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业型大学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辨证关系——以福州大学为例

2010-08-15庄伟卿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人文

庄伟卿

(福州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处,福建 福州 350108)

目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深入探索研究;一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不管是“985”或地方性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重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本文基于创业型理论的特点,阐述走创业型大学之路对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从而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找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相关理论阐述

(一)创业型大学含义

“创业型大学”这一核心概念是美国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1998年在其专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提出来的。“创业型大学”将教学和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不仅培养和输送人才、从事研究工作,还致力于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使用价值,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获取自身发展必要的资金,通过产出社会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使学校逐渐处于社会经济活动组织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描述创业型大学是“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同时在创业的旗帜下,“能够适度地改革它们自己”。[1]创业型大学以一种新的综合方式超越并综合了以往的学术二分法:象牙塔/多科技术;科研/教学。[1][9]伯顿·克拉克经过长期追踪和调查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创业型大学多是由二三流的中小型大学成长起来的。它们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依靠的是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加强学校和外界的合作联系、合理分配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各个学科的发展、拥有富于激励的学术中心和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9]一所大学是否是创业型大学,或者是否具有创业型大学特征,可以用下述五个方面的标准特征来衡量:知识资本化、相互依存性、相对独立性、混合形成性、自我反应性。

(二)国际创业型大学研究主流理论

目前,国际上主要形成了吉本斯等的“知识生产模式”、斯劳特等的“学术资本主义”、伯顿·克拉克的“组织转型的途径与变革的持续动力”、埃兹科维茨和特劳德斯多夫的“三螺旋”等主流理论。[2][3]自从1995年,Etzkowitz和Leydesdorff把三重螺旋模型引入创新系统的研究,分析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3]采用创新三重螺旋研究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并应用到实践政策研究上,影响日益广泛。创新三重螺旋研究的主体是知识,知识流动主要在三大范畴内进行:①参与者各自的内部交流和变化;②一方对其他某方施加影响,形成两两互动;③三方功能重叠形成的混合型组织,以满足技术创新和知识传输的要求。[3]Etzkowitz和Leydesdorff(1995)根据这三种知识的流动,提出了三重螺旋的三种范式,即政府主导模式、自由放任模式和重叠模式,三种范式与创新系统的发展演变相互联系。[4][5]

(三)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简述

伴随着当代信息化、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生活虚拟化的进程,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和结合,而且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导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和重要趋势,是促进高校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力量。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张积玉教授(2009年)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趋势探析”一文,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归纳为五个趋势:[6]第一,中西文化学术的交融不断深入;第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间的互相渗透日益深化;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进一步强化;第四,现实性、应用性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第五,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国家从宏观高度指明了人文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将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重大工程。[7]

总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到现今,从一味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与研究方法,到消化转化成自己的特色,并开始专注于我国自身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并积极传播于世界各地,指导社会发展,繁荣社会人文生活。

二、创业型大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涵关系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学校发展而发展的,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活动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繁荣,同理创业和经济发展活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促使了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也将促进创业型大学的繁荣。[9]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二者不仅存在联系,而且是促进的关系,走创业型大学之路将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更好更快地发展;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二者存在统一的关系,双方的同一性使得二者不断向前发展。

(一)联系

从辩证法的联系观点看,创业型大学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二者存在联系,且从某些角度来看二者是必然的联系,创业型大学推动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

十七大上,教育部提出要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不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继续集中有限财力,加强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8]可见,当代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培养人才,而且应该成为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支力量,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211”重点大学福州大学为例,福州大学根据十七大及教育部的有关国家发展战略的精神,结合海西建设的优势提出了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选择也是自身建设的有利举措。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要加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取得一定的学科相对优势(以学科相对优势求强)。这与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要在学科质量上取胜,力争在全国重点学科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互相吻合,互相强化。

二是人文社会科学要加强服务海西的功能发挥,突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以贡献求强)。这与创业型大学的目标“找到适合的支撑点,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做出比较显著的贡献”相互一致。

