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可行性探讨
2010-08-15王修方
王修方
(河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河南 新乡 453000)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可行性探讨
王修方
(河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河南 新乡 453000)
高中体育俱乐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逻辑和社会学等方法对高中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素质教育;高中;体育俱乐部
1 引言
过去的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作为学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都要围绕着统考、会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来安排.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了学生作业量过大,负担过重,使中学生必不可少的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了保障,连正常的周末和节假日也被挤占,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一次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1999年6月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1]这为尽快解决日渐下降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004年,在教育部的领导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四个省(区)开展课程实验.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仅仅改革每周两节体育课,很难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探索课余体育新途径,通过改革课余体育,发挥课余体育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正在逐步走进中学校园.
2 高中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求我们重视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协调发展观要求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要与社会协调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单纯有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来适应高强度的社会竞争.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展性,即个体从较低发展水平到较高发展水平,从旧质到新质的变化;二是可持续性,即个体的发展是能够保证持久发展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当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力和动力.
学生通过高中体育俱乐部活动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与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体育兴趣,陶冶性情,增进健康,形成了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这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一致的. 2.2“素质教育”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体育俱乐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征,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终身教育”的理念
进入21世纪,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体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终身教育的范畴.曲宗湖教授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曾经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2]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 高中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高校体育俱乐部为高中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目前许多高校都对体育教学俱乐部形式进行了尝试和改革,这为高中课外活动实行体育俱乐部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不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政策文件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第17条规定:必须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认真组织上好体育课,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次体育课;每日早操和课间操;每周两课时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期间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该文件保证了学生有了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提出减负增效的要求以后,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这就为我们发展体育俱乐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
3.3 高中体育教师可以担任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员
课外活动采用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与自身专长担任某一项目的教学,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还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高中体育场地和器材较充足,无需另行投资
课外活动实行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从器材的配备上无须另行投资,它的活动时间与体育课不相矛盾,反而提高了场地、器材的利用率,符合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4 高中体育俱乐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观念制约
4.1.1 学校观念影响
4.1.1.1 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
很多学校担心体育俱乐部发展起来了,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会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开展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校甚至对体育俱乐部这种新生事物采取消极,甚至拒绝的态度.
4.1.1.2 陈旧观念影响
虽然有些学校进行了体育俱乐部的尝试,积极性也较高,对俱乐部的所取得的成果也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他们认为体育俱乐部所开展的项目应该是传统的体育项目,其它新兴运动则被视为“另类”运动.如“街舞”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兴运动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校禁止,这些现象给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4.1.2 家长观念影响
高中体育俱乐部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升学压力,许多家长担心学生参加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不少家长反对孩子参加体育俱乐部,这影响到了高中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4.2 资源不足
4.2.1 教练员不足
目前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教练主要是体育教师,由于受专项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很难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兴趣要求.有些学校尝试聘请一些社会人员担任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但由于经费等原因,很难维持下去.
4.2.2 经费不足
中学实行“一费制”后,体育俱乐部会员费的收取成为了主要问题,同时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交不起会员费,这一系列经费问题都制约着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虽然许多体育俱乐部采取了大量措施进行经费筹措,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俱乐部经费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因经费问题限制俱乐部基本活动开展的现象.
5 对策和建议
5.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上,把选项教学与高中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积极发展高中体育俱乐部.
5.2 通过吸收和拓宽等手段,使高中体育俱乐部人力资源开发呈现多元化发展
5.2.1 将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吸收到体育俱乐部中
很多教师不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是运动场上的佼佼者.将他们吸收到俱乐部中既可以发挥这些教师的才华,也可以提高自身健康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2.2 将有体育特长的社会人员吸收到俱乐部中
这些人才资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从事运动训练的人才,如一些运动员退役后专门从事体育教(陪)练工作;另一种是有体育特长的其它行业人才.高中体育俱乐部可以根据这些人士的情况,运用灵活的机制,将他们吸收到体育俱乐部中.
5.2.3 将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吸收为俱乐部教练员
很多高中生在某些专项上有一定的特长,特别是在体育特长班中,个别学生已经达到了二级运动员水平.如果将他们吸收为俱乐部的教练员,将使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5.2.4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使体育教师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学校应该抓住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对体育教师的“通才”培训,以满足课程改革后高中选项教学的需要.
5.3 广开思路,拓宽经费筹集渠道
高中俱乐部在成立之初,要广开思路,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可以通过学校行政拨款、企业赞助、会员费、场馆出租、比赛奖金、承担社会活动等多种渠道来获得俱乐部活动经费.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
〔2〕曲宗湖.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G633.96
A
1673-260X(2010)05-0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