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牡丹引种栽培研究

2010-08-15赵雪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紫斑牡丹栽培

赵雪梅

(赤峰学院 生命科学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国内牡丹引种栽培研究

赵雪梅

(赤峰学院 生命科学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通过国内牡丹引种栽培及相关研究的综述,总结了牡丹在南移北进中的栽培技术及适合各地栽培的牡丹品种,并指出目前在牡丹引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牡丹;引种栽培;综述

“国色天香”的“花中之王”——牡丹从隋朝开始便有观赏栽培[1],即有牡丹的引种工作.几千年来,牡丹被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形成了浓厚的花文化,发展到现在牡丹在人们心目中的国花地位有增无减,且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已逐渐成为世界名花,牡丹能够在全国各地开花.一睹“花王”的风姿,使“花王”在身边盛开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期盼.为此众多的专家学者进行牡丹的引种栽培研究,其工作主要集中在牡丹的北移抗寒性和南移适应性的研究上[2-6],随着研究的深入,栽培技术的提高,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全国各地.

1 中国牡丹品种群的引种栽培

目前中国牡丹形成了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和西南牡丹品种群四大品种群和延安、保康等若干地方小品种群.以荷泽、洛阳等传统产地为主的栽培中心和甘肃兰州、安徽铜陵等地的栽培中心[1].全国各地主要从以上几个栽培中心地引种栽培.

1.1 中原牡丹品种群的引种栽培

刘文清于1983年秋将荷泽“赵粉”、“白玉”等品种成功引种到我国高寒地带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认为在佳木斯市栽培牡丹的关键是能否解决早春的生理干旱和盛夏中午的高燥气温问题,只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便可生长开花[7].张革艳于2003年在哈尔滨引种牡丹均成活,并总结了栽培过程中的种植地选择及处理、起苗及运输、种植、栽后管理等成功经验[5].菏泽牡丹被刘芳等引种到新疆,建立了牡丹品种示范园,同时做菏泽牡丹与紫斑牡丹的杂交育种工作[8].在新疆需要于10月下旬牡丹覆盖苗木下部防寒越冬.王世容等在黑龙江栽培牡丹,详细的介绍了牡丹在寒地的栽培技术,尤其防寒技术方面有详细介绍[9].

内蒙古花协、内蒙古农校牡丹课题组从1996年起逐年从山东菏泽引入呼市113个品种,经过10多年的研究摸索出一套北方地区牡丹的栽培技术;并筛选出“珊瑚台”、“桃株”等十多个株型美观、观赏性佳、抗逆性强,适宜在北方高寒地区生长的品种;研究中还发现牡丹在不同时期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在培土封墩的情况下,引入的牡丹苗株可耐-26℃的低温,安全越冬;开春扒开堆土,牡丹苗进入萌动期时,可经受-18℃短时间低温而正常萌芽发育;牡丹发育幼蕾期对低温敏感,尤其降温能使花蕾停止生长,缩蕾败育.此期可耐短时间 (一般为6h以内)0℃的低温而正常孕蕾开花;花蕾将要绽开时不耐霜冻.枝叶繁茂的牡丹植株虽遭霜冻,当日能恢复如常,但枝端已发育成熟将要绽口的花蕾遭遇霜冻却不能按时开放(即便能开也多呈畸形)[10].

金研铭等从山东菏泽地引种牡丹到沈阳地区,对其抗寒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在沈阳地区引种,只要保证越冬安全即可成功[11].

吕长平在湖南长沙地区引种荷泽地区牡丹品种,进行了大棚避雨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大棚避雨栽培,荷泽牡丹可以在高温高湿的长沙地区正常生长,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值得推广栽培[12].李惠芬等于1996年从山东荷泽引进53个牡丹品种,通过常规栽培比较、综合评价,选拔出适宜南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引种提供参考依据.并认为应用专家打分系统和定量评估的方法综合评价牡丹品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品种评价中应增加如抗逆性、抗病性等项目;牡丹品种的生长势与管理技术密切相关[13].李宗艳通过对云南武定狮子山公园从山东引种的5个牡丹品种的栽培试验,认为引种的成功取决于品种的抗性和成花能力.测试的5个品种中,“脂红”适应性最好,“乌龙捧盛”适应性最差[5].李宗艳通过比较中原牡丹品种、甘肃紫斑牡丹品种和丽江牡丹品种在引种地的枝条实存率、成花率、休眠芽萌动情况等生长发育表现,结合滇中气候特点和各品系的生态习性及生长发育情况分析,确认在本地区具有的引种生态潜力,建议在滇中地区引种“丽江紫”、“脂红”等牡丹品种较适宜[4].江西学者汪德娥等从植物地理学的角度, 研究总结了牡丹南移栽培技术,阐明了牡丹南移界限主要受年平均气温的制约,栽培成功的关键在于透水、通气、荫凉、防病[14].

