因。
第一次,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八年(644年)7月间,李世民派遣时任营州(今辽河西岸的辽宁省朝阳市)都督的张俭,统领唐朝兵、奚兵、契丹兵、靺鞨兵(仅指粟末靺鞨兵)合军,东征与唐朝为敌的高句丽,途中至辽河,因遭到辽河发大水而无奈还师。
第二次,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八年(644年)11月间,李世民又派遣张亮,统领上述四方面大军,由山东莱芜乘船渡海后,东征高句丽的老巢(即今朝鲜平壤城)。与此同时,再派遣徐懋功率领唐兵六万,走旱路,又因天时不利而被迫还师。
第三次,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645年),由李世民亲率整个大军,走旱路,直捣辽东地区,兵分两路,在东击卑涉、盖牟、白崖、安平四城过程中,再次因败而返。
第四次,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再次派遣大将薛万彻率兵,走水路,渡渤海,东击辽东湾。最后,也还是无功而返。
李世民的屡征屡败,着实给“贞观之治”涂上一层浓重的墨彩。在以上东征高句丽期间,死亡人数,无以为计。死亡的原因,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因淹而死,二是因冻而死,三是因饿而死,四是因战而死,五是因陷而死(指陷入沼泽之中)。事发之后,唐太宗李世民针对生灵涂炭、尸骨遍野、军属呼嚎的客观实际,特作出一系列的安抚之举,以示缅怀和悼念英烈,慰藉官兵家属,惠及亡人儿女。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据《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十九年(645年)十月条上记载:“丙午,(唐太宗李世民)至营州(今朝阳市),诏辽东战亡士骸骨,并集柳城(将遗骨集中在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宰(以牛、羊、猪三种牲畜动物为祭牲品,摆案上供),上字作文以祭之(亲自主持祭奠活动,亲自撰写祭文),临哭尽哀(在悼唁过程中,李世民因动情而哭)。”又载:“其父母闻之曰:吾儿死,而天子哭之所何恨!。”[1]这一年,正是李世民第三次东征高句丽失败的那一年。
第二,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唐太宗)》上记载:“……生灵之重,能不哀矜?悄然疚怀,无忘兴寝……万劫之苦,藉此弘济。灭怨障之心,趋菩提之道。”[2]这里写的是,李世民皇帝在举行悼念活动之后,特意为因东征高句丽而战的英烈设斋行道时,写下的诏谕。
第三,据《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为殒戎身阵者立寺刹诏》上记载:“……朕亲总元戎,致兹明罚……封树纪于丘坟,纪信捐生,丹书者于图像,犹恐九泉之下……为义士、凶徒、殒身戎阵者,立寺刹焉。”[3]这里说的是,李世民皇帝在上述造墓地和召开追悼会、下诏设斋行道活动的前提下,再次建造寺庙,在亡魂行超度之时特意写下的诏书。
第四,据《日下旧闻考》卷六十《城市》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高丽(高句丽)回,念忠臣孝子没于王事者,所以建此寺而荐福也”。[4]史料上所说的寺,指的是“闵忠寺”。闵忠寺遗址在燕山京城东侧。据相关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追念因东征而亡的英烈,建造了四座寺庙,一名闵忠寺,二名昭仁寺,三名普济寺,四名等慈寺。唐太宗李世民当年接连建寺庙的目的,主要是依赖每一年道家为亡者烧香作法,超度亡魂,祈祷太平,以解决他本人的内疚和亡者家属灵魂深处的创伤问题。建庙超度归道教,烧香祈祷归民间。
事隔多少年以后,由道教超度亡魂行为,转化成为民间祈太平行为。因此,在中国的辽宁省辽中、辽西、辽东地区的广大汉人当中,最先兴起了“祈太平”活动。民间的“祈太平”活动,唯一的表现形式是“打太平鼓”。到了“打太平鼓”之时,形式与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发生了变化。具体情况是,由当初道家的超度亡魂,转化成民间的烧香祭奠活动。没有唐王征东接连五败和亡事,就没有道家的超度,没有道家的超度,也就没有“打太平鼓”。上述三者间,是相辅相成的连带关系。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5]众所周知,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学说无不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民风民俗之中。东汉时期,发源于巴蜀地区并流播于民间的“五斗米道”,是最典型的宣传道教宇宙观的道团组织,其宗旨是民间鬼神迷信、巫术活动。
[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C].中华书局,1956.6231.
[2](唐)释道宣辑.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唐太宗) [A].广弘明集[C].四部丛刊初编本.441.
[3](宋)宋敏求编,洪丕谟等点校.为殒身戎阵者立寺刹诏[A].唐大诏令集[C].学林出版社,1992.537.
[4](清) 于敏中编纂.日下旧闻考[C].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972.
[5]鲁迅.鲁迅全集(卷九)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5.
[责任编辑:贺春健]
G09
:A
:1671-6531(2010)06-0040-02
2010-09-11
刘湛,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三中学教师;岳洋,男,吉林镇赉人,吉林省农业厅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