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剥夺”与“自我剥夺”
——贫困的哲学解读

2010-08-15刘恒新

重庆行政 2010年1期
关键词:马蒂亚孔颖达王宇

□ 刘 丰 刘恒新

“他者剥夺”与“自我剥夺”
——贫困的哲学解读

□ 刘 丰 刘恒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时至今日,“贫困”作为著名的3P问题之一,仍然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焦点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不变的追求。

要消除贫困,首先是理解贫困。什么是贫困?如何界定贫困的本质?消除贫困意味着什么?贫困仅仅是财富的缺乏吗?如果是这样,又如何来理解“精神贫困”这种提法?“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种种发问意味着目前对贫困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种探讨既有理论上的需求,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贫困的传统解读

汉语中“贫”的观念出现的非常早。《尚书·洪范篇》中有关于“六极”的记载,其中提到: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所谓“六极”,指的是六种“穷极恶事”[1],其中的第四种就是贫。孔颖达认为,贫就是“困乏于财”[2]。在先秦的语境中,“贫”、“困”、“穷”等字含义有细微的差别。 一般来说,“贫”指的是缺少财物。例如,《吕氏春秋·季春》提到“赐贫穷”。高诱注为:“无财曰贫”[3]。 而“困”主要指缺少衣服和食物。例如,《吕氏春秋·慎大》中的“以振穷困”高诱注为:“无衣食曰困”[4]。而“穷”则是比“贫”更加糟糕的状况。如,《左传·昭公十四年》有“分贫振穷”之语。孔颖达疏:“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於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者,谓全无生业。”[5]这些细微的差别后来逐渐消失了。“贫”、“困”、“穷”等观念之间出现了相互替换。如《易经》的“困”卦,孔颖达疏为:“困者,穷厄委顿之名”。这就明确认为“困”即是“穷”了。因此,在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困穷”、“贫穷”等词逐渐出现。

而“贫困”两个字最早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原文是: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6]

根据司马贞的《索隐》引《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7]此处的“贫困”,就是先秦语境中的“贫”。也就是物质上的缺乏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在汉语中,贫困从一开始就是看作与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的、描述的是一种物质缺乏的状态。

尽管“贫困”的观念出现得比较早,但真正对贫困进行对象化、专题化的研究却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根据李享章、汪怡二人的研究,“贫困问题开始被社会重视,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课题之一,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8]。而今天对贫困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

Townsend(1979)、Oppenheim(1993)、世界 银 行(1980)以 及雷诺兹(1993)主要从“缺乏”的角度界定贫困,他们所关注的是贫困的表象,范围从单纯的物质的“缺乏”到无所不包的社会的、精神的、文化的“缺乏”。EEC(1993)和世界银行(2001)则从“社会排斥”的角度界定贫困,认为贫困是由于贫困者资源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所在国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另一种对贫困的界定,是从能力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世界银行(1990)就将贫困定义为“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9]

从这三种定义方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现代语境中,贫困首先被(如果不是说完全的话)定义为“缺乏”的状态。这里缺乏的可能是物质,可能是权利,也可能是能力。其思维方式是一种比较法。前提是设定一种“不贫困”的状态,“贫困是相对于富裕或不贫困而言,贫困实际上是用什么是不贫困来说明的,只有当一部分人不贫困时才存在贫困问题”[10]。

这里形成了定义的循环:定义贫困的前提是定义“不贫困”,而什么才能被称为“不贫困”?“不贫困”是一个以“贫困”为中心,以“不”为修饰的词组。因而定义“不贫困”的前提又是定义“贫困”。

为了避免定义的循环,贫困的定义通常被划分为两种:其一是相对贫困,其二是绝对贫困。

所谓“相对贫困”其实是比较的结果。如果在物质或者能力或者权利方面,A比B更加缺乏,那么,我们可以称A为贫困。再引入C与B比较,又可能得出B贫困的结论。这种比较还可能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比如,B比A拥有更多的金钱。在这个方面,A是贫困的。但A比B拥有更多的能力,在这个方面,B又成为贫困的。由于在事实上,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决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等的主体。这就意味着相对贫困的定义最终会形成一个无限延伸下去的链条。这也就是说相对贫困的定义只能描述某一范围内事实上存在的不相等。除此之外,这种定义并没有陈述更多的东西。

而绝对贫困的定义并不比相对贫困的定义更加合理一些。例如,绝对贫困概念的提出者朗特里认为:

“绝对贫困就是低于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的一种贫困状态。这种最低指标是勉强维持生存的标准而不是生活的标准。在确定这种贫困线时,应遵循这样的规定,即除了为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需购买的物品外,其它一切都不能包括在内,而且所有购买的物品必须是最简单的。”[11]

需要注意的是,朗特里在这里提出了“贫困线”的概念。则进一步排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贫困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消除贫困更是一个长期的、实践的过程。从理论上看,贫困的产生是由于规则对主体权利的剥夺而实现的。但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则必须综合各个方面因素来考量。一方面要不断调整规则,使得规则保持正义性;另一方面需要调整贫困人格,打破自我剥夺的贫困循环,适应规则,承担义务,最终消除贫困。

[1]汉·郑玄 注 唐·孔颖达 疏.尚书正义[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第193页

[2]汉·郑玄 注 唐·孔颖达 疏.尚书正义[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本 第193页

[3]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引高诱注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第126页

[4]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高诱注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第857页

[5]晋·杜预 注 唐·孔颖达 疏.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 .十三经注疏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6页

[6]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131页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131页

[8]李享章、汪怡.贫困理论的发展轨迹和层次结构[J].东岳论丛.1997年第1期

[9]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

[10]李享章、汪怡.贫困理论的发展轨迹和层次结构[J].东岳论丛.1997年第1期

[11]朗特里(Rowntree).贫困与进步:对约克镇的第二次社会调查[M].朗曼出版公司,伦敦:1941年版,第102-103页。

[12]李纪恒.贫困地区发展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第17页

[13]李纪恒.贫困地区发展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第17页

[14]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西北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页

[15]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第5页

[16]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

[17]许宝有.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增长是减少贫困的主要手段[J].世界经济.2001年第5期

[18]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第163-187页

[19]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第13页

[20]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页

[21]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9页

[22]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8页

[23]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

[24]李昌平.贫困源于不合理的体制因素[J].现代人才.2006年第3期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第51页

[2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第60页

[27]王朝明.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28]林进平.对分配正义的批判:马克思与哈耶克[M].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9]王文龙、刘宁.分配的正义及其价值论基础[J].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30]王文龙、刘宁.分配的正义及其价值论基础[J].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3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第52页

[3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第5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第24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第25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第18页

[36]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37]杨雪章.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译本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38]刘明国.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当代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J].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39]刘娟.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与扶贫机制创新[J].乡镇经济.2008年第2期

[40]杨冬民.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西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屠国玺.城市特权——城市贫困研究的新视角.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1]林新聪.城市贫困人口心理和社会稳定[J].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第2期

[42]马显才、张国成、韩余.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与解困对策[J].职业时空.2007年24期

[43]刘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第1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马蒂亚孔颖达王宇
唐 孔颖达碑拓片
基于ShuffleNet V2算法的三维视线估计
A novel low-loss four-bit bandpass filter using RF MEMS switches
马蒂亚斯十项全能双冠王
孔颖达论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Cavitation erosion in bloods*
“喀布尔屠夫”回国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陈仙辉、赵忠贤获马蒂亚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