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的预感》与《格尔尼卡》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分析
2010-08-15陈厚娟
陈厚娟
(黄山学院艺术系,安徽黄山245041)
《内战的预感》与《格尔尼卡》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分析
陈厚娟
(黄山学院艺术系,安徽黄山245041)
萨尔瓦多·达利和毕加索都分别是开创一代绘画史的艺术先驱,受人景仰的画坛奇才。虽然许多评论家认为两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绘画风格趋同,但两人就同一战争题材却存在表现手法截然不同的表现。达利的画面木然的表现这战争的血腥和无人性,而毕加索的画面则充满着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信心。而这不同的表现后面有深刻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内战的预感;格尔尼卡;差异性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两名世界巨匠级的画家分别就同一次战争作了截然不同的表现。这就是达利创作的《内战的预感》和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法西斯分子的战争叫嚣日甚于日,西班牙佛朗哥在德、意帝国主义的武装援助下窃取了政权,对人民大众进行了肆无忌惮的镇压。1937年,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进行了轮番轰炸,无数的无辜居民惨遭杀害,造成了骇人听闻的血案。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创作了巨幅作品《格尔尼卡》以控诉法西斯暴行,揭示战争的罪恶。在此前一年,即1936年,达利便敏锐地感预西班牙内战的来临,便创作了《内战的预感》。通过对画家及其绘画的研究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这两幅作品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的作品,描述内容的也同为战争场面。两幅作品同样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众所周知,达利是超现实主义者绘画的杰出代表,而毕加索则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都是开创一代绘画史的艺术先驱,受人尊敬的画坛奇才,他们之间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两位画家一生都绘画风格多变,并且有许多开创性的惊世大作;同受同一场战争的煎熬。但就这两幅画来讲,却存在很多不同的,甚至往相对方向走的绘画表现。这也是吸引我研究两幅作品关系的一个出发点。关于“往相对方向走的表现”听起来很生涩,笔者将在下文中作进一步解释。
1 《内战的预感》与《格尔尼卡》的差异性
1.1 绘画思想与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冲撞
达利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在绘画思想上,达利一直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者,虽然在之后被弗洛伊德本人否定了。他的绘画主要以潜意识和梦境等瞬间虚幻为表现题材。正如达利自己所说的:“我毫无选择地,尽可能准确地记录下我们的潜意识……表达弗洛伊德所打开的这一黑暗世界。”[1]
而《内战的预感》正是达利在战争前出现在梦境和潜意识的内容。这个我们可以从战争的年代和作品的创作时间差得出。内战的预感是1936年创作,而二战则在第二年。作为西班牙人的达利,很早就意识到笼罩在自己祖国疆土上的不祥气氛。对战争的厌恶和预感,促使他创作了这幅超现实主义绘画。画面更多流露的是战前的心理上的压抑感。
从表现手法上看,达利的《内战得预感》采用的是古典的写实的表现手法。该作品作于二次大战前夕西班牙内战来临时期,表现了战争的罪恶及其对人性的摧残。在作品中达利用细腻的笔法画出了被肢解的人体。整个人被劈成两部分,画家用非常形象的形态表现出两派势力之间的战争的非人性与血腥感。上面是象征遭受法西斯迫害的弱者的头部和胸部,人的面部表情非常的痛苦和被动;左肩和下肢荒诞地连成一体,脚踩在一个类似大脚下面的肢体结构,用力抓着他身体之上的女人的乳房,天空的湛蓝更显示出战争的阴暗,给人造成心理亡的压抑和恐怖感,就像是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噩梦。作品以细节的细致刻画与内容的荒诞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观者心灵深刻的冲撞。
作为立体主义的开创人,毕加索的空间造型能力一直都很过硬,但这次,面对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毕加索却用了更加平面化的装饰表现手法。毕加索曾说过:“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2]画家把象征的情节与生活的情节相揉和。毕加索曾就《格尔尼卡》作了一番解释。在他的画中残暴的公牛象征着闯入和平国度的法西斯,他们践踏着妇女和儿童,它蛮横霸道而又不可一世。而马则象征着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民,她的身体中了暗箭,受了重伤,愤怒地嘶叫着。画面上方,一位妇女从窗口探出了头,举着油灯,力图看清这场历史的惨剧。毕加索这幅画的画面内容是真实的,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风格,而在手法上却采用了极简的平涂方式,来告诉人们战争的伤害之深。
