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忙类民生新闻主持人角色越位解析

2010-08-15张晓宝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越位民生主持人

张晓宝

(滁州电视台,安徽滁州239000)

帮忙类民生新闻主持人角色越位解析

张晓宝

(滁州电视台,安徽滁州239000)

文章通过对新闻报道实践中常见的主持人采访的误区和角色越位的研究,阐述了主持人既要有职业操守,又要有人文关怀,语言要到位,身份要归位,角色要不越位。

帮忙;民生新闻;越位;收视率;公信力

经过十年发展,电视民生新闻遇到了瓶颈,包括民生新闻的一些领军栏目的收视率出现连续下滑,寻求突围迫在眉睫。于是,“帮忙”——发挥媒体的影响力优势给民众帮忙,成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这种帮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帮》、浙江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小强热线》、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帮女郎帮你忙》等,保持了原有民生新闻节目样态,但内容偏重不光说你的事更要帮你的忙;二是把“帮忙”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扩大到情感婚姻、家庭关系类的“大事”,这方面,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的《相亲才会赢》、《钱塘老娘舅》让人眼前一亮。

帮忙节目对栏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坐在演播室里念稿,而且还需要主持人常以邻家大姐、社区大妈的身份出现。做节目之余,他们经常和记者一起走进社区,走到普通市民中间,为大家排忧解难。往往在这样的新闻采访实践中,主持人会出现角色越位的现象。什么是越位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超越自己的职位或地位”。这种越位现象让新闻媒体和主持人的社会公信力大打折扣。

一、主持人角色越位的主要表现

(一)充当执法者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可以看到,农民工工资被厂家拖欠,主持人或记者连忙赶往现场采访,在工人的带领下去找厂家理论,甚至带有命令的口吻,最终厂家给工人兑付了工资,在这样的新闻现场,媒体“越位”充当起了劳动执法人员的角色;有的消费者到商场买衣服,结果回家后发现衣服有瑕疵,但去商场理论后却得不到任何结果,于是就给媒体打求助电话,主持人前往现场采访,对双方进行了调解,最终商场同意跟消费者谈赔偿的问题,在这里主持人又充当起了工商执法人员的角色。

在这些帮忙类的新闻中,主持人往往是有意或无意越出了自身的本位,借助自身背后媒体的力量,由一个“传播沟通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当事人甚至是执法者”的角色。

(二)侵犯隐私权

有这样一则民生新闻的报道,一个26岁的无锡姑娘叫“小王”,和安徽省一个19岁小伙子叫“永军”恋爱,因为年龄差异,遭到永军家人坚决反对,小伙子对姑娘说若是怀上孩子,家人就会同意了,结果,真的怀孕后,小伙子回家做工作就一去不复返,姑娘无奈腆着肚子到安徽寻找负情郎。于是“帮忙”主持人大显身手,不仅带着“小王”找到了永军家,凭着缠人的技能还迫使永军一家人全部露面,可是永军一家人包括永军自己坚决不同意结婚,宁愿付钱帮“小王”堕胎。于是“帮忙”主持人就俨然以一个道德法官的姿态大加评论。

当然,谁都知道,永军做的不对,是个不负责任、背信弃义、玩弄感情的不道德的人,但是,他并没有犯法,不是罪犯!在今天,即便是犯罪嫌疑人上法庭,还要带个头罩以维护人家的尊严,如今是电视画面清晰地展示人家的面容,我以为这是明目张胆地侵犯别人的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是公然的违法行为!

