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思、鲍照生活环境及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

2010-08-15赵立学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鲍照左思

赵立学

(广东培正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830)

□古代文学

左思、鲍照生活环境及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

赵立学

(广东培正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830)

近年来,关于左思、鲍照的文学研究渐成繁荣兴旺的局面。但是,从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等视野对他们个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的论文极少。本文论述了左鲍二人在生活环境及个性思想方面存在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差异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时代背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造成的个性、思想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左思;鲍照;时代背景;地域文化

左思、鲍照才华出众,诗文俱佳,但左思壮而不悲,鲍照既悲且苦,是古代贫士文人中很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对后世文人影响较大。近年来,关于左思、鲍照的文学研究渐成繁荣兴旺的局面,众多学者争相著文立说。其中从文化角度研究左思、鲍照的论文主要有《说“左思风力”及其背景》(顾农)、《鲍照乐府诗之潜文化素质研究》(沈玲)等,从左思与鲍照的比较角度研究的论文主要有《鲍照赋与魏晋赋》(李向东)和《左鲍异同初探——比较分析左思、鲍照的人生境遇与人生抉择》(戴建业)等,见解都很新颖深刻。但是,从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等视野对左思与鲍照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的论文极少。因此,从生活环境角度对照研究左思与鲍照,必将有利于多角度地认知左鲍二人。

一 左思、鲍照的相似性概述

左思、鲍照都出身寒门,遭遇门阀制度。“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受殿中侍御史。”[1]“殿中侍御史”,晋制亦不过七品。由此可知,左思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式微清寒。左思《咏史》曰:“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妹左芬《离思赋》对家室寒陋之状有言:“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2]鲍照出身于农村家庭,自称“负锸下农”、“孤门贱生”[3]。晋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士族把持政治命脉,排挤寒门士子,一度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粹”[4]的政治局面。

左思、鲍照都有饱读经书的成长经历,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年轻时就立下治平大志。《初学记》转引王隐《晋书》曰:“左思少好经术,尝习钟、胡书不成。学琴又不成。貌丑口呐,甚有大才。博览诸经,遍通子史。”[5]《咏史》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6]诗人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渴望。鲍照“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7],可知他自少博览群书。《南史》曾记载:“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与燕雀相随乎?’”[8]可见,鲍照年轻时期就以千载英才相比,胸怀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

二 左思、鲍照生活环境的差异性

(一)时代背景的不同

1.左思生活的时代背景。左思生活在相对和平的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尚未侵入中原,民族矛盾较为缓和,社会比较稳定。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攻克东吴,完成了天下统一的大业。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前后约51年。实际上,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前凉建国,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前赵立,五胡乱华开始。因此,真正的天下一统只有20年左右(280-299)。一统局面给身处其间的部分士人带来了欣喜和鼓舞,激发了他们大展宏图的心志。左思就是其中的一员。左思(约250-约309)的青壮年时期正处于西晋初期和一统时期。左思晚年,北方少数民族虽然陆续建立政权,如前凉、前赵、成汉,并向中原扩展,统一局面有所解冻,但仍是五胡乱华初期,各政权仍然偏居边陲,实力不强,无力侵入中原,还不至使人忧惧。从左思“举家适冀州”[9]不难推知。

西晋时期,门阀制度正值鼎盛时期,中央政府以九品中正制取士,门第森严,士庶严隔。士族大户把持政权,而寒门庶族即使才能出众也会因出身卑微而被排挤于政权之外。初入京城,左思自然积极求取仕进,“泰始中,思为秘书郎”[10],但由于出身寒门,仕途屡屡受挫。游国恩说:“左妹棻虽为贵嫔,但左思一生仍不得志,这主要由于出身寒微而得不到门阀社会的认可。”[11]

魏晋盛行人物品藻之风,对人的容止风貌、气质神情的注重,超过任何其他时代,史称“魏晋风度”。陆机、陆云兄弟气质不凡,时人呼为“二俊”[12];潘岳与夏侯湛是名噪天下的美男子,时人呼为“连璧”。《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潘岳……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13]故事虽有所夸饰,或是张冠李戴,却反映了当时重容仪的社会风尚。实际上,左思确实“貌寝口讷”[14],“丑悴,不持仪饰”[15]。

