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晋南朝寒士创作心理历程及艺术手法浅论

2010-08-15冯文娜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寒士鲍照左思

冯文娜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古代文学

两晋南朝寒士创作心理历程及艺术手法浅论

冯文娜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西晋南朝寒士的作品是该时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有其独特规律。具体表现为:一是独特的心理历程:铮铮的自强;生活和人格的自卑;可悲的自慰;无奈的精神皈依。二是独特的艺术特征:意象的独特;修辞手法的巧用。

寒士作品;两晋南朝;心理历程;艺术特征

一 独特的心理历程

细观两晋南朝的寒士作品,我们发现寒士作家大致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历程:寒士也曾积极进取过,可是因门阀制度的戕害、士族阶层的排斥和压制导致寒素人士仕途偃蹇、生活困顿,也致使寒士作家自尊心挫伤,继而发愁、悲叹。长期的抑郁占领后,他们开始挣扎,寻求自我解脱的方式和自慰的途径。于是他们猛烈的抨击门阀制度鞭挞世事的不公。然而,当力量如此的微不足道,根本无法扭转乾坤时,他们彻底失望了,继而向往回归田园,转向沉溺于酒,或者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仰慕一些品行高洁的隐士或者英雄。简言之,他们大都走过了这样一条轨迹:自强——自卑——自慰。

一是铮铮的自强。门阀士族的排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和“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制度使寒士几无立锥之地。门阀士族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的界限。庶族寒门要做官,就必须行贿请托依附于门阀士族。即使做官后也依然受士族的歧视。“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寒士们虽都曾有强烈的事业心,左思有“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千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豪情,鲍照也有“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壮志。吴均“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徒倾七尺命,酬恩终自寡”、“轻躯如未殡,终当厚报君”的志向俯仰可见。就连陶渊明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气概。可悲的是,所有的这一切激情都被淹没于豪门权欲的洪水之下。

宗白华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笔者认为混乱和痛苦是真的,“极自由极解放”有点绝对,乍一看寒士们潇洒倜傥,可他们的内心未必如此。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意难平。

二是生活和人格的自卑。“寒”是指宀(房屋)下有人瑟缩于(干草堆)中,宀外有(冰),以此表示寒冷之意。因而此字既可表示一种体表感觉,也可表示视觉印象, 更可以体现为一种心灵感受。“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食不果腹的痛苦往往使人惶惶不可终日。“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量力守故辄,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安贫乐道的陶渊明如此口口声声感慨自己衣不遮体,朝不虑夕的窘况。他虽躬耕不辍,却依然饥寒交迫,饥肠咕噜。自我标本“寒乡士”的鲍照笔下就更是叫苦连天了:“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此外,刘寔“少孤苦,卖牛衣以自己”。《魏书》吴均:“家世寒贱”自诩:“孺子贱而贫”等等就俯仰皆是了。

三是可悲的自慰——“愁”与“酒”在寒士作品中,“忧”“愁”“恨”等类型的字眼频频出现,形成了他们的一大特色。首先看看“愁”,诸如,吴均的“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悒然心不乐,跨马出城壕。”“今日予怀友,积恨满东西。”“复有向隅泪,中肠皆涕涟。”“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所忧别离意,白尽下沾裙。泪下非一端,愁来谁有数。”“男儿生世撼柯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鲍照“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息。”“愁”和“泪”,“愁”和“叹”凝结了他们人生所有的时光,诗人们感叹韶光易逝,感慨自己蹉跎岁月和所作为,牢骚满腹又催人泪下。

其次“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而寒士饮酒大没有豪门的气概,他们在残酷的高压下愁结百肠去无能为力,只能用酒来麻醉自己,获得暂时的释放。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一组诗。梁代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却指出:“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他认为陶渊明诗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酒以寄意。寒士们往往无法自解,以酒消愁,愁痛交加。在酒面前,诗人吴均“前有浊尊酒,忧思乱纷纷”,“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几多无奈,几多怅惘。鲍照则“酌酒以自宽”,“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但愿搏中九酝满,莫惜来头百个钱”,“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隐隐感觉到他诗中有一种愤怒,有一种强烈的超托尘世的欲望。陶渊明则“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终究避免锋芒,安贫乐道。

四是无奈的精神皈依。首先,回归田园。寒士们在官场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时,向往田园,憧憬自然。他们并非荣归故里或衣锦还乡,而是带着累累疮疤来寻求心里的安慰。这就是所谓的还乡情节,是农本社会的反应。左思“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陶渊明《归园田居》大都描写农村生活的快乐,《归去来兮》也写官场受伤欲归田园的愿望,而在《桃花源记》中则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乌托邦”。他们想像在田园没有竞争,没有压制,是真正的天堂。