1.2 西北牡丹品种群的引种栽培

西北牡丹品种群也即紫斑牡丹品种群,近10年来被引种到国内国外很多地区.陈得忠[2]等通过多年的研究、调查和查阅文献,按照紫斑牡丹品种的生长适应程度和引种栽培难易程度,将中国有可能引种栽植紫斑牡丹品种的地区划分为4类.介绍了各类地区在引种栽培方面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措施,分析了紫斑牡丹品种向全国各地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并根据十多年的引种推广经验初步得到如下规律:在遗传上接近野生型的紫斑牡丹品种都比较耐寒,表现最耐寒的紫斑牡丹品种有“冰山雪莲”;紫斑牡丹品种与中原牡丹品种的杂交后代,相对于一般紫斑牡丹品种而言,比较耐湿热,耐寒能力略差;在中国南方湿热地区,紫斑牡丹越夏有难度,最好采取高床、高垄或斜坡定植,以防雨涝,同时在高温期可搭建遮荫棚,或间栽适宜的遮荫用高大的树种,雨季到来时应该搭遮雨棚,植株附近排水沟等高畦防涝栽培等措施,可安全渡过夏季的雨季或湿热季节,正常开花.

张黎,施孝贞在青铜峡市青秀园引种甘肃兰州紫斑牡丹进行栽培试验,对其物候期、枝条生长量、抗逆性、病害发生等情况进行了定期观察,结果表明:紫斑牡丹在银川地区表现良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值得推广.紫斑牡丹在宁夏灌区的引种主要受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影响,而以夏季高温为主要影响因子,引种时应注意选择成花率高、抗旱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引种地应地势开阔、排水性能良好.并根据紫斑牡丹生长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壤改良;夏季高温季节适当进行遮荫.种植地要选择地势高出地面0.3~1.5m,且背风向阳,既有利于雨季排涝又防止土壤返碱的土地[6].

2005年由北京林业大学承担的“紫斑牡丹引种繁殖及在首都园林绿化中应用的研究”课题将106个原产于甘肃的紫斑牡丹品种在北京植物园引种成功.项目综合分析了紫斑牡丹原产地与北京气候的差异,深入研究了紫斑牡丹生物学特性,经过3年的连续试验,不仅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栽培管理技术,还结合北京特点进行了生产繁殖技术的研究,研究表明,紫斑牡丹完全可以在北京的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开花,最佳的引种时间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可采用裸根方法引种5-15年生植株.如果在栽培前用生根粉处理,成活最高可达95%.引种时间与方式对成活率、生长、开花的影响没有品种差异.实验还表明,如果利用芍药实生根作为砧木,10月采取单芽嫁接的方式,结合种植前沙藏处理,嫁接成活可在90%以上.这个项目所取的成果将为紫斑牡丹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推广种植提供了依据示范.[1]

上海、新疆地区、青海地区、沈阳地区等都有紫斑牡丹的引种栽培.[1,18,16,17]引种地紫斑牡丹都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

2 野生牡丹的引种驯化

对于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近年来深受重视.钱敏之[18]等将神农架野生的紫斑牡丹引种到武汉,驯化后开花结实,并播种繁殖成苗.龚洵等自1998年春起,陆续将不同地区的黄牡丹,以及它的两个近缘类群:紫斑牡丹、狭叶牡丹成功引种到昆明植物园,并且从种子生理、生态环境和遗传多样性等多方面探讨了威胁黄牡丹生存繁衍的因素,为今后黄牡丹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19].

3 国外牡丹品种群的引种栽培

日本牡丹品种群岛锦被引种到北京植物园、北京景山公园、鹫峰牡丹研究基地以及北京其他牡丹基地[据调查],生长都非常好.刘秀兰[20]等1999年10月通过中科院引种到山东,五年来一直生长很好.日本牡丹还被引种到上海,在上海植物园生长良好,认为日本牡丹枝叶婆娑,健壮,根系浅,更宜盆栽花朵饱满向上,花型多为半重瓣,色绚丽多彩.