2.鲍照生活的时代背景。鲍照身处较为软弱的刘宋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已经进入中原,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淮海及江北一带,常遭十六国蚕食鲸吞,大片土地逐渐被北朝政权侵占,尤以北魏最猖獗,屡次入侵,致使战火连绵。《南史·循吏传》记载:“暨元嘉二十七年,举境外捍,于是倾资扫蓄,犹有未供,深赋厚敛,天下骚动。自兹迄于孝建,兵连不息。”[16]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南侵,兵至瓜洲,广陵太守刘怀之烧船毁城,率民渡江,史称“佛狸看江”。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士之生死难测,人人自危。当时,诸王对那些不顺意的文士是必欲加害而后快的。刘长瑜任国侍郎平西记室参军时,寄了一首韵语给家人何助,被外人添枝加叶加以传诵,“义庆大怒,白太祖除为广州所统曾城令”[17]。在这样的环境里,别说有所作为,日常生活都使人胆战心惊。《拟行路难》其四说:“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可见诗人处境的险恶。

(二)地域文化的不同

1.地域文化的影响作用。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个性及文学风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魏徵《隋书·文学传序》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18]这表明中国文学的南北地域差异。梁代江淹指出:“楚谣汉风,既非一骨”,“河外江南,颇为异法”[19]。《汉书·地理志下》描述郑国:“土狭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20]南方有“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21]的荷花女子,北方有花木兰、李家小妹式的女中豪杰。在这一方面,黑格尔曾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地理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以及人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22],与中国古代学者的观念不谋而合。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格局与千差万别的地域心理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个性、思想。

2.左思、鲍照的地域文化差异。左思,临淄人。临淄曾为齐国的都城,稷下之学曾盛极一时。齐鲁向为“礼仪之邦”,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同时,左思“家世儒学”。因此,可以说左思从小就生活在儒家文化的氛围中。这使得左思虽然出身卑下,却能以天下为己任。左思对临淄也颇有好感,《悼离赠妹》云:“郁郁岱青,海渎所经,阴精神灵,为祥为祯”[23],盛赞临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鲍照,东海人。关于鲍照的郡望,学界争议相当多,但就范围而论,大多认为在黄淮地区,属东夷之地。鲍照自称‘臣北州衰沦’;又有“勉哉河济客”[24]的诗句。自秦汉之际,此间就奇士迭出,游侠气重,多有好勇多谋者。刘邦、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曹参诸雄并出。刘邦,沛县人,青少年时期任侠使性;萧曹亦沛县人;张良“尝学礼淮阳”[25]。韩张陈诸人胸罗天下,意欲为万民之侠。他们的人生成功经历也鼓舞了鲍照;困顿时,得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我宽慰。从鲍照狷急任性与躁动一生的经历中,我们依稀可辨秦汉策士的身影。当然,这个身影还暗合儒林文士的精神。从这一点来看,鲍照不失为经历两汉之后策士与儒士相合的代表。

三 个性、思想的差异

(一)左思的个性、思想特色

左思好清静,创作兴趣浓厚。《晋书》说他“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26],这从他造《齐都赋》一年、造《三都赋》十年而杜绝人事及“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27]可知。《三都赋》写完后不闻于世,左思拜张华,谒皇甫,终使洛阳纸贵,从中可以看出他志趣所在。这使得他退也有所为,可以像皇甫谧那样以文鸣世。左思心胸豁达,崇尚自然,仰慕雅士风范,好玄学风流。《晋书·左思传》载:左思少学阴阳之术、书法及鼓琴。“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28]表现了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的雅士风范,“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也体现出走向自然的心志。

左思深得儒家文化精髓,秉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智慧,重气节,宁退而不屈节,正如他的诗所表述的:重若千钧,这是他的人格定位。这种气节使得他能够蔑视权贵:“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29]左思由临淄迁洛阳,胸怀大志,然而屡遭挫折,知道志不可为,于是,退而著书立说。这是不可屈节事权贵与自我保护的必然选择。左思晚年请官不出,一方面由于齐王冏权位来路不正,赴任有损气节;一方面是因为有“离离山上苗”一类势力的阻挠,难有作为;同时,他也从二十四友的命运中看出当时宦途险恶。按,二十四友中,只有左思身经历次政变而全身。

