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0-09-19孟凡兵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孟凡兵

(盱眙县第二中学,江苏 盱眙211700)

“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孟凡兵

(盱眙县第二中学,江苏 盱眙211700)

一、“学案”的内容及其编制要求和原理

“学案”是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助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总结提升”、“当堂检测”等内容。确定“学习目标”有三个依据:一是学情,学习目标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还要体现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标准,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好教学要求;三是高考考试说明。“自主探究”以“再发现型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如“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减小或者为零,盱眙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变化?可能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自主探究的问题尽量少用看书就能填的填空题,以激发学生看书、思考的热情。“合作研讨”以小组活动为主,必要时可以全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主要点拨学习方法以及提供背景知识,研讨内容主要是个人解决不了的知识类问题、活动类或实践类问题。“总结提升”指在“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基础上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新经验、新体会和新的知识体系。“当堂检测”意在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为教师制定下一个教学目标提供依据。检测题一般有五个选择和一个综合题,整个“学案”以2页16开纸为宜。

一般编制“学案”采用四个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编制“学案”的目的是为帮助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每一个“学案”都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二是导学性原则,是指导学习方法以突破学习难点,如通过观察(计算、演示、实验等)可得出什么结论?体现教师如影随形始终在学生身边,给予他们指导。三是问题化原则,即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四是层次化原则,即“学案”要适应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层次性要求,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共同发展。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及步骤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再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自学与讨论,基本上能够自我解决问题,教师只在知识或方法的重点方面作一下强调或拓展,而无须做全面讲解。教师以更多的时间来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多数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如果是知识类问题,教师要提供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如果是方法类问题,教师要提供学习方法的支持,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另一件事情是帮助学生总结提升,或是形成知识体系,或是完善学习方法,或是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如下: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笔者在讲授《鲁教版地理1》“昼夜交替”一目时,尝试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如下:本目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因此,本节目设计以演示实验为载体来达成教学目标。实验器材为每一小组一个灯泡或一个手电筒、一地球仪。“再发现型问题”设计为:(1)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①地球不运动;②地球自转;③地球只绕太阳公转分别产生的现象,试分析其原因。(2)假如地球只自转或只公转,昼夜更替的周期分别多长?对地球生命存在将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3)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周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读二分二至日光照图,看一看晨昏线(圈)与经纬线(圈)有何关系?

具体而言,第一,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上课伊始下发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查了解学情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方向,主动阅读教材,动手实验,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第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主动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并给予他们较充分的交流研讨时间。这就迫使他们开动脑筋,主动学习,从而改变他们传统的“被学习”的状态。第三,精讲点拨,归纳总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点拨,即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过程中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二是精讲,即针对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提供背景知识,讲清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及解题思路,由个别问题提升到一般规律,以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四,扣标整合,形成体系。通过师生合作研讨,本目的规律有:①昼夜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②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其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周期适中,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存在;③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圈)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度;④晨昏线(圈)的运动方向自东向西;⑤晨昏线(圈)把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两部分。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晨昏线(圈)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⑥晨昏线(圈)与经线(圈)交角范围是0~23.5度,晨昏线(圈) 与经线(圈) 重合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与经线(圈)交角最大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第五,当堂检测,迁移拓展。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当堂检测题。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讲评学生答题中的倾向性问题并适当地拓展提升,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他们把新知识同化或顺应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进而形成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首先,运用“学案导学”模式不能忽视预习环节。综合性是地理学的特征之一,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因此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前一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本文提及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就曾要求学生思考相关问题,以便他们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其次,“学案”中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演变机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空间差异往往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各种影响,若将其编写到“学案”中,自然成为地理教育的良好素材。本文的教学实例中关于昼夜长短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思考,贴近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想象能力。

最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同其他教学模式结合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并非万能,它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该教学模式要同课堂讲解、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

[1]何江卫.学案导学法的探索、实践、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1999, (06):8-9.

[2]杨小娣.“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育,2007, (02):20-21.

[3]吴育红,贾凤梅.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12):51-52.

[4]齐砚平.实验课上运用学案导学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2):81-82.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规划项目《“1+1”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郭一鹤]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