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实践与经验
2010-08-15解莉
解 莉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芜湖 241000)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实践与经验
解 莉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芜湖 241000)
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局部执政中所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指出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
一、抗战时期党局部执政的丰富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在领导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的同时,从政权建设、经济、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的实践。
(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推行了以三三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措施。
首先,通过制定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推动民主选举,加强廉政建设。群众性的选举活动是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指出:“目前正在开始的召集河北参议会和选举河北行政委员会,是一件具有严重意义的事。”[1]“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在廉政建设方面,除了对干部注重廉政教育之外,还建立了严格的行政法规纪律。1943年,陕甘宁边区相继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管理通则》、《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任免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以此加强干部的管理工作。
其次,实行民主协商制度。在民主选举与廉政建设的基础上,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实行了民主协商制度。一是各项方针政策制定之前,由普选的参议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然后在参议会上加以反馈并讨论通过;二是实施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还要广泛吸取群众的意见,以便不断完善;三是政府机关定期向人民报告工作,发现问题协商解决。
最后,实行“三三制”政权。1940年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即在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各级民主政府的委员制、代表会议制,实行普遍的选举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为了执行这一政策,“必须教育担任政权工作的党员,克服他们不愿和不惯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性,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同意,然后去做。同时,尽量地鼓励党外人士对各种问题提出意见,并倾听他们的意见”[1]。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以三三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权建设是极为重视的,也是他们探索中国式民主政治的伟大尝试。
(二)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不仅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也充分显示了其驾驭经济的能力。
首先,制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贯彻这一方针,一是实行“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即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发动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农工商业、机关学校也同样发展的自给经济,从而保障供给;二是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2]。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了消费性的支出,增加了生产的收入,不但直接给予财政以好的影响,而且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影响人民的经济”[2]。
其次,以农为主,兼顾多种经济。抗战时期,农业是农民生活的根本,是抗日的经济支柱,因而把农业放在首位。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使农、林、牧、副以及养殖业都得以发展。毛泽东指出:“应确定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与畜牧业为第二位,商业则放在第三位。”[1]
最后,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一大特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指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1]。1941年他又指出:“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是应该发展的,但在目前的农村根据地内,主要的经济成分,还不是国营的,而是私营的,而是让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得着发展的机会,用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半封建制度。”[2]抗战后期,他再次强调:“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2]为此,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承认资本家的财产所有权,不得侵犯;欢迎民族资本家到根据地投资,创办实业,并对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与帮助;调节劳资双方利益,不仅保护工人的利益和权利,也允许私人企业通过合理经营正当赢利。
(三)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合农村的社会力量,推动农民社会心理的嬗变,进行抗战的社会动员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提出“文化教育服务于抗战”的文化建设方针和政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为此,要实行以下的文化教育政策:“第一,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第二,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3]
第二,明确了文化发展的方向。1940年1月,毛泽东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这个“新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1942年5月,毛泽东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但明确提出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而且进一步论述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在这一发展方向的指引下,各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其社会整合与动员的功能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第三,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在文艺事业方面,文学创作、戏剧、音乐等方面都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教育事业方面,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十多所高等干部学校,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并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常年民校和识字组等;科技事业方面,陆续组建了土木工程、农业、生物、机电、化学、数理、航空等专业学会,有步骤地开展了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新闻出版事业方面,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出版了《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解放周刊》、《今日新闻》、《中国青年》等多种报刊,各抗日根据地还翻译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和文学等方面的作品,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此外,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建设的进步与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觉悟和民族意识,冲击了农村中旧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对经济建设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
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有赖于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从思想上加强了党的建设。
1937年7月和8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改善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局部执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了进一步从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党于 1942年发起了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党员进一步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大批党员从农民以及其他小资产阶级的立场转为无产阶级立场,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党内存在的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这次运动也使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解放出来,从而比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更自觉地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在强调思想上建党的同时,党还始终把反腐倡廉斗争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日常工作。首先,严肃党纪,严惩贪污腐化分子。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使边区党政机关惩治贪污有了准绳,而其执行的结果也表明,以法治贪是根治腐化的有效途径。其次,健全、充实党员的组织生活。各根据地上至党员干部,下至普通党员,都必须参加严格的支部组织生活,在支部内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和检讨,从而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党清政廉洁的一系列坚决措施,增强了党的战斗力,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积极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建设,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抗战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的有益经验
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在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对推动抗战胜利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对后来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也具有深远影响。认真总结和汲取党在这一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
(一)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中共执政的思想灵魂和理论指导,党在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的领导始终坚强有力,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与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密不可分。
党在执政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核心在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凝固化,都会导致党因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而遭受挫折乃至失败。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随时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又及时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物质载体,中共自身的建设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能否真正实现。而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中共有效执政必不可少的法宝。在抗战时期的局部执政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以整风运动这一形式,运用无产阶级思想来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而解决了党在面临着绝大多数党员来自于农民的前提下,如何加强建设以保证自身坚强有力的问题。由此也决定了从思想上建党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党的建设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在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成功实践,正是由于党在执政的过程中,真正地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而得到了根据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回顾历史,我们得出结论:保持执政地位,巩固执政基础,党必须始终将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宗旨。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是党执政的坚实基础。党在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最容易失去民心的行为就是腐化堕落。因此,必须在党内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再教育,使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在执政的实践中,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实现党的最高理想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统一起来,把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与调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并共享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成果。
(三)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先进性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党在自身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方面做出不懈努力,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党的先进性首先取决于其理论基础的先进性。中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实践中,中共党人在实践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最终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其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这是当今执政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先进性要求继续保持党的作风的先进性。党在领导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所处的地位、肩负的职责、面临的环境的不同,其作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党必须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锐意改革的精神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
(四)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抗日根据地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它有利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其他非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在当时敌强我弱、物质极为匮乏的条件下,这一体制为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但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这种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弊端日渐显现。
对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如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党的思路逐步清晰。首先,科学有效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基本体现,就是“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4]。其次,在党政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上,要有科学界定,确保两者在职责分工、制度耦合以及功能的互补协调方面的有效运行,在具体的执政实践中要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最后,依法治国就是要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律程序形成为国家意志,使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程序和手续都符合法律的规定,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依法行政,切实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1-743,462,678,663,708-70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5,793,1061.
[3]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33.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CPC partial ruling in the Anti-Japanese Warperiod
XIE L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Anhui nor 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Analyzing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PC’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emocratic regime building,economic construc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arty building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objectively,pointing out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PC’s historical experienc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PC;Anti-Japanese War;Anti-Japanese base area;local governance
K265
A
1009-8976(2010)04-0029-04
2010-09-29
解莉 (1979—),女 (汉),安徽肥西,硕士,讲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