(三)点评过分个性化

主持人个性化不等同于个人化,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公职身份,我们出现在话筒前和屏幕上,不是个人行为,我们肩负着社会的、历史的使命。因此面对镜头,主持人的言论不可随意,“敢说”但不能“乱说”。在民生新闻栏目中,主持人有个性的点评是一大特点,但近几年,有的民生新闻主持人过于追求个性和观众听着解气的程度,说话不讲原则不过大脑,信口开河。面对镜头,逞一时之快,忘记自己调解人的角色,甚至激化矛盾,起反作用,这怎能正确引导舆论呢?比如笔者曾看到过一个某人倒卖火车票被抓的新闻,电视里的主持人除了说可恶外无以表达,最后竟自己开起玩笑来说:“真想揍他一顿。”

(四)过多介入式采访

隐性采访可分为介入式采访与旁观式采访。介入式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在我国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于它没有成文规定。然而在我国当代社会,隐姓埋名、变换身份的介入式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某些新闻媒体来说,只要能挖掘到需要的信息,有时甚至角色产生越位或错位。

介入式采访有人把它称为“钓鱼式报道”。这种报道,的确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这是一种很刺激的收看体验。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我国舆论环境和媒体纪律,不能照搬欧美式的“钓鱼式”报道。媒体不能以“策划者”的角色出现在荧屏上,而应该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尽量用我们的镜头,记录投诉人和骗子、犯罪嫌疑人之间的交锋,而不是帮忙主持人盲目的“冲锋陷阵”。

二、主持人角色越位的主要原因

(一)媒体职能定位不清

媒体通过一篇一篇的民生新闻报道,不断强化自身“越位帮忙”角色,其结果是很容易让普通百姓把媒体误当成“万能的政府机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媒体来解决。工资被拖欠了,找媒体帮忙就可以解决;消费中受到了欺诈,找媒体帮忙也可以解决;发生了其它纠纷,同样会第一时间找媒体解决。虽然“越位”帮忙确实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在新闻事件中媒体更应该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不该成为仲裁者。老百姓反映了问题,媒体确实应该关注,但这个关注应该是积极的、恰当的,而不该是指令性的,媒体更应该去解剖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分析问题的源头,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做,才是一个更有责任感的、更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体。

(二)一味追求收视率

为了追求收视率,有的媒体往往把“原生态”的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一来,家长里短的琐事都可能被搬上荧幕。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是议论别人的家丑恰恰是社区一些大妈大婶最热衷、最关心的话题。为了争夺收视群体,诸如谁包了“二奶”,老婆和同性恋人私奔了,亲兄妹之间为了财产分割问题而大打出手等等“八卦”题材,都作为难得的“好”新闻被搬上荧屏,成为大家一时津津乐道的话题。显然,此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降低了节目的品味和质量,难免会引发观众的不满。

(三)主持人滥用话语权

帮忙节目和其他节目相比,主持人的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让主持人参与到节目的采访过程中,并且推出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主持人走进社区,这个时候主持人不可滥用话语权。比如说我国法律规定任何有犯罪行为的公民在法院尚未对其宣判有罪之前,他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而我们的有些节目主持人在和这些犯罪嫌疑人交流是经常出现一些带有法院审判色彩的语言,把单纯的民生节目演变为一场审判工作,甚至直接称呼当事人为罪犯,直接肯定了他的罪行,这其实就是主持人角色越位的体现,因为此时主持人已经完全超越了自己的权限,成为了一个法官。

(四)媒体倾向性报道

采访只纳一家之言,事件说得再长再完整,也不能算是客观报道。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是公正、公平的媒体,稍微不注意这个小问题,可能就会影响到栏目的公信力。我们曾经发现,以前一些主持人采访的语气、语调很冲,因为大多数爆料人是请我们去维权,因此这样的报道带有严重的倾向性。比如经济纠纷,一方随着我们去质问另一方,另一方必定不予配合,觉得是帮助对方找茬的,有时现场我们逮到谁就伸出话筒,他们回避你就认为他们态度不好,有时也不问问我们该找的究竟是不是对方,将这些一一写进文稿,把客观公正的调查思路抛却一边。我们尊重爆料人,因为他们往往是弱势群体,可是在他或他们提供了所有掌握的信息之后,我们可以请他不要再跟着我们,除非必须有当面对质的必要,要让他们相信我们会以职业道德和正义感为先导,客观地调查事态。

