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创新型体育课堂教学

2010-08-15段宝堆段春敏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思维体育教育

段宝堆,段春敏

(1.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浅论创新型体育课堂教学

段宝堆1,段春敏2

(1.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根据教育创新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知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

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特征;关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途径,也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同时,它又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个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知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这些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作如下阐述.

1 创新教育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也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的提高思维活动水平.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在跑步、弹跳时选择最合理的姿势选用最佳用力角度等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新有利条件,在讲解示范动作和辅导学生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会对他的生活及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育要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趋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趋向于师生关系,有的趋向于教学安排,有的趋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实现总体水平的提高.“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尽管这些教学法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上述理论综合运用,那就会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强调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提倡形式灵活的教学活动,制定层次结构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为主,也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实际来实施.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推动体育教学活动的进步.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这些活动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都很有好处.

2.3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随时进行大幅度的高速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等内容的比重将加大.我们要注重大多数人的体育项目发展,内容的广度要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各方面,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要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的目的,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达到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3 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景,努力形成一种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立见解,热烈讨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那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唯一性,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了展,掌握创新方法.而不能搞“一言堂”和“填鸭式”教育,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而且还要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心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它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出发,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3.1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力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的一面,似乎学生装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作为单个人所特有的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它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低抑制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做到“有的放矢”.在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获取各种知识与技能.

3.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其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教育活动也受其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所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他们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学生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3 处理好知识与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快乐与否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使学生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要远远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又可以打排球)具有多样化的倾向,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质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要有坚韧不拨、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力.

〔1〕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2〕李焕萍.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2000(5).

〔3〕唐厚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4〕窦瑞莲.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J].山东教育科研,2000(6).

〔5〕杨汉凤.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0(6).

〔6〕艾克柔,余国源.试论创新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0(3).

〔7〕栾传大.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9(8).

〔8〕张力.基础教育与创新[J].人民教育,2000(8).

〔9〕张志勇.论创新与创新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0(1).

G807.4

A

1673-260X(2010)02-0162-02

猜你喜欢

思维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