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类院校人文选修课建设刍议

2010-08-15马吉兆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特长通识人文

于 洁,马吉兆

(1.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高职类院校人文选修课建设刍议

于 洁1,马吉兆2

(1.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在高职院校,如何开设,甚至是否开设选修课尤其是人文素质选修课,一直争议不断.本文认为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仍是应有之义,应继续从全面育人的高度构筑高质量的选修课体系.在此过程中,选课应尽量体现学生主体性,设课应放手让教师各显其能,另应把有限的选修课教学与经常性的学生活动、固定的学生社团组织相结合,积极参与建设校园文化,以氛围育人.

人文选修课;素质教育;全面育人

近年来,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受到各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和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然而在高职院校,选修课的开设尤其是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开多少,开哪些,一直是争议的话题.有的老师坚持高职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足矣,其它都是虚的;也有老师虽赞同加强人文基础教育,但担心三年时间本来很短,且学生思想大都已基本定型,有限的人文课程犹如久旱小雨,随下随干,无法取得实际效果,还不如省下更多课时给专业课用.我以为,高知院校应从加强内涵建设、特色建设乃至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认真审视选修课,重视选修课,开好选修课,使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共同构成院校课程体系的两翼,在培养学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的同时,构建高质量的、丰富而充满个性的选修课体系,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1 高职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仍是不可回避的应有之义

教育的目的说到底是育人,无论旧时的师徒相授、私塾、书院,还是当今的小学、中学、大学,无论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概莫能外.所谓育人,第一是教会做人,即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以及毕生可以自我省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第二是传授知识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我国传统教育几千年重人文社科,重人格养成,近代以来,又一转而为重知识传授,忽略人格养成教育,表现出矫枉过正的“科学主义”和“专门职业化”取向.从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一路被迫秉承“分数至上”走来,再经历几年的职业能力训练,形成所谓的“专门人才”,“专门”是“专门”了,“人才”美名其实难符!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技能是其固有的特性,但如果把这认为是全部任务,是狭隘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梅贻琦先生针对“通才”与“专家”、以及工科教育的“社会化与人文化”等所持的观点最发人深省,尤其是对那些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专门化,而视人文教育可有可无者的告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工科教育于适度的技术化之外,要取得充分的社会化与人文化,我认为是工业化问题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1]高等职业教育虽为职业教育,但不能脱离育人的实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上,它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毫无二致.

另外,一个人单凭拥有一门应用技术即可走遍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代社会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首先,学生毕业不一定能在本行业就业;再者,学生在本行业就业若干年后,行业可能萎缩,从业者面临失业转行的风险,也可能更加兴旺,原来的普通“灰领”迎来成为当家人、管理者的机遇.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否规避风险、捕捉机遇,全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指出的:“归根到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2]

2 构筑高质量的选修课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既然是高等教育,是大学,就要体现大学之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实用的同时,不宜囿于实用.“高等”二字,不仅应体现在学生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乃至设计、策划方面有优势,更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上.而要实现后者,定非只凭按部就班的专业必修课可以完成.因此,开好选修课,是高职院校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和各专业真正做大做强的需要.只要摆正必修、选修之间的地位,认真制定出合理科学的选修课制度,完全不必把选修课看成是和专业课争课时的对头,相反,开拓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的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希望所在,是人格养成的“心灵鸡汤”,是做强专业的“助推器”.

至于有的老师担心的选修课受时间限制,多了会喧宾夺主,少了又起不到实际作用的问题,其实不单是选修课的问题,就是专业必修课,课时再增加多少,就能保证把知识和技能全部教给学生吗?这就又回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教育在教做人和教知识这两方面,没有哪一方面是时间充足的,做人是一辈子的事,知识更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做人,教的是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是有一颗知道今后一辈子要不停地自我省察、自我完善的心;教知识,教的是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作家郑渊洁倡导的“第一本书主义”可以给我们启示:“如果他读过一本有趣的书,哪怕接下来读的书没意思,他也会继续寻找.”所以,对选修课课时不足,正确的对待方法,不是担心修不好索性把时间全让给必修的专业课,而是应当努力开出来,并且开好——只要他们在学校里选修的他们喜欢,感觉出有用,他们就像读过了有趣的书一样,出了校门之后会继续寻找.

