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

2010-08-15赵莉莉孙启帆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监护同伴

赵莉莉,孙启帆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我国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

赵莉莉,孙启帆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留守儿童是伴随社会转型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是中国特殊发展时期的历史产物.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和研究现状,重点探讨家庭系统功能、亲子教育和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影响.针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的改善提出建议,改善其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为留守儿童建构有效的支持系统,以期提高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民族地区;义务阶段;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所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产生了一个新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本文拟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功能的弱化,留守儿童受同伴群体的影响方面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

1 留守儿童以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由一张(1994)提出,特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儿童.近几年,随着“民工潮”的出现,这一概念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其内涵也产生了变化.我国学者周福林和段成荣(2006)认为,留守儿童的界定,需要确定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外出父母的数量;(2)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3)孩子的年龄界定.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留守儿童生活在一种家庭功能不健全的环境中,面临亲情的相对缺失和家庭功能的弱化.有调查发现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有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着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与父母的亲密度降低、自我封闭、情绪不稳定、自卑拘谨、冲动任性,易出现抑郁状态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危及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日渐成为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 我国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2.1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功能的弱化

美国社会学家Cooley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需要通过社会互动来产生,即人的发展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父母则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者.所以,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及其成长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手势和话语学习社会功能,并可以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往(例如父母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将其习得的社会功能内化为人格特质.而父母对儿童表现出的角色期望会不断的刺激儿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符合父母对其角色要求的正确行为,可见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由于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而面临着父母角色的缺失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童年处在一个不安全、不稳定的环境中,所建立的依恋关系以不安全依恋类型为主,内心孤独寂寞,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席居哲,桑标2004).而这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家庭亲子教育功能缺失和情感交流能力的弱化,不利于留守儿童长期的身心发展.

与非留守儿童的亲子交往相比,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往更多地表现出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长期非面对面性和互动频率较低的特点.正是基于留守儿童亲子交往的这种特点,许多父母实际上成为了留守儿童发展的“旁观者”(李庆丰,2002).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于孩子的亲密度降低、情感表达性、文化知识性、娱乐性较低.并且,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管,虽然独立性相对较强,容易形成乐群性低、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自卑拘谨、冲动任性,紧张焦虑等不良人格特点.

留守儿童群体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类别.根据父母的外出情况,可以把留守儿童分为两种类别:(1)双亲外出,即父亲和母亲都出去打工;(2)单亲外出,即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出去打工(周福林,段成荣2006).叶敬忠,王伊欢(2006)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将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进一步分为三类:(1)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抚养的监护方式;(2)亲戚朋友监护,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或朋友抚养;(3)自我管理或由兄弟姐妹监护,即由儿童自己管理自己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管理.从当前各类留守儿童的人数分布来看,隔代监护和母亲监护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监护方式.四川眉山市妇联、市妇儿工委 (2004)对3118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占总体的81%;吴霓(2004)对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32.2%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的留守儿童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不同的监护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有不同,范方,桑标(2005)采用量表测验法对“留守儿童”及对照组的家庭环境因素、行为问题和人格因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亲子教育缺失儿童的家庭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性较低,矛盾性较高.寄养儿童亲密度较低,矛盾性、娱乐性较高.不同监护方式留守儿童在亲密度、矛盾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单亲和同辈监护方式与普通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较为接近,单亲和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普通儿童差异较小;隔代监护、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普通儿童差异较大.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的家庭教育均存在着较多问题.监护人与儿童沟通不足、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隔代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会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封闭自己,因此这两类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高亚兵,彭文波2008).

2.2 留守儿童受同伴群体的影响

留守儿童多生长在农村,其社交范围主要是邻居、师生以及血缘亲属等,这对其社会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在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留守儿童与各类社会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会表现出与朋友和同学的关系紧密程度加强,与邻居、老师关系相对减弱的特征,这是因为父母的缺位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必须转嫁于其他群体.在这种前提下,同伴交往就显得更为重要.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心理需求,很容易形成同伴群体,而家庭功能的缺失又进一步促使留守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寻找情感的寄托,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保护成为相互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群体内同龄伙伴的交往,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肯定的情感,这有助于其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同龄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留守儿童通过群体内同龄伙伴的交往,不仅能满足其游戏、交往的心理需要,也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虽然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可以互相倾诉和安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社会交往的压力,但是,同伴群体毕竟是留守儿童的同龄人,在社会交往阅历、交往能力和技巧等方面并不能够指导留守儿童,双方在一起更多的是相互倾诉或者简单的劝解.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理、外部监管和引导的条件,其初期表现出的攻击性等不良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导致部分儿童存在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不利于其情感的成熟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多数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好朋友“多”或者“较多”,表现出了留守儿童对友谊的强烈渴望,同时反映出了留守儿童的社交功利性.王秋香(2007)对娄底市25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表明,在留守儿童中,自我照顾型同伴群体大约在5%左右,互相帮助型约占30%,叛逆型则占到60%,还有5%的独来独往型留守儿童,最后一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主要源于一种极度的自卑心理,有严重的交往障碍.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中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的现状比较严峻,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性格的逐步发展,长期处于情感缺失状态下的初中留守儿童易形成自卑、猜疑、羞怯和孤独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研究表明,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存在性格缺陷,表现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不利于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人格特征(林宏,2003).

3 总结

留守儿童生活在家庭和学校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要想解决留守儿童因父母缺失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必须从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两方面入手.首先在家庭功能上,父母要有意识的与儿童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弥补儿童的心理缺失;与老师及监护人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及时掌握儿童的动态,了解其发展和心理状况;表达对儿童的关爱,注重亲子之间的情感和精神沟通,拉近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家庭功能替代系统的监护人要转变监护观念,提高自身的抚养素质,注重对儿童的情感呵护,加强对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在同伴关系方面,学校和班级是同伴群体的集合体.社会心理学认为学校和班级是社会化的代理者,同伴群体则是此代理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该注意到不利的家庭环境促使儿童同伴互动关系的发展.在家庭功能严重弱化的条件下,友谊可以帮助留守儿童降低负面情绪、获得情感的支持,降低各种内隐、外显行为问题的机率.同伴之间建立的稳定、亲密的友谊关系,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进一步增进其在学校班级中的同伴接纳,促进留守儿童的角色定位和人格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正确看待同伴群体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同伴群体的积极作用,老师及监护体系加强对于留守儿童同伴群体动态监控,对于其消极影响加以监督指导,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合作、团结、友爱的情感行为,满足其心理需要,促进其正常社会化.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29(1).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席居哲,桑标.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

B844.1

A

1673-260X(2010)05-0087-02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监护同伴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