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深化和重建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的对策建议

2010-08-15刘忱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刘忱

(中共中央党校 文史教研部, 北京 100000)

现阶段深化和重建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的对策建议

刘忱

(中共中央党校 文史教研部, 北京 100000)

现阶段,应深化和重建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即深入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重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信任;强调社会主义文化是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细化文化的人民主体性的认识问题;在文化管理和领导上,既要弘扬主流文化,又要包容多样文化。由此方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文化建设

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的含义

文化传统不具有形的实体,但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内,而且还在所有社会成员的灵魂之中。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起着支配社会习俗、引导人们情感、昭示价值取向等功能。文化传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变革,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所适用而逐渐淡化甚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经过淘汰选择而为传统注入新成份。但是文化传统的变化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即便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深入到整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完整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建设文化的思路、方式以及国家化的文化体制,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的中国文化领域,社会主义文化的元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虽然严格意义上不能说中国存在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但作为一种影响中国文化历史进程的文化形态,它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内容,并且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工具论到本体论立场的转变。在战争时期和共和国建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重视的是文化在革命实践中的功能,它认识理解的文化,不是作为一般知识,而是作为政治目标的一部分,作为社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毛泽东就说过,中国革命有两支军队,武装的部队和文化的部队。革命成功正是这两支部队共同合作的结果。共和国成立以后,面临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在政治上采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整合和统一意志,经济上自力更生、文化上单一封闭。中国共产党深切地认识到必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取得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文化领域内建立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需要密切相关的文化秩序,对于新生的红色政权而言,迫在眉睫。

共和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阶段,是在挫折和探索中艰难前行的,取得了巨大成绩,也不可避免地蕴含着各种弊病和危机,如思想控制过严、过于政治化等等,束缚了文化的发展。正是这种认识和管理方式上无法克服的弊病,导致了“文革”浩劫的发生。正如薄一波同志所说的,在新生的人民政权尚不巩固的情况下,注意对思想文化工作、对意识形态领域加强管理,严格要求,以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实行一些必要的控制是需要的、正确的,但是不能乱加行政干预,不能违反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国内国外的历史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动不动就在思想文化领域大抓阶级斗争,大搞政治运动,无论如何是行不通的,是不能允许的,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危害极大。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率领全党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文化领域,为适应这种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也从思想理念到政策方针和体制机制都推进了改革,使文化走向开放和多元,文化新秩序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实验存在各种各样的缺失和错误,但社会主义的精神传统却不能弃之不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之后,回顾这段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如今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尤其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今天,仍然是解决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因此,深化和重建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是非常必要的。

二、深化和重建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面临国内外双重困境,即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层、利益和价值观变化的冲突。各种矛盾的背后,都纠结于文化,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现状,远不能与世界大国的地位相配称。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不是具体的数字可以衡量的。出版了多少种书籍、拍了多少部电影,只是表层和量化的建设,这些远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核心的内容是那些无法量化的世道人心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力的维度。所以,文化建设搞得好,外表上看不出来;但文化建设搞得不好,会出现巨大的文化认同、归属、凝聚危机,事实让我们真切感到文化建设的重要和紧迫。除此之外,文化发展本身也暴露出短板,我国现有的文化力量还缺乏与大国身份相配称的深度和高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有限。

重视文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目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思想资源,化解矛盾,包容不同的声音和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发展和繁荣。这就需要改革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符合全民族利益的共同价值观,扩大全社会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仍然具有号召力和吸引力的资源,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引领社会文化的方向,带动其它文化力量一同为实现既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而奋斗。但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不能简单地拿来用,而必须经过筛选、淘洗和鉴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重新认识和塑造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必须深化和重建社会主义文化传统。

一是要深入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方法论,又是世界观。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激烈批评、对于无产阶级运动方式的描述,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特殊时期的发展规律,这也是我们以往所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热烈憧憬、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精心设计,也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共同困境和共同理想充满温情和关怀,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世界里,不仅有理、有情,也有爱和美,是一个健康的、丰富的和完整的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上的认识。这个一般规律,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的逻辑起点。