其次皈依于道。在无所寄托时,一部分寒士无法自慰,只能寄托于道或隐,他们鄙夷现实,表达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高蹈独立的个性。他们往往以古代一些有高尚节操的名士或隐士自比,有时甚至归于虚无。在吴均诗中常以两汉司马相如、桓谭、冯衍、赵益、徐稚自比,这都是一些博学多才、坚守某种不合时宜的原则的亦仕亦隐的人物。左思诗中的冯唐、段干木、藩魏君、荆轲、高渐离、主父偃、买臣等亦为如此。鲍照也有“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的诗句,还有陶渊明的“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等。此外,寒士也有“仗策招隐士”皈依于道的倾向:左思立志“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吴均也想“方随凤凰去,悠然驾白日”、“安期反蓬莱,王母还昆仑”、“安期傥欲顾,相见在蓬莱”;陶渊明则走向虚无,“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二 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意象的独特

诗歌有“兴观群怨”说,寒素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一直受着非分的鄙视,为了浇平胸中的块垒,达到“怨”的结果,他们采取的意象往往很特别。心中的自卑感无法消失,往往外化为一些凄凉的自然景物:烟雾:远烟,紫烟,寒烟,空烟,暄雾,长雾,寒雾,苦雾,黄雾,流雾,泛雾;霜露:清露,急霜,驰霜,胡霜,寒霜(鲍照);秋月,寒风,雾露,日暮,秋露,阴云(吴均)等种种冷色调的景物;或者是一些形容生活简陋困窘的:荆扉,穷巷,幽篁,寒涧,单衣等;要么就是用一些生命短暂而且脆弱的植物或动物来喻示自己的生命感慨:生物有:蓼虫,飞蛾,尺蠖,寒虫,离鸿,孤鸿,伤禽,黄鹄,伤雁,旅雁,孤雁,别鹤,风鹤等。植物的有:落叶,白杨,转蓬,卷蓬,孤蓬,轻萝,长松等;还有直接表现自己的孤苦无靠孤影等等。

(二)修辞手法的巧用

1.比喻。该手法历来运用比较广泛,但在寒士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深刻。诸如鲍照的“直如竹丝绳,清如玉壶冰”用“竹丝绳”和“玉壶冰”自喻,“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以“双凫”和“别鹤”为喻,借题抒怀,表达作者宁肯在一起受贫穷,也不愿富贵而孤独的志向。“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中作者以“孤雁”自喻,言其孤独寂寞。左思也将自己比为铅刀:“铅刀贵一割”铅质的刀迟钝,一割以后难以再用,在这里有自谦意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蓄鸟之具,这里比喻仕途,陶渊明也想像笼中鸟一样重返自然,获得自由。吴均将自己形象的比喻为“阶下禽”,“本自乘轩者,为君阶下禽”表示对受虐的不满。

2.对比。该手法在寒士文学表达贫富差距时等到了最为恰当的运用,俯仰即拾。左思有“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等名句。鲍照有“尊贤永照灼,孤贱长隐渝”的感慨。陶渊明有“青松在东园,众草末其姿”“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役。”吴均有“昔如韝上鹰,今似槛中猿”,凡此种种,都将寒士作家胸中的郁闷泄露的一览无余。

3.反问或设问。该手法在寒士们加强语气,抒发愤怒情感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鲍照感慨“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坐复叹愁?”“生事本澜漫,何用独精坚?”左思感叹“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陶渊明亦说“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田家岂不苦?弗获此辞难。”吴均亦有“韩众及王子,何世无仙才。”“龙泉甚鸣利,如何独不知。”“匡床终不共,何由横自私。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等等。用一种质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寒士作家们无法力挽狂澜的悲哀。

4.引用手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引用典故。“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陶渊明引用了韩母饭信的典故,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鲍照的“献岁发,吾将行”《代春日行》,“献岁”即岁首,一年之始。典故出自《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石梁有余劲”用的是《阚子》所载之事,说宋景公箭入石梁后犹有后劲。左思的更为普遍“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金指金日磾,见《汉书·金日磾传》。张指汉张汤,《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士,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段干木和鲁仲连两位历史人物的崇拜和向往。《吕氏春秋·期贤》篇记载:“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故云“偃息藩魏君”。《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秦使白起围赵,赵国正计划尊秦为帝,以求退兵。当时鲁仲连正在赵国,说服了赵人,放弃了这个计划。秦军知道后,退兵五十里。鲁仲连退秦军是用舌辩,所以说“谈笑”。这种手法在左思的《咏史》诗中俯仰皆是。

