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2009国发3号文件”推动重庆经济止滑促增
2010-08-15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庆育
□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庆育
2009年国发3号文件将重庆改革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了新定位、新使命、新要求和新机遇。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把贯彻国发3号文件精神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市委、市政府落实“314”总体部署的工作安排相结合,与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措施相结合,强力推进内陆开放高地、五个重庆建设和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取得了经济持续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效应。对应去年年初3号文件分解的145项任务,有18项基本落实,121项取得较大进展。其中市领导牵头的50项重点任务基本落实10项,有36项取得较大进展。估算已落实政策的效应,约为2000亿元。在3号文件的强力带动下,部市共建取得新成效,全年新签订16项合作协议,累计达到54项协议,为重庆集聚中央资源加快改革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加快打造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全年完成保税港区一期工程投资约34亿元,预计近期将实现封关围网验收。着力推进两江新区规划编制,积极争取国家早日批复。设立渝中区、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园、北碚区、永川区5个服务外包示范区,确定“两翼”16个内陆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新出台11项外商投资便利化措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世界500强企业新增12家,累计达到154家,全年外商直接投资40亿元,利用内资1468亿元。成功举办九大经贸活动,协议引资3700亿元,重庆佛山周、宁波周签约900亿元。协调形成川渝毗邻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正式启动武陵山经济区规划编制。
——大思路推动要素市场发展。按照“366”思路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重庆成为西部地区银行、证券、保险等法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机构门类最齐全、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地区,年内新引进商业银行分行3家,花旗银行分行获准设立。担保、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金融租赁、信托、小额信贷等六小类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猛,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总额突破100亿元,信托资产余额新增100余亿元达到670亿元,已开业的67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放贷73.3亿元,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璧山工银、丰都汇丰、巴南浦发6家村镇银行开业营运。六个金融市场中联合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常运行,农村土地市场功能日益发挥,累计交易地票63宗15.3万亩,成交金额14.92亿元。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重庆股份转让中心(OTC)注资成立,积极推进设立药品交易所前期工作,继续争取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落户。汇丰银行西部管理中心和惠普亚太结算中心落户重庆,外滩摩配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所正式开业。西南证券、龙湖地产上市,已启动改制上市企业达到35家。全年发行企业债券105亿元。
——大提速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建设得到新的支持,7个续建铁路项目中襄渝二线、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投运,渝怀二线重庆至涪陵段、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兰渝铁路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新开工5条、建成8条路段,全年新增里程412公里,总里程达到1577公里;农村公路新增1.2万公里、总里程达到10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分别达到96%、94.9%。积极构建 “一大三小”机场格局,江北机场三期扩建累计完成投资12.38亿元,启动四期前期工作;黔江机场达到校飞条件,跑道延长工程初设获批;巫山机场已上报国务院。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完工寸滩二期,开工寸滩三期、东港一期、大宁河航道整治等项目,新增港口货物通过能力2000万吨、集装箱72万标箱。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加快,国家批准重庆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修编,一、三、六号线总长1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动工建设,全年完成投资70亿元。
——大力度支持库区和农林水基础建设。完成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文本编制,有序推进库区移民迁建扫尾和后期扶持扶助,发放资金2.1亿元惠及25万人。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与招商引资,库区全年实际利用内资超过300亿元,争取对口支援无偿援助资金超过2亿元。基本完成林权改革确权发证工作,发证面积和发证户数均超过90%,累计流转林地735万亩。水利发展持续加快,完成各类水利投资90亿元,落实国家投入约23.23亿元,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金佛山、观景口等大型水库项目启动,“泽渝”一期15座中型水库完工8座,“泽渝”二期开工5座,全年解决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扶贫资金总量达到18.69亿元,增长16%;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5亿元,增长22%。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3万人,培训贫困农民7.52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启动首批266个村整村脱贫工作。
——大手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信部出台支持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意见,帮助重庆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研究形成包括53条产业链、100户龙头企业、130户成长型小巨人企业、100个重点品牌的产业体系发展思路。惠普、富士康笔记本项目落户西永微电园,长安福特三工厂开工,重钢环保搬迁、巴斯夫MDI等重大产业项目得到国家支持,石柱电厂等电源建设项目取得突破,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加快筑巢引凤,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指日可待。编制形成会展之都、购物之都、美食之都建设规划,“三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109亿元建成商业设施面积428.56万平方米。新增3个百亿级商圈、1个百亿级商业企业和2个亿元级市场。举办会展活动249个,展出面积241万平方米,实现会展收入8.5亿元。新增市级美食街4条、国家级酒家酒店10家、星级农家乐100家。 “家电(汽摩)下乡工程”补贴率和万户农民购买量居全国第1位。主城三基地、四港区物流规划获批并启动建设。
——大统筹支撑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在制度层面基本实现统筹。将90万征地“农转非”人员、19万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和14万三峡库区占地移民纳入养老保险,15个区县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35万关闭解体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国有企业“双解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将2124万农村居民、350万城镇居民纳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出台大学生参加医保办法。持续提升社会保险待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月人均提高140元,达到1235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惠及140万企业退休人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00元,惠及4万多失业人员;大额医疗互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40万元提高至50万元,生育保险新增14种支付范围。
贯彻落实3号文件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已显现出推改革、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的初步成效:一是改革有亮点。围绕区域协调、劳务经济、土地流转三条主线的改革试验扎实推进,正在形成“内陆开放、圈翼互动,双向对进、统筹挂钩”的重庆改革特色。以保税港区及正在报批的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为依托的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以完善县城功能、特色园区建设、区县结对帮扶为支撑的“一圈两翼”互动发展,以工商金融资本下乡、农民工进城为重点的城乡资源双向对进,以农村土地交易所、国土整治推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及城乡社保改革、“四规叠合”、部市合作共建试验区等举措已引起反响,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发挥。二是发展有成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0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1100亿元左右,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结构有改善。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5∶1降至3.4∶1,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0.7%,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9.9%上升至51.6%。区域差距缩小,“一圈”与“两翼”人均GDP之比由上年的2.35∶1下降到2.3∶1。 四是群众有实惠。农村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农民工和农转非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有了实质性进展;加上城乡危旧房改造、农村“巴渝新居”建设等,人民群众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作为指引重庆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3号文件的政策效应将是持续的、持久的。2010年,我们应继续抓好文件贯彻落实,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力争重大政策“落地生金”,力争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求突破、出特色、显亮点、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