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V1+NP+不+V2”式的不对称现象初探

2010-08-15刘红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记作考大学主观

刘红梅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杂记》中,关于否定现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否定的否定,结果是肯定,但是这个肯定不等于除去两个否定剩下来的东西。”他所举的例子最明显的是含有能愿动词的句子,例如:

你不会不知道=你一定知道≠你会知道

我不能不来=我必须来≠我能来

有时,在两个谓词性词语之间可以加上一个名词性成分,例如:

不怕他不来≠怕他来

不说他不好≠说他好

不知道他不在家≠知道他在家

但是,也有两个否定恰好抵消的,例如:

不相信他不知道=相信他知道

不赞成他不考大学=赞成他考大学

不希望他不参加=希望他参加

吕先生说:“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情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

关于否定的否定有许多复杂的情况。含有能愿动词的句子的不对称现象,李临定先生在《现代汉语动词》中已经有所论述。[2]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两个谓词性词语之间加入一个名词性成分的句子的不对称现象。单就这种形式而言,可以表示两种结构关系,即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例如:

不赞成他‖不好 (主谓关系)

不赞成 他不去 (动宾关系)

我们重点讨论动宾关系的不对称现象。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这种不对称现象概括为两种格式:

S1:不+V1+NP+不+V2=V1+NP+V2

S2:不+V1+NP+不+V2≠V1+NP+V2

其中V1代表单个动词,NP是小句宾语的主语,V2是小句宾语的谓语。本文以孟琮等编的《动词用法词典》[3]为依据,重点讨论能进入这两种格式动词V1的语义特征及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语用、语义原因。

一、关于S1

我们根据S1格式中V1语义特征的不同,可以将这类句子分成两种情况,先举例加以说明。例如:

a1:不赞成他不考大学=赞成他考大学

a2:不认为妹妹不懂事=认为妹妹懂事

能出现在a1中的动词我们记作Va1,常见的有:“希望、喜欢、赞成、同意、相信、信、愿意、主张、拥护”等。其中有的表示认可,有的表示意愿,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而且都带有喜爱等愉快的感情色彩。我们把Va1的语义特征记作 [+心理]、[+主观]、[+愉快]。Va1是表示某种情绪、态度的动词,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分,因此,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可以出现在“很+不+V”句式中加强否定的语气。例如:

我很不赞成他不考大学

能出现在a2中的动词记作Va2,常见的有:“认为、感到、以为、觉得②(认为)、承认、否认。”这类动词表示认识、感知的意思,也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但无明显的愉快的色彩,我们把Va2的语义特征记作[+心理]、[+主观]、[+认知]。Va2是对人或对物作出一种论断,指具有某种想法,无程度上轻重的差别,因此,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例如:

*我很不认为妹妹不懂事

二、关于S2

我们根据S2格式中V1语义特征的不同,可以将S2分成三种情况,例如:

b1:不反对小王不去工作≠反对小王去工作

b2:不说明他的品德不好≠说明他的品德好

b3:不知道他不在家≠知道他在家

能出现在b1中的动词V1记作Vb1,其中有两个小类:一类是表示怨恨等不愉快义的心理动词,例如:“抱怨、操心、愁、担心、发愁、反对、恨、害怕、怕、怪、怀疑、计较、着急”,我们把Vb1的语义特征记作 [+心理]、[+主观]、[-愉快];一类是表示不愉快义的言语行为动词,例:“说②(责备、批评)、责备、抗议、控诉、攻击、笑②(讥笑)”,我们把它们的语义特征记作 [+言语动作]、[+主观]、[-愉快]。

能出现在b2中的动词V1记作Vb2,常见的有:“表示②(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象征某种概念)、表明、反映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说明②(证明)、证明。”这些动词都具有非述人的语义特征,即其前面的主语一般是表示事物或行为的,我们把它们的语义特征记作 [-述人]、[-主观]、[+反映]。另外,还有“保证”一词,这个词涉及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可以进行保证,但保证的内容能否实现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也是非主观的,把语义特征记作 [-主观]、[+意愿]。

能出现在b3中的动词V1记作Vb3,常见的有:“知道、记得、确定。”这类动词是心理上对于客观情况存在与否的一种认知,这种情况不随着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一个人知道某事或不知道某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并不受主观意志的控制,不带有主观个人色彩,语义特征我们记作 [+心理]、[-主观]、[+认知]。

