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2010-08-15仝双印
仝双印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91012)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仝双印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91012)
如何体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首先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其次,造就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自我参与,以此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大学生;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它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来体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就求思想政治课不仅要给学生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认识过程,在教学中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便及时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之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所接受,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有意的探索,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选择既有典型意义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教材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并通过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就必须借助于大量的教学材料。因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以教材为抓手的关键性交流,经由教学,教师和学生能够不断生成、发展和完善自身。[1]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须借助于各种现实的素材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思考。然而现今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包括配套的教学方案)所反映的材料或过于标签化,或是不具有时代性,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难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运用这些材料组织教学给学生的感觉是在说教,他们会有一种本能的拒斥甚至反感,可以想见,这样的教学过程其结果会是怎样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理智地面对他们可能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一定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但一定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积极思考,领悟人生、了解社会的变化,从中切实感受到值得关注的东西。显然,教学中对学生所要引导的内容就要使他们真正乐于接受,能引起他们的深入思考,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实际的影响。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注重选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典型材料和先进事迹。具体的筛选要求是:
第一,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材料。比如,爱国主义教育中选用钱学森、航天英雄等典型材料;第二,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相关事迹材料。比如,讲人生价值时选用湖北荆州大学生舍身救儿童的事例,讲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选用洪战辉、贵州大学生刘永祥背母上学、杭州大学生卖橘攒学费的事例;第三,善于用反面的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讲社会公德时列举诸多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华南虎”事件、许霆案、杭州“5·7飙车”案、“板砖大爷”砸车事件等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都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教学,往往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第四,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且关注度较高的现实材料。比如,讲大学生的恋爱观时选用“富二代高校征校花”、某大学女研究生征婚条件等材料;第五,引导大学生人生选择的材料。比如,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时选用湖北青年张俊青的创业事例。总之,教学中对材料的选用既要引导学生弘扬时代精神,又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真正有所触动,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对材料的选用要注重讲身边人,说平常事,特别是选取他们同龄人的事例,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也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应该说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中,获取各种教学材料并不难,多种传播途径为我们提供了方便的信息渠道,扩展了我们获取教学资源的范围,先进的信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及时的信息可供选择,关键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既要补充现有教材内容的不足,又要体现出教学的实际需要,更要反映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目标,同时要考虑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所起的作用。决不能只求材料的新颖与丰富,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图。特别是对一些社会敏感性高又是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要选好观察角度以利于对学生的引导,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
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同时要考虑现有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为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灵活多样、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第一,运用发表教学法,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启示。比如,在“爱国主义”中讲到“做真诚的爱国者”时先让学生朗读,然后由学生进行点评,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谈感受,抒发各自的爱国情怀,最后教师予以总结概括,归结到“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共识上来。这种出自学生自己的认识是真切的,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是能够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的,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已经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自觉。
第二,运用建构主义理念,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他们在其现有的知识、自身的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科学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智,进而使原有的认识系统发生改变,使认知水平得以发展。这种学习的建构过程包括知识的构建和具体环境中产生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建构。[2]显然,这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并由此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比如,在讲“职业道德”时让学生讨论“爱岗敬业与跳槽现象”这一问题,也可以就“范跑跑”现象展开讨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各种解释,虽然观点各异,甚至有的观点很偏激,但都反映出学生独立的思考。通过他们的讨论,大大拓展了对这一问题思考的范围。教师不一定要做出总结性的结论,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但可以做引导性的提示,告诉他们应该认识到,“爱岗敬业”是对每个从业者的职业要求,跳槽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选择是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利,但无论怎样选择,在每个岗位上都应该“爱岗敬业”,否则你的选择余地会越来越小。这样的问题讨论,会有利于学生对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把握,这是他们由自己的思考所得到的认知。可以说“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获得知识的人能够经由知识去创造知识(或认识社会);教学的意义在于经由课堂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并增强其不断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索、创造的欲望。”[3]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教学过程组织得好,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发挥的机会,由此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第三,运用生成性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雅斯贝尔斯指出:“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4]按照这一观点,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参与社会、敢于创新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像“预成教育观”那样,用事先设定好的模式和内容去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求学生始终一贯地服从于所传授的理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正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和人格形成过程紧密契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动向,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及具体行为进行适当安排。这种寓实践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要体现及时性和灵活性,能紧跟学生的思想认识过程,用具有实感性的方式促进学生在观察分析后提高认识。针对学生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或借助于相关信息、媒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共鸣,促使其予以关注并形成自觉的好习惯。比如,在安排“社会公德”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遵守社会秩序行为的调查,也可以就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展开讨论,其他的形式诸如观看视频材料、组织辩论会、专场报告、组织问卷调查等都是可以的。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学中实践环节设计应把握的原则是:针对性、时代性。没有针对性就可能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响应。没有时代性,则可能使所设计的实践环节缺乏新颖感,学生会对此不感兴趣。所以,只有符合这两个原则组织实践环节才能既与学生的思想认识相符合,又能有效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他们的主动思考会更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会更有利于他们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因为“知识不仅仅是头脑和书本中所包含的东西,而且还包含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时手动操作与行动中所包含的东西。”[5]
从生成性教育理念出发来看这一问题,引出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可以考虑将思想品德的要求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实习考核之中,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以反映学生德与才的实际状况。在组织专业实习时要从整体素质上提出要求,在对学生实习总结评价时分思想、能力、行为三个模块来对学生的整个实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既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也可以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诸多的努力对学生的实际行为具有怎样的效果。从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已经成为选人的首要条件,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它再一次提醒我们,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不可有所忽视。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以及它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不可有所偏颇。这也对目前高校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活跃校园文化,造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除了课堂教育外,校园文化环境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已就此开展了积极的研究,提出了“隐性教育”的概念。“所谓隐性教育,又称潜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一种向上的氛围中,在健康而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隐性教育,是指在高校内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情景,利用群体效应、情景陶冶、环境暗示、行为模仿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等,以达到教育的目的。”[6]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在校内搭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具体的活动形式之中,通过文艺演出、募捐、校园文明行动、辩论赛等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深受教育。同时还有选择地邀请社会上的模范人物来学校作专场报告,用他们的现身说法来感染学生。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调查时发现,许多学生从各种校园活动中得到的教育甚至比课堂上所得到的还要印象深刻。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给他们提供各种可以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从具体的行动中去体会和理解哪些是应该坚守的理念,哪些是必须遵守的规则,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从学生所撰写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已在转变以前的某些不适宜的看法,并能理智地面对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这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四、结语
如何体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现实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具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工作是难以准确量化的,它又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并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辛勤努力,尚需认真探讨。
[1][3]孟凡丽,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2]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4]邹进译,[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翟葆奎.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李贵.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性和必要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
(责任编辑:代琴)
G641
A
1671-6469(2010)05-0084-04
2010-09-20
仝双印(1959-),男,山西省平陆县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