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金钥匙
2010-08-15王远飞
王远飞
(庄山学校,福建 泉州 362434)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金钥匙
王远飞
(庄山学校,福建 泉州 362434)
如果说语言能力是一把锁,那么朗读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朗读这把钥匙不能丢。然而,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大量的阅读训练上,忽略了朗读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朗读的意义
无数人问道:“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辽宁大学中文教授刘卓也说过:“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是‘重文轻语’。”不“语”——不朗读,我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这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质量又相当低。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也包括口语,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升的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优美的书面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所以,朗读的意义不只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关系到整个民族口语的质量,可见它意义重大。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对于朗读的意义也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朱熹也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还有大家所熟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这些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中指出: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还指出:1.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2.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若要取得这样的成效,我们就要朗读。在朗读中,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创造背景知识,树立一个阅读的典范。
每天朗读15分钟是美国教育的秘诀。美国波士顿陆文堡中学的托马斯·p·小欧尼尔就是以10分钟的朗读开始每天的学习,从而扭转了学习的颓势。日本人对这样的例子也非常感兴趣,并在本国的学校推行。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朗读是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教学方式。这种最简单的方法我们语文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朗读的作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现代文,字面上较易理解,字里行间的意蕴有时又不可言传,通过朗读能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而古诗文,经过朗读,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以及课文深刻的含义。因此,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作用非同一般。
1.朗读激发学习兴趣。没有朗读的课堂,只单纯地讲解分析,课堂气氛肯定沉闷,学生也会昏昏欲睡,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每次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学生总是精神抖擞,而那些配乐朗读,最能吸引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躺在书本里无声的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变成了缤纷的世界,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在不断听读与朗读中,学生的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积极性也提高了,眼、脑、口、耳等器官一齐被调动起来了,大大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感触最多。在没有多媒体之前,每每讲到这篇文章时,我总希望尽最大能力将课文讲得精彩,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有了多媒体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陶醉其中,乐此不疲。
2.朗读提高课堂效率。一直以来,许多语文课堂陷入“重讲轻读”的泥淖,好的作品经过老师琐碎的分析讲解,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对课文毫无感情可言。教师的分析讲解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语言感知领悟,所以学生很难领略到文章的内涵,欣赏到课文特有的美。这样的课堂效率从何而来,又何谈素质教育?而朗读欣赏恰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在朱自清《背影》的教学中,读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部分的“背影”时,学生就积极起来,根据自己的体验,读出了自己对“父爱”的体会与理解。这样,教师就把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3.朗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和智力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只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在刘成章《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不断朗读,自然能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豪迈的场面。学生被带入这种意境中后,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出思考问题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由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4.朗读提高听说读写水平。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们语文课本里不乏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经过学生精读细赏后,他们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对培养他们正确、流利、清楚、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很有帮助。不仅如此,经过长期的积淀,朗读过的文章会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一旦有了相似的情景,它们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表达新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精密,表达也会愈加流畅和准确。可以说,朗读教学比任何一种写作训练更有效,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
当然,朗读的作用远非上面这些。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呢?这就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朗读的方法
朗读,除了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应善于运用一些朗读技巧。张颂的《朗读学》一书提出了停连、重音、语气、节奏4种朗读技巧。
1.停连。在表情达意的朗读中,正确的停连起很大作用,它是语言结构上的一种表现,也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怎样掌握好停连呢?在朗读教学中要掌握好句中、句间、段间三种停顿,做到读的人可以从容不迫地把句子或段落的意思表达清楚,听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段落的意思。
2.重音。读好重音,可以加深听的人的印象。总的来说,重音的确定要以文章的主题为指针,根据词句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起对比作用和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句;二是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三是在文中起照应、过渡或强调作用的词句;四是能揭示文章中心的词句。
3.语气。语气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情感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一般来说,表达激昂感情的语句,语气重些用升调;表达低沉感情的语句,语气稍轻用降调;表达平缓感情的语句,语气平和用平调;表达复杂、隐晦感情的语句,语气轻重结合用曲调,这时往往把句中要求突出的词语拉长着读,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等。
4.节奏。把握节奏,就是要控制语速。朗读各种文章时,要采取不同的语速来正确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思想感情。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语速。总之,朗读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但是,由于学生水平各异,对同一篇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也会有所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1.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客观评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持的个体。在朗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在技巧的运用和理解的深度、广度上有所不同。因而,对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还要多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引导,在客观肯定优点的同时明确指出不足,以及改善的建议。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他们才能获得启迪和领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精选文章,导之以情,促进理解。教师要精选朗读的文章,重点指导。首先注重范读引路,接着充分挖掘作者、作品、学生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朗读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基调和节奏技巧。这样,学生通过思、品、悟,就能寓朗读技巧于理解审美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被调动起来,使朗读技巧内化于学生的思维,灵活运用于学生的口头。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重视朗读教学方式,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我期待这“课堂最美的声音”能时常萦绕在校园上空,就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重拾朗读这把金钥匙,去打开语文这扇大门吧!
[责任编辑:贺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