三、不对称现象的产生原因

这种不对称现象主要是由语用习惯和V1的不同语义特点造成的。

我们运用语用上的“礼貌原则”可以解释Va1、Vb1的不对称现象。例如:

不赞成他不考大学=赞成他考大学

不反对他不考大学≠反对他考大学

一般来说,在语用中,人们对于主观上认为不好的行为、做法表示不同意时要尽量说得委婉,用“不”加相应的表示愉快义、褒义的词来代替,所以要说“反对”,常常说“不赞成”。对于同意的行为、做法等往往直接用肯定形式,不用否定形式。例如,要说“赞成”往往不用“不反对”。否定含有愉快义的“赞成”对应着肯定意义的“反对”,否定不愉快义的“反对”则无对应的肯定意义,隐含的是介于愉快和不愉快之间的中性意思,即表示一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中立态度。这样,“不反对”就不等同于“赞成”。因此,上面的例子还可以变换成:

不赞成他不考大学=反对他不考大学

不反对他不考大学≠赞成他不考大学

“反对”与“赞成”是人们对某种情况的主观态度,二者是相矛盾的,“反对做某件事”即是“赞成不做某件事”,“反对不做某件事”即是“赞成做某件事”,反之亦然。因此,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反对他不考大学=赞成他考大学”,所以经过替换就出现了我们举例的那种不对称现象。

Va1和Vb1的不对称现象,还可以从语义的角度进行解释。例如:

不希望他不来=希望他来

不怕他不来≠怕他来

这主要是由“希望”和“怕”的语义造成的。“希望”表示愉快义,其意思是想出现后面小句表示的情况,前一个“不”是对“希望他不来”进行否定,即对“不来”的行为持否定态度,那么就等同于肯定意思“希望他来”。“怕”表示不愉快义,其意思是不愿意后面小句所表示的情况出现,前一个“不”否定“怕他不来”,没有与之等同的肯定意思,否定之后,表示对他是否来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当然与“怕他来”意义不同。

Va2和Vb2、Vb3的不同主要在于有无 [+主观]的语义特征决定的。例如:

不认为他不懂事=认为他懂事

不表明他不胜任≠表明他胜任

不知道他不来≠知道他来

Va2类动词“认为”的意思是人们主观上对某人、事物、现象的看法和判断,这种看法和判断是受人主观意志的控制的。例如,“认为他怎样”和“认为他不怎样”可以随主观态度而转移,不受客观情况的制约,因此,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这种判断中往往有一个标准,处于一种二元状态,非此即彼,即认为怎样和认为不怎样是处于一种互补的反义关系中。因此,“认为他懂事”和“认为他不懂事”就处于矛盾对立的双方,否定其中一方,就等于肯定另一方。所以,否定了“认为他不懂事”就等同于“认为他懂事”。

Vb2类动词“表明”,是非主观动词,主要是客观事物或行为显示反映出来某种情况,而某种情况本身存在状况就是多元的,有中间状态存在,即“胜任”和“不胜任”之间存在那种不是太胜任,但还可以说得过去的状态。因此,“不表明他不胜任”,只是对“不胜任”的一种否定,并没有涉及其他状况,并不等于是对“胜任”的肯定,所以,“不表明他不胜任≠表明他胜任”。

Vb3类动词“知道”,它虽然和Va2同样是表示认知,但Va2有明显的主观判断意味,而Vb3无这种明显的主观色彩,这也是由二者语义的不同造成的。“知道”是人们对客观情况的一种认知,而且这种认知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知道怎样和知道不怎样不是处于互补反义关系中,否定一方,不能肯定另一方。所以,在“不知道他不来”中,前一个“不”对“知道他不来”进行否定,即对“他不来”的情况是不知道的,但是并没有涉及是否知道“他来”这一情况,因此,当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道他来”。

总之,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V1的语义。

[1]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五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孟琮,郑怀德,等.动词用法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记作考大学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数字和乘以99变换下的黑洞数及猜想
电动机和发动机鉴定命名系统
帮你学习正数和负数
有关反函数的几个问题
我的孩子放弃了“考大学”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
杨淑芳巧猜谜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