二是要重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信任。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确立了自己的执政地位,人民群众自愿与共产党同甘苦、共患难,这种不容置疑的信任是一笔丰厚的道德遗产。然而,这笔无形的道德遗产不是世袭的,不是天经地义的,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需要以实行民主和接受群众监督的方式重构这笔资源。

三是要强调社会主义文化是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而成的,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将各民族文化进行整合,其基础就是带有中华民族同一性、整体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党中央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关于各民族团结发展的思想和经验都是成功的。解决当前的民族问题,还是要依靠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文化。当然,尊重少数民族原有的民族文化是前提,但如果仅强调民族文化,不强调共同文化,就会人为地加深各民族之间的鸿沟。所以必须发展共同文化,以共同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增加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共同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是要细化文化的人民主体性的认识问题。在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看来,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推翻三座大山的人民战争中,不是出于利益权衡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政治目标。当这个新社会出现以后,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确实部分实现了这个理想。但是,对“人民”这个政治意义的词汇的解读却缺乏现代内涵。因此,有必要从法律上保障个人的基本权益开始,重新认识“人民”的内涵。党中央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只有当我们做到以“个人”为本的时候,才能真正克服原来的泛集体主义弊病,才能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主体”。

五是在文化管理和领导上,既要弘扬主流文化,又要包容多样文化。弘扬主流文化即是要弘扬主旋律,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因为国家掌握着最庞大和最优质的文化资源,推行起来顺风顺水。难在如何理性、科学地包容其它类型的文化,特别要遏制政治权力对文化事务的强硬干涉。党中央强调科学发展,在文化领域尤其应该如此。世界上存在一类普遍现象,不论是信奉共产主义的政党,还是其它的革命政党,在革命之初,都会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以乌托邦想象的形态描述出来。乌托邦理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可是如果乌托邦以强制和暴力的手段进行,又将是人类的灾难。回忆我党文化实践的历史,可以看到,这种乌托邦建设实践曾经应验了一个“弥达斯逻辑”:弥达斯国王喜欢金子,学到了点金术,手指碰到的东西全都变成了金子,开始他很得意,但后来他想拥抱自己的女儿,女儿也变成了金子,他想吃饭,饭菜也变成了金子。他才绝望地感到,一个纯粹的黄金世界其实很恐怖。因为焦虑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强大的力量,就违反客观规律,以强制的手段建设一个金子般纯粹的文化,这种思维模式被历史证明是危险的。

文化的发展进步,不可能由某一个政治集团靠强制性的力量完成,它只能靠全社会文化力量之间的竞争、学习、冲突和协作来完成。从体制上说,文化建设已不再是国家的专属,而是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生产和经营的领域。文化管理者的责任,是制定法律和政策,不断指明和校正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协调参与文化建设者各个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共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毛泽东曾经十分自信地说,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我们的文化领导人对文化建设有过于迫切的愿望,往往用简单的行政命令解决文化问题,实现文化的同一性,而这样做恰恰事与愿违。

我们目前的文化状况出现危机,需要我们对文化怀着爱惜之心、包容之心、涵养之心,持之以恒地对有个性的精神生活加以扶持和倡导,以文化的方式促进文化发展,调动起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性和积极性,培植健康向上的民间文化形态和文化力量。其实,某一时期内,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领域内出现一些甚至比较多的低级趣味虽然不好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创造的能力和热情被压抑。那样的话,它的优秀作品就不能面世,它追求真理的冲动就会被极大压抑,它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将会下降,个人的精神生活空间将会缩小,甚至导致民族文化进步的后劲不足,也就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重新树立民族文化的尊严。

总之,面对国内外文化的困境,作为执政党,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精神迎接挑战,及时调整文化的方针、路线,从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而非小集团利益、地方利益或者个人利益出发来解决文化问题,才能真正凝聚人心、增加自身的软实力,应对各种困难和阻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责任编辑:王宝珍]

G0;G122

A

1008-8466(2010)03-0028-03

2009-11-15

刘忱(1963—),女,北京人,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