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 重点在应用
2010-08-15耿有维
□ 耿有维
教育信息化 重点在应用
□ 耿有维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涉及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育理论和理念的更新、教学设计和方式的变革等。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的不足。
一、“应用主导”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000年,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国家信息化建设的24字指导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调整为“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对信息化进行了界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并提出“十五”时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即“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资源共享”、“应用主导”、“务求实效”均突出了“应用”在信息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源共享”强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性,要求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摆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应用主导”强调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务求实效”强调要以最终的应用成果作为判断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标准,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国家信息化的六个要素。六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其中,“信息技术应用”是主阵地,是信息化效益的体现,其他五要素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或保障,是为“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的。
可以说,“应用主导”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部分,“应用主导”完全适用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教育信息化的瓶颈是应用滞后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成功建设,扩展扩容、互连互通,已形成初具规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资源建设方面,从早期资源素材的建设发展到资源管理建设,直至资源应用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网上的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方面,初步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及其“实施办法”得到较好执行,示范区建设成果显著。
认真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现状,不难发现,应用的不足已成为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硬件环境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巨大人力物力建设起来的信息库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有悖教育信息化的初衷。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提高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助于减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和遗漏,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提高整体信息资源系统的保障能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国家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能够得到最优化使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
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教育资源内容广泛、复杂多样,在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方面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继续加强宣传工作,让教育官员、学校领导和信息化建设者全面了解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要认真执行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及其“实施办法”。要根据这个标准实施的反馈意见,对标准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确定各部门统一的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规定配套的信息集成模式、接口标准和规范。保证数据交流畅通,实现各个子系统的高速、高效互联。
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开发的体系结构。国家、省、市、县和学校相关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中央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育资源建设,科学地做好规划工作,统一建立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资源库;各省、市、县和学校要充分重视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加强沟通、交流和协作,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
(三)培训教师促进应用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当大规模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培训欠缺。虽然许多学校已经配置了档次较高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以及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但是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的教师还很少,设备闲置现象比较严重。
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信息交流技术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才能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力量。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紧接着是初级的应用,集中在演示型课件制作上,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从内容、方法、培训形式等方面着手,要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模块为主,注重教师的能力培训。
教育信息化重在应用,只有用好、用到位,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发挥。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改革和学科课堂,促进教与学的优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表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表现。要通过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全面牵动应用工作。 定期组织赛课活动,以案例引路,以点带面,促进应用。组织相关专家及研究人员分别探索各学科有效的整合模式、方法及体系,并以此为主线,汲取教学名师及专家的意见,研发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资源。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始深入至学科和课堂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就显得尤为紧迫。要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就应注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培训,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等等。应系统开展教师整合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整合点诊断方法培训、整合点基本解决方法培训、资源及软件选择方法培训、利用资源和软件进行备课的方法与能力培训、资源搜集方法培训、整合课题研究方法培训等。不仅要关心整合的结果,还要关心如何整合才能有好的结果出现,需要找出可能影响整合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善整合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