三是人文社会科学加强软实力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求强)。这与创业型大学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的管用的人才,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有较高的社会声誉”表现出一致性。

因此,在当代,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二者存在必然联系,相互促进,二者将在共存中更快速地发展。

(二)统一

从辩证法的全面观点来看,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二者存在统一的关系。福州大学走创业型大学之路的主要任务就是加速推进理念型和体制性的转变,通过研究、吸收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结合国家、区域和本校实际,争取使建设创业型强校的新阶段同海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加紧密的关联度。对外提升我校三大功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对内使我们的办学理念、管理和运行体制跨上新台阶。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新阶段的基本思路,即面向海西建设,为海西经济区建设服务,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水平与独特的区位优势。

根据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双方的特性,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则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正是因为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双方内部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才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其次,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双方存在同一性,即双方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双方相互依存;第二,双方相互贯通。这是指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与相互渗透。

总而言之,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二者存在统一的关系,双方的同一性使得二者不断向前发展。

(三)小结

总之,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存在联系与统一的辨证关系,走创业型大学之路是培育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科研相结合办学特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地方强校之路,是为经济社会建设注入动力与源泉的新举措,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三、对策建议

围绕建设创业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抓好调研工作,明确工作规范、确定工作思路;要制订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先行;要建立一套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相关制度,以非常规、非均衡的发展思路建设一批优势学科;要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平台,为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要营造氛围,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建议如下:

(一)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定位

要从高校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现状出发,科学定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发展和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以学校建设的整体目标为努力方向,坚持“入主流”、“创特色”,建设具有我校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与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努力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心、决策咨询中心、先进文化孵化中心,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

(二)关于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问题

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引进和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团队精神,形成合理的、充满活力的学科梯队。同时,可以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和配套基金等形式,重点资助助教、讲师级别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青年教师申请到国家级或部级科研项目给予经费配套,以鼓励年青人参与科研的热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结构,充分发挥理工结合的多学科优势,积极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重点发展若干既具有前沿性又富有地方性的研究中心,组建若干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的跨学科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竞争优势。

(三)关于社会科学评价问题

要形成将适度的学术竞争压力和宽松的科学研究氛围有机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10]在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的同时,大力倡导科研道德,遵循学术规范;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在成果评估、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工作业绩考核等领域,统一评价标准,构建一套公正、科学、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新的考评机制应该首先突出科研成果及其质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逐步提高国内外同行考评的权重,探索建立一种客观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有效机制。

(四)关于体制改革问题

进一步探索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在教育、科研、人事、资源管理等方面赋予学院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学院、学科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和学科更多地争取国内外、校内外的办学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率先取得新经验、新突破,带动哲学社会科学向高水平的方向快速发展,建立分工协作、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关于科研平台建设

构建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的主导力量。实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对入选的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在启动经费、专职科研编制、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积极为申报教育部以及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打好基础。

(六)关于学术交流与社科成果建设

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会议专项基金,资助举办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会议;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讲坛”,打造学术讲座知名品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海外考察与学术交流;鼓励学院与名校、名所对接,争取更好更快进入国内高层次学术圈。鼓励高校社科优秀成果走出去,向国外推介,可采取召开一定形式的发布会、宣传会,公布我国关于前沿问题的研究结果;也可以资助我国优秀成果翻译成外文形式出版,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易高峰,侯海燕.国际创业型大学研究主流理论与热点图谱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36.

[3]牛盼强,谢富纪.创新三重螺旋模型研究新进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5):95.

[4]Etzkowitz H.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evaluation[R].[S.I]:Working Paper of Institutet for Studier av Utbildning Och Forskning,2002.

[5]EtzkowitzH,LeydesdorffL.The triple helix of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Review,1995,(1):14-19.

[6]张积玉.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趋势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4.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2010.

[8]朱祖平.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N].福建日报求是版,2006.

[9]马志强.创业型大学崛起的归因分析[M].江西教育科研,2006,(7):48-50.

[10]朱祖平.创新型福建定位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人文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人文绍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