3 建立完善、可行的选修课体系,使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共同构成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两翼

编制出一套良好的科学的选修方案,是设置选修课的关键所在.科学的选修方案包括:构建选修模块、编写选修教材、遴选任课教师;制订选课计划、做好选课指导、填报选课自愿、宏观调控选课和注重过程管理等.

3.1 选修课的“选”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修课,既然“修”让学生“修”,“选”就不能一概由学校代选.学校选什么学生修什么,这样的第一个弊端是学生不感兴趣的课,你给他选了他也不会好好修;第二个弊端是,本来有的选修课很多同学感兴趣、有需求,而只在个别系个别专业备选,想上的同学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门课,不想上的同学还是旷课、不听课,造成了资源浪费.所以,学校为学生设置选修课、制定规则、提供选课指导,这就已经充分体现了学院、教师的主导性,在具体选择上理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2 区分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分别建立选修课目录.通识选修课旨在培养健全人格,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发展学生个性,打造学生特长,应注重基础性和个性化;专业选修课旨在拓展专业视野,打造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使学生能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并受到研究方法的启迪,应突出纵深性、探究性.通识选修课,应尽量实现打破系别限制,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修;专业选修课,应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师资情况,分别建立专业选修课目录.学科关系密切的专业之间、系部之间,专业必修课可以互相作为专业选修课由学生选修.学生不可只选修通识选修课或只选修专业选修课,必须在两个模块之间搭配选择,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选.学院每学期分别公布通识选修课目录和各系专业选修课目录,规定该学期选修课至少选修几门,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几门,具体选修由学生自主选择.

3.3 应充分挖掘教师特长,建立选修课申报制度,着力建设精品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尤其是旨在培养综合素质的通识.选修课的设置,患不在于不全,也不在于跟专业关系不紧

密,患在不精.欠缺真正高水平的师资,人文基础课开了不一定能上好,是一般高职院校的共同困难.应充分挖掘教师特长,窃以为,不必过于忌讳因人设选修课,只要把选择的主动权真正教给了学生,有人选的课就是有用.报载厦门大学曾力排众议把打高尔夫列为好几个学院的必修课,英语教育家李赋宁说老清华曾要求学生都必须学会游泳,这些跟专业有多大关系?如果毕业生都从自己喜爱的选修课上习得一两种伴随终身的积极健康的爱好或特长,那就是院校的特色.前面已经说过,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既然也是高等教育,而不是拉长了的“职业培训”,那么这样的特色就不是无关紧要的特色,而是光彩照人的特色.所以应灵活、充分体现本校教师特长,放手让他们各显其能,尤其对优秀师资大多不足的高职院校,更应灵活发掘、调动本校资源.专业选修课也是一样,如果某一位教师在专业相关某一学科、或专业内某一局部领域(比如读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选题)有特长,就可以申请开设关于这一学科或这一局部的选修课,满足了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的求知欲,同时也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学术特长,也可解决某些专业资源配置不平衡,教师争课时的问题.故应建立选修课申报制度,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申报选修课,通识选修课目录由教务处或基础部负责审核、确定,各系专业选修课目录由本系负责审核、确定,最后由教务处统一发布选修课目录并宏观调控选课志愿和实施教学过程监控.

3.4 应把有限的选修课教学与经常性的学生活动、固定的学生社团组织相结合,积极参与建设校园文化.大学教育中群体生活、文化氛围对学生个性的熏陶、熔铸甚至比课堂上起的作用还要大.尤其对于建校历史短,校园文化整体氛围和水平不高的院校尤须特别重视.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团如果缺乏高水平的指导,势必只能停留在热闹热闹、一笑而过的浅表层次,这就起不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高职院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发挥学术特长、参与开设选修课,一方面应加强团委、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的沟通和配合,鼓励选修课教师把课堂延伸到学生活动、学生社团中去,指导相关的学生活动和社团建设可以作为选修课的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堂上广受关注的内容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到课堂之外组织更大规模的活动;也可以引导对同一门选修课感兴趣的同学组织社团,在课程结束后转为互助自主的研究、活动小组,原来的任课教师继续予以指导.作为鼓励,教师在指导这些活动或社团时可按适当比例折合计入课时.

〔1〕杨东平.重温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大学精神》,2000.

〔2〕何齐宗.全球视野的教师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8(1).

G712

A

1673-260X(2010)05-0211-02

猜你喜欢

特长通识人文
老板的特长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