二是引用语句。陶渊明的《荣木》“四十无闻,斯不足畏”,两句引自《论语·子罕》,原文作“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以看出,该句少了“五十”、“而”、“焉”、“亦”等词语。还有,“代耕非本望,所业在田桑”。“代耕”一语引自《孟子·万章下》,原文作“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代耕”即“代其耕”之省。阴铿的《渡青草湖》“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杭?”暗引自《诗经·卫风·河广》的“谁谓河广?一苇航之。”吴均的“安期傥欲顾,相见在蓬莱。”“蓬莱”二字在吴均诗中多次出现,有成仙的愿望。“去去归去来”有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的”味道。

5.双声叠韵和叠音。这种手法早在《诗经》中就出现,该时期寒士们运用词语音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他们淋漓尽致的的感情。诸如“吞声踯躅不敢言”中的“踯躅”,“岁暮长慨慷”中的“慨慷”,“安能蹀躞垂羽翼?”中的“蹀躞”,“生事本澜漫,何用独精坚”中的“澜漫”,“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中的“扶疏”等等,都属于双声叠韵的类型。此外,寒士作品中的叠音词也比比皆是,“蔼蔼堂前林”、“蔼蔼皆王侯”、“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嗷嗷雁南翔”“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等,为了形容贫富的差距和形势的不利,寒士作家们往往细化采用这些重叠的词语来增强气势。“济济”、“赫赫”、“寂寂”、“寥寥”、“悠悠”、“峨峨”、“蔼蔼”、“郁郁”、“离离”、“习习”、“落落”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

三 与历代寒士作品的异同

(一)先秦两汉

先秦诗歌《诗经》中的《七月》可以说开启了贫寒人士的牢骚呼声,按季节的推移描写农事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可惜,因种种原因,这只能代表群体的呼声,个体意识尚不明显。汉代诗歌《东门行》中有“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的无奈;《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的辛酸。可惜,这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持生计,贫穷人士没有那种向上的志向,尚未真正意义到贫穷的原因。而且这种诗歌也并不多见,具体描写尚少。可以说是“群体无意识”的偶然泄露。但为两晋南朝的寒士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及以后各朝代

“寒士”中的“士”在两晋南朝的是狭义的,主要是士族,到了隋唐,则是广义的,更多的指读书人。在唐代,随着士族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兴起,以及他们自身的努力,士庶之间的差别明显淡化了。因此,在他们的诗作里,少了那种对社会门第的埋怨,多的是窘困生活的哀叹。例如卢象在《杂诗二首》写道:“死生在片议,穷达由一言。须识苦寒士,莫矜狐白温。”刘长卿《送张起、崔载华之闽中》:“朝无寒士达,家在旧山贫。相送天涯里,怜君更远人。”王濯《清明日百百僚新火》:“助律和风早,添炉湲气新。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白居易《秦中吟·伤友》:“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低。”《郊陶潜体诗》:“北里有寒士,甕牖绳为枢。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但是,他们还是比较清醒、乐观、知足。曹鄴《城南野居寄知己》:“身为苦寒士,一笑亦感恩。殷懃中途上,勿使车无轮。”即使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茅草屋里哆嗦的杜甫,也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愿望。可见,同为寒士,“寒”度不同,境况亦殊,文亦不同。

总的来说,因其文学的自觉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两晋南朝寒士文学自有其特色,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在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们是他们生活经验的艺术符号,是整个心灵的内化,形象的表现了寒士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意味深长,影响久远,值得后人去深思和研究。

[1]汉魏南北朝诗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王 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3-91.

[6]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王 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The Writing Psychological Journey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of Poor Scholars in Jin Dynasties and Southern Dynasty

FENG Wen-n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The works of the poor scholars in Jin Dynasties(Western Jin and Eastern Jin)and Southern Dynasty had their own rules.Firstly,they had their unique psychological courses:complete self-reliance,a sense of inferiority for life and personality,lamentable self-comfort,and helpless spiritual conversion.Secondly,they had their ow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unique images and the skillful use of rhetorical devices.

works of poor scholars;Jin Dynasties and Southern Dynasty;psychological course;artistic features

I207.62

A

1674-3652(2010)06-0066-04

2010-06-18

冯文娜(1984- ),女,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寒士鲍照左思
受气包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洛阳纸贵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鲍照与《拟行路难》的创作
致杜甫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和《三都赋》
寒士文学作家左思壮而不悲的范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