4 小结

4.1 中原牡丹品种群引种历史较长,引种品种较多,引种地范围较广.其次,紫斑牡丹的引种逐渐增多,江南品种群及西南品种群在南方越来越受到重视.

4.2 中原牡丹在内蒙、三北地区等寒冷地区经露地保护越冬完全可以栽植.有些单瓣品种可以冬季不加保护能够越冬,紫斑牡丹在北方地区有可能冬季能露地自然越冬.

4.3 紫斑牡丹栽培管理较中原牡丹粗放,适应性广,病虫害少.既有抗寒品种,又有抗湿热品种.

4.4 北方引种牡丹成功的关键在于牡丹能否顺利越冬,其主要的栽培技术有:

(1)选择适宜的优质品种及规模大小合适的苗木:中原牡丹品种:“珊瑚台”、“桃株”、“紫二乔”、“锦绣球”、“卷叶红”、“迎日红”、“蓝天玉”、“紫罗兰”、“彩绘”、“宏图”、“胡红”、“花王红”、“胜葛巾”[19]“二乔”、“银红巧对”、“朱砂垒”;“露心白”、“紫兰魁”、“小桃红”、“红伟”、“状元红”[8,6,9,10].西北牡丹品种[2,6]:“冰山雪莲”、“书生捧墨”、“小雪”、“金波荡漾”、“北国风光”、“白山黑水”、“百丈冰”、“陇原红”、“紫蝶迎风”、“蓝荷”、“冰心”、“蓝冠玉带”、“蓝冠玉珠”、“红海银波”、“灰鹤”、“粉荷”、“祁连藏金”、“紫海微波”、“玫瑰撒金”、“红冠玉珠”、“佛光”、“大漠风云”、“素粉绫”等[2].

(2)选择栽培地: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向阳宽敞通风处,不可选择涝洼和沼泽的低湿、盐碱性粘土等地块,土壤ph值在6.5-7.5为宜.

(3)适期栽植.北方适合引种栽培时间是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栽植为宜.过早移植容易“秋发”,过晚因气温降低不易产生新根.在适期范围内尽可能早植为好.

(4)水肥管理:抓好“三水”与“三肥”.三水即“早春水”在三月初浇;“花后水”花谢后15d左右浇;“越冬水”在11月中下旬浇,其余视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浇水.“三肥”即4月中旬牡丹现蕾后施花肥;5月下旬花谢后施肥;9月下旬施肥有助于牡丹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增强抗寒能力,以利顺利越冬.追肥一定要结合浇水,水量不宜多,更不可漫灌.浇后经常松土锄草.

(5)越冬保护.北方引种当年的越冬保护措施最为关键.栽植当年冬季来临之前,应采取适宜的防寒措施,或培土或草褥覆盖.一般要连续重点防寒3~4 年,以后适当防寒即可.

(6)整枝修剪.牡丹每年开春去除萌孽,及时剪除侧枝,选留健壮枝作为植株枝干.一般三年生牡丹留6~10个健壮枝条,在此范围选留壮实萌孽枝替补更新老、残、弱枝,每个枝条顶端留一个花枝;若株矮、枝弱可疏掉部分枝上的花蕾,不留侧枝.

(7)养护管理.定植的第二年春天,一般要全部摘除花蕾,减少养分消耗,保证牡丹的恢复生长.如因观赏或鉴定品种正误需要,根据植株大小,每株可留一二个花蕾,其它花蕾应及时摘除.

(8)中耕除草.尤其是雨季,不要发生草荒.对牡丹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牡丹健壮生长发育.

4.5 南方引种牡丹成功的关键是如何越夏,其栽培技术有:

(1)选择抗湿热的品种:保康牡丹[21],紫斑牡丹品种:“玉凤头”、“银盘紫珠”、“秦晋之好”、“雪海冰心”、“红微波”、“粉玉”、“粉艳娇”、“桔园新秀”、“菊花粉”、“怀念”、“粉荷点晕”、“红楼藏娇”、“宝石蓝”、“凤展翅”、“乱云飞渡”、“桃园结义”、“黑旋风”、“楼惊梦”、“红冠点翠”、“波斯少女”、“彩楼点金”[2].

(2)栽培地的选择与处理: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壤,南方土壤一般粘性较大,通透性差,因此先对土壤进行改良.在土壤中掺入黄砂,并与土壤充分搅拌.改良土壤的深度在60cm左右.提高牡丹种植池内的土壤高度,并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馒头状,有利于排水,冬季深翻地,疏松土壤.

(3)引种时间: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宜晚, 一般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栽植.