从这个角度来讲,达利和毕加索从材料到表现方面都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即文中说的“往相对方向走的表现”。
1.2 两幅画的结构方式的不同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运用的是传统的严谨的焦点透视,有非常大的景深。给人很真实的心理感受。腿和手的牵连形成了一个倒三角形的构图样式。主体物体在画面视觉中心的位置,在远处天空的衬托下,显得很高大,给人马上迫近的视觉效果。从而也表现出画家对战争马上来临的预感感到十分恐惧,以及觉得在战争面前人的渺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则是采用的是立体主义的重构结构。画中的形象被多次结构和复制。又有一点国画的散点透视。在一个形象上同时表现出他的几个面,并把形概括得明确而简洁,有着一种稚拙天真的意味。整个画面带有一定的连续意味,从左到右可以分为四片。从公牛形象,到受伤的马的形象,再到拿着等的女子形象及绝望男子的形象,他们之见有一定的连续性。组成各个形象的不同形状在黑白灰关系下促使画面紧张而又恐怖。恰当地表现了战祸的混乱、黑暗和惊心动魄的感觉。形象的象征性的寓意,也更为明确和深刻地揭示了题材的内在意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能看出画家很巧妙的构思。
1.3 作品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性
达利的《内战的预感》的主体形象虽然也是把人体拆散后再重新组合起来,但写实的表现手法使画面的残暴形态更逼真。肢体在被撕解之后的血腥排列组合上给人以丑恶感觉。因此,它使人感到既离奇荒诞又十分可怕。这显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像人做噩梦中的十分离奇的梦境。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虽然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后重新加以组合,使人觉得有些古怪,但组合得好还给人以一种形式美感。与人民同在的政治立场使他的作品更具正义感,深入人心。画面表现的是法西斯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同情,给人的是振奋的感受。给观者以前行鼓舞的感受。
在达利的画面上我们只能看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看不出达利的政治立场,体现出的是一种木然。而毕加索则不一样,他的画面中有看得出的对人民的同情,也能看出画家的希望。然而形成这样一系列不同与画家的成长经历和政治立场有关。
2 造成画面差异性的原因
2.1 两位画家不同成长经历的影响
萨尔瓦多·达利是一名富家子弟。他的父亲是一名资产阶级律师。达利从小就过着富足的生活,并且他也非常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富足的生活让他生活关注的焦点不一样。“我是这样一个人,六岁的时候,我想当厨师,七岁时,我想当拿破仑”[3]因此在他的画面中包括他所有的画中都缺少对贫苦的下层人们的关心与同情。而毕加索则不同。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父亲只是一位美术老师。在他创作的蓝色时期处于人生的低潮,在这个阶段他表现了许多下层人民民苦生活的题材,如1903年完成的《人生》就是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苦与孤独的苦难。
同时他经历了这场战争,深切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是多么的深远。因此在创作时他的《格尔尼卡》能充分详细地描绘每一个细节,用细节来勾起人们在思想上的共鸣。而虽然能够预感战争到来的达利则只能凭借想象来表现对战争的认识。
2.2 画家的政治立场的对立差异
达利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说“我总是在吸取贵族统治和君主统治制度的美德。”[4]在二战中,包括占绝大部分的超现实主义者在内的全欧洲的艺术家或知识分子,都选择支持左派的人民战线,达利虽没有直接说破,但实质上他支持的是佛朗哥。达利在1936年7月内战爆发前的数个月,便逃亡到他的赞助人詹姆斯位于意大利的别墅躲藏。虽然他平时表现出一副对政治毫不关心的态度,但在这幅作品里,他却以强大的创造力描绘出战争的恐怖。
“当时内战的预感在我心中萦绕不去。”达利曾表示过“我像个体内翻搅不已的画家,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前的六个月。即完成了这幅《内战的预感》。在这幅画了巨头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一个隆起膝盖长着丑陋手臂的巨人,在掐着自己脖子的狂乱状态中撕裂自己的腿”[5]。画面中央被丑陋的手和腿框起的四边形,则隐喻了西班牙的四分五裂。1936年2月,由左派政党联盟组成的人民阵线在西班牙大选中获胜,西班牙人民似乎看到了希望。但好景不长,仅仅在五个月后,西班牙法西斯首领佛朗哥发动了内战来抢夺权力。虽然达利平常似乎不关心政治,但在这幅画里他却以令人惊骇的笔法表现出自己对内战的恐惧。作品同达利的其他作品一样充满了难解的寓意:画面上方是个面目狰狞的头像,他宛如一个在夸耀着自己胜利的恶魔。他象征着谁?是佛朗哥吗?当然不是,因为达利是佛朗哥的支持者。他是人民阵线的象征吗?似乎也不是,画家本人从来没有对这个形象的具体象征意义发表过看法。或许,这个恶魔般的人只代表给西班牙带来沉重灾难的内战,他如同在狂乱状态下撕扯着自己的腿。与之相对应的是,,画面左侧还有一只恶心的手正在揉捏着象征母性的乳房。画面中间由变形的手臂和腿组成一个四边形,—般认为,这象征着四分五裂的西班牙。