(二)鲍照的个性、思想特色

鲍照性格狷急,且具有策士能言善辩、渴望功成名就利收的传统,急切地游结于仕宦之间。入仕之初,鲍照就慷慨陈词且收效明显:“照始谒义庆,未见知……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丈。寻擢为国侍郎。”[30]《中兴歌十首》云:“收功在一时,历世荷余光。开壤袭朱绂,左右佩金章”,“日晏罢朝归,鞍马塞衢路。宗党生光辉,宾仆远倾慕”。[31]从其年表中看,鲍照自出仕后,赋闲时间很少,一直在诸王间奔走,且颇使人有锐意功名的感觉,临终时还仕临海王子顼,可谓终身出仕。可以说,鲍照穷其一生,奋力于功名,知其不可而为之。在那特定的生存环境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的人生悲剧。

鲍照接受了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立下治平大志。农民阶层吃苦耐劳的韧性与韩张陈的策士精神促成他继承了儒学中锲而不舍的精神。他的一生,自“废耕学文”至“贡诗言志”,及死于乱军,都没有放弃“治平”的理想抱负。他在《中兴歌十首》中曰:“千冬迟一春,万夜视朝日。生平值中兴,欢起百忧毕。”在这些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明君贤臣与清明社会的召唤,而且相当执着。《河清颂》也是通篇表达了这一政治理想。

纷乱的时代造成了鲍照朝不保夕的恐惧心理。《拟行路难》其四说:“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宋书·鲍照传》说:“上好为文章,自谓物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多鄙言累句,当时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32]鲍照之所以委曲求全主要是惧怕皇上加害。我们不难想象那终日如履薄冰的惶恐(左思的诗文中找不到恐惧心理的语句),也可以理解“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33]的心情。爱国忧民的精神、建功立业的渴望与生命的恐惧等因素的激荡使鲍照的内心充满矛盾,存在严重的人格分裂。他一方面反对士族的淫靡生活,另一方面又欣羡荣华富贵,流连奢华。鲍照向往“出入重宫里,结友曹与何。车马相驰逐,宾朋好容华”的生活,羡慕“善官一朝通”[34]的人。一方面对社会不公表达不平之愤,具有气冲云干的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又畏视权贵,谀媚当局,如《河清颂》及大量应制交游诗。对于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他非常愤慨。在《瓜步山楬文》中,他直抒胸臆:“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35];在《拟行路难》中,他“拔剑击柱”。

综上所述,左鲍二人的人生遭遇既有相似性又存在许多差异性。就生活环境而言,他们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存在明显地差异性,并由此影响到他们的个性、思想,造成了他们个性、思想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使得他们在才不见用时的选择大相径庭,进而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左思深得“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精髓,自尊自重;好名士风流,个性洒脱;兼得儒道的仁义爱生的智慧,善于审时度势,能够远祸高蹈于乱世,全身而退。鲍照慷慨狷急,忠贞执著,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爱民情怀,长期处于追求理想与献媚世俗的矛盾煎熬中难以自拔,仕途坎坷多变,人生颠沛流离,落得“死于乱军”的悲剧结局。可以说,左思壮而不悲,鲍照既悲且苦。

[1]][2][4][9][14][26][27]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75、957、1274、2377、2376、2376、2377.

[3][7][24][31][33][34][35]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

[5]徐 坚.初学记(卷十二)[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80.

[6][10][19][21][23][28][29]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734、731、1569、1040、735、732、733.

[8][16][30]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360、1696、360.

[1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64.

[12][13][1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6、443、611.

[17][32]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75、1480.

[18]魏 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30.

[20]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52.

[2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123.

[25]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33.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Personalities of Zuo Si and Bao Zhao

ZHAO Li-xue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Guangdong Peizheng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830,China)

In spite of many literary researches of Zuo Si and Bao Zhao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very few contrastive researches of them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regional culture.In light of this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makes an attempt in this respect,pointing out that there we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personal thoughts,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too.The differences are expressed in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regional cultures,resulting in their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thoughts,and ultimately different endings of life.

Zuo Si;Bao Zhao;historical background;regional culture

I207.62

A

1674-3652(2010)06-0058-04

2010-07-02

赵立学(1970- ),男,江苏连云港人,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从事中外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鲍照左思
受气包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洛阳纸贵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鲍照与《拟行路难》的创作
试论高适边塞诗对鲍照的接受
鲍照边塞乐府诗歌创作探微
洛阳纸贵
左思与《三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