(4)水肥管理:采取高床、高垄或斜坡定植,搭棚避雨,或盆栽.在江南多雨地区要及时排涝.牡丹喜肥,要根据牡丹生长发育规律合理施肥,如花前肥、花后肥和冬肥等.要施用腐熟的人粪干或饼肥.

(5)晒根:每年10月中旬将牡丹起出,剪除牡丹的腐烂根及根部的腐烂部分,放在荫处晾晒1-3日,于10月29日前重新栽下.

(6)防治病虫害:南方高湿热的环境牡丹易得病虫害,牡丹的主要病虫害有:褐斑病,白粉病,介壳虫.蛀干害虫类,地老虎等.要及时进行防治.

(7)及时中耕除草,雨季不要发生草荒.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引种栽培牡丹多数仅限于大城市的公园、植物园以及小面积的牡丹园.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和普及不够深入和广泛,各地小规模的引种栽培经验难以提供足够的数据信息用来分析和总结出有效的引种栽培技术理论体系.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引种与科研相结合,多方力量联合搞.

5.2 从牡丹的生态习性及文献报道看,牡丹更适于北进,北方地区可以考虑牡丹的大面积引种及研究.

5.3 大多数引种时没有抗性的比较,选种,从引入的品种中,通过观察、比较、筛选抗寒耐冷风的优艮品种,扩大繁殖,逐步建成牡丹优良种苗生产基地.

5.4 引种栽培中对繁殖方法的介绍很少,引种推广的关键是解决牡丹繁殖问题,可从播种繁殖技术及嫁接繁殖技术方面进一步研究牡丹的繁殖方法,达到牡丹最大限度推广.

5.5 引种栽培方法以传统栽培方法居多,多数属露地栽培引种,可以考虑日光温室栽培、冷窖栽培等设施栽培,亦可进行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研究.

〔1〕成仿云.中国紫斑牡丹[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陈德忠等.“挽春”Paeonia rockii“Wan Chun”——中国西北紫斑牡丹品种群中的一个优良品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6):551~558.

〔3〕李宗艳,张海燕.武定狮子山公园引种牡丹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3,28(3):79~81.

〔4〕李宗艳.滇中地区引种牡丹的生态分析[J].云南林业科技,2003(2):47-49.

〔5〕张革艳.北方地区引种牡丹的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7(8):167~168.

〔6〕张黎,施孝贞.银川灌区紫斑牡丹引种试验[J].农业科学研究,2005,26(1):34-36.

〔7〕刘文清.牡丹的驯化移植[J].中国花卉盆景,1995(10):23.

〔8〕刘芳.牡丹与芍药引种栽培[J].新疆林业,2003(4):32.

〔9〕王世荣,黄海瑞,张春风.黑龙江牡丹寒地栽培技术.中国花卉园艺,2007(4):13-15.

〔10〕李永义,等.牡丹引种栽植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3):21.

〔11〕金研铭等.牡丹引种及其抗寒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21(2):37~39.

〔12〕吕长平等.荷泽牡丹引种栽培研究Ⅱ.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4):344-347.

〔13〕李惠芬,叶晓青,陈尚平,刘晓青,薛素娟.南京地区牡丹品种主要性状评价研究初报 [J].江苏林业科技,1998.(25):156-159.

〔14〕江德娥,王宗海.牡丹南移栽培与催花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9(12),10-13.

〔15〕夏家超.牡丹的栽培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6):28.

〔16〕毛昌忠.牡丹栽培技术简介[J].青海农技推广,2002(3):40.

〔17〕陈岩,等.沈阳地区优良灌木引种栽培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7(4):44-46.

〔18〕钱敏之,张炳坤,刘宏涛,等.神农架野生紫斑牡丹引种调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1,9(4):372-377.

〔19〕龚洵,武安全.渐危植物黄牡丹受威胁因素初探[A].植物引种驯化集刊[C].1993,(8):141-146.

〔20〕刘秀兰,范朝双.难得的什样锦牡丹——岛锦[J].中国花卉盆景,2006(3):5.

〔21〕李嘉珏.中国牡丹与芍药[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S68.03+54

A

1673-260X(2010)02-0022-03

赤峰学院校内课题“紫斑牡丹的引种驯化”项目基金资助(ZRYB200605)

猜你喜欢

紫斑牡丹栽培
油麦菜栽培要点
“三不够”牡丹节
自然栽培的味道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
“牡丹”情
紫斑鱼的愤怒
紫斑鱼的愤怒
夏季苦瓜栽培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