毕加索是苦难民众的支持者。《格尔尼卡》是他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委托为1938年春季巴黎国际博览会而创作装饰画时即兴而作的。正当构思时,四月下旬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遭受了佛朗哥法西斯空军轰炸。法西斯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骇人听闻的惨案,众多无事和平居民受到伤害。毕加索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在一两天内便完成了以格尔尼卡事件为题材的构思,在十天内他画出了二十五幅草图,最后的正稿长7.76米,宽3.49米。整幅画都能充分感受到画家的政治立场和心理,对苦难民众的同情和对法西斯的仇恶。
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中,曾有入散布诺言,说他拥护佛朗哥政权。毕加索发表书面说明,义正严辞地说:“西班牙的斗争是对于反人民和反自由的反革命势力的一次战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的一生就不外乎是继续斗争,以反对反动,反对艺术的毁灭。谁能想象,我会赞同反动和毁灭呢?”[6]《格尔尼卡》正是对反动和毁灭的强烈控诉。在二次大战中,毕加索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他把这张画的明信片发给参观他的画室的德国人,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伟大良心。
基于以上原因,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比达利《内战的预感》影响更为深远。因为这幅画,毕加索俄国共产党被吸收为共产党员。成为绘画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达利因为他的才华和惊世杰作也同样为世人所包容。
[1]崔庆忠.现代派美术师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李乡状.油画技法与欣赏[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
[3]达利.达利谈话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4]达利.达利谈话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5]De Aqostini出版公司.达利[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
[6]杨辛.青年美育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Abstract:Salvador Dali and Picasso were painting history,respectively,is to create a generation of art pioneer,admired the painting Wizards.While many commentators believe that two people in the last century painting style of the thirties convergence,but the two wars on the same subject,there exis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methods.Dali' s picture woodenly war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bloody and inhuman,while Picasso's pictures are filled with sympathy for the people,but also confident about the future.This has profound behind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and social factors.
Key words:"Premonition of civil war";"Guernica";Difference.
责任编辑:澍斌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AND THE REASONS FOR“CIVIL WAR HUNCH”AND“GUERNICA”
CHEN Hou-juan
(Department of Art,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Anhui 245041)
J213
A
1672-2868(2010)04-0083-03
2010-04-12
黄山学院2010年度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xsk018).
陈厚娟(1981-),女,安徽望江人。黄山学院艺术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油画研究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