三、主持人角色越位解决方案

(一)主持人要提升素养,帮忙不添乱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新闻工作有很深的学问,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才能在新闻领域显得得心应手,纵横驰骋。

在采访实践中,遇到简单的题目,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知识把它丰富起来;采访名流贤达,可以你来我往,在高层次上与之对话;采访贩夫走卒,则可以时时加以引导,使主持人在平凡中发掘出闪光点。媒体是党的喉舌,作为民生新闻主持人要有“政治家办台”的思想,要有法律意识,只能为党和政府帮忙,而不能添乱,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方针政策的大局,我们更不能信口开河。

(二)主持人要强化责任,引导不迎合

舆论的责任只能是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即使群众的呼声和意见非常正确合理,作为媒体,也只能是呼吁、沟通、解释,促进,而不是火上浇油,甚至教唆。否则,后果很严重。

帮忙类民生新闻的报道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理智;二是责任感;三是建设性。报料人有时情绪难抑,说话片面是可以谅解的,主持人就不能趁火打铁,以求速决。比如有这样一条稿件,这是一件法院二审已经定型而且已经过去很长时间的一桩个别当事人的投诉案,但是当事人不甘心,找我们主持人帮忙,而在播出的节目中却没有提及二审判决,这是藐视法律的做法,对栏目来说是有风险性的。当然,我们可以对法院错判质疑,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尊重法院的判决,除非要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主持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调查要步步扎实,滴水不漏,于法于情都让双方心服口服。

(三)主持人要遵守准则,公平不偏袒

1994年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要求新闻工作者“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或偏袒的报道;公开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1996年中宣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司法部和新闻出版署等部门下达的关于新闻法制的意见中也要求媒体:“不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作有倾向性的报道”。公平不偏袒,这就成了职业道德和品质问题。

(四)主持人要主张正义,跑腿不包办

“好新闻是长了腿的。”很多帮忙类民生新闻都会运用追踪报道的形式,追求“帮忙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境界!现在许多民生新闻都有了“跑腿记者”,为了咱老百姓不怕将腿跑瘦,不怕将鞋跑掉。但有些民生新闻推出“帮办记者”,甚至“主持人包你办”栏目,这就大有问题了。职能部门、公检法都是“不与民做主”的贪官昏官,只有你能包打天下?这样的新闻多了,只能是给党和政府抹黑。舆论可以监督,但主持人不是裁判,更不是所谓的“包青天”。

(五)主持人要积累阅历,兼听不武断。

主持人面对的客观事实是纷繁复杂的,面对的话题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作为主持人必须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熟悉时间的来龙去脉,把握事实的本质,预测其发展方向,并及时向受众传播,做好这些工作与主持人的专业能力、政策水平有关,也和主持人人生阅历分不开。

阅历浅的主持人在主导节目进程时,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有时不得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主持人阅历浅,采访可能会不全面,偏听偏信,先入为主,主观武断,是民生新闻之大忌。乱指责、乱表态、乱下结论,同样是新闻工作者的忌讳。

帮忙类民生新闻主持人角色越位,是民生新闻发展的一个“怪圈”。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这不能不引起媒体人的注意。主持人作为帮忙类节目靓丽的“窗口”,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既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事实,又要提升素养、强化责任、遵守准则,以主人翁的姿态搭建平台,释疑解惑,服务民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这样才能维护好帮忙类节目的形象,提高栏目品味,使其健康发展。

[1]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2,(5).

[2]周小普.民生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2).

[3]梅玫.论《新北方》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4.

[4]吴胜.电视民生新闻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

[5]马建国.如何写派生新闻--重大新闻后续报道的一种形式[J].中国记者,2005,(3):30.

[6]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N].南方周末,2004-11.

G222.3

A

1671-5993(2010)04-0041-03

2010-08-17

张晓宝(1980-),男,安徽天长人,滁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执行制片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越位民生主持人
主持人语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2011~2012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越位特征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