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2010-08-15岳文丽
岳文丽
(巴彦淖尔市职业技术学校,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一段时间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关于低碳经济的文章和报道频见各类媒体。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光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同时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也是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一项发展战略。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近年来主要靠发展资源、能源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耗很大,碳排放量也很大,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内蒙古对国家和社会的职责所在,也是内蒙古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内蒙古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据
从能源结构看,内蒙古的能源利用以煤为主,清洁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内蒙古一次能源消费中90%以上是煤炭,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20多个百分点,更远高于29%的世界平均水平,是全国 6个煤炭依赖度最高的省区之一。燃烧 1吨煤平均产生 4.12吨二氧化碳,比燃烧 1吨石油或天然气高 30%和70%。
从产业结构看,内蒙古主导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明显。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占到 2/3,服务业中交通运输等高碳排放行业接近 30%。主要工业产品煤炭、电力、钢材、铝锭、水泥等,多为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普遍存在深加工度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耗能高、污染大等问题。2008年,全区能源消费量为 13960万吨标准煤,是 2000年 3937.5万吨标准煤的 3.5倍,年均增加 1252.8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成能源消耗大户,占全社会能耗的 74%,这一时期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也近3倍,内蒙古已被列入环渤海与长三角高排放连绵带。
从能源利用水平看,内蒙古能源利用水平明显偏低。数据显示,2007年,内蒙古单位 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 GDP电耗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6倍、1.91倍和 1.37倍。主要工业产品钢、水泥、火力发电、电解铝、粗铜能耗水平大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水平比较低。表现在排放上,就是单位生产总值排放量偏大,用最终能源消费量测算,全国每万元 GDP排放二氧化碳约 2吨,自治区每万元 GDP排放约 4.9吨,接近全国的 2.5倍。
从长远发展看,投资高度向能源行业集中,需要及时防止“锁定效应”。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近年来,内蒙古投资越来越从其他行业向能源行业集中,有形成“锁定效应”的趋势,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防止。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既充分反映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十分重要而紧迫,也反映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很大。根据当前内蒙古的能源资源条件、所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发展低碳经济,应从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着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两方面努力。
二、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应当成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策略
能耗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内蒙古提出,到“十一五”末,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 2005年下降22%。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多管齐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结构性措施
就是通过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从三次产业看,重点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国家发改委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 1个百分点,万元 GDP能耗可降低 1个百分点。照此推算,如果2010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0:50:40,就可以取得万元 GDP能耗下降 4个百分点的显著效果。内蒙古应当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型服务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生活型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比重。从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看,重点是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按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1个百分点、高能耗行业比重下降 1个百分点、万元 GDP能耗降低 1.3个百分点的规律,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节能降耗水平的提高。
(二)技术性措施
切实把节能降耗作为科技发展重点,列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大节能专项科技投入,在自治区科技计划中新增节能减排重大专项,将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和推广纳入其中,积极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节能降耗技术专项研究,抓紧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尽快实现节能降耗技术新突破。坚持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在工业、建筑、交通、民用等领域中,选择和集成先进适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进行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在新建项目或技术改造中使用节能新技术,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的力度,把节能降耗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三)政策性措施
促进节能降耗,必须加强对产业、企业和民用节能的管理,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抓好责任落实,自治区应当定期对各盟市和自治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情况进行考核,制定科学的节能减排考核体系,根据考核情况奖优罚劣,促使企业提高节能意识。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的法制化管理和法制建设进程,将现行的节能降耗理念、指标、要求、机制等通过法制的方法加以确定,并充分注重各种相关法规以及法规要求与行政要求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把节能降耗纳入法制化轨道。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好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政策,坚决淘汰能耗居高不下、浪费资源、排污不达标企业和达不到节能标准的落后设备,制定行业、企业、工艺、设备、产品等淘汰退出机制,切实把较高的能耗水平降下来。
三、积极开发新能源并发展森林碳汇应当成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长远战略
(一)通过对煤炭进行技术变革,将之转化为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能源
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形成新的能源,是实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路径。早在 2004年,世界能源委员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就写道,对于主要煤炭消费国来说,今后几十年内从煤炭中提取合成气体、液体和氢将是重要的长期能源供应来源。对内蒙古这样的煤炭资源富集地区来讲,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竞相上马煤化工项目,发展煤化工产业,以至于煤化工面临产能过剩、国家宏观调控予以控制的局面。但国家限制的只是煤化工的无序发展和低水平建设,在能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煤的清洁利用是必然趋势。内蒙古在这方面理所应当大胆尝试,先行一步。煤的清洁利用途径有不少,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现实可行的。
1.煤炭气化。原料煤经过纯氧气化之后,得到的合成气可以达到很高的除尘和脱硫率,其污染物的排放指数将大大降低,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从而更便于其综合利用和捕捉、埋存,满足环境要求。正在建设的大唐国际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核准并开工的大型煤制气示范工程,该项目建成后生产的煤制气,能源转化效率较高,比用煤生产甲醇等其他产品高约 13%,比直接液化高约 8%,比间接液化高约 18%。
2.煤炭液化。把固体原料煤转化为与原油性质类似的有机液体,就是煤的液化。在全球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预期,灾难性的能源危机正在逼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发掘更大的价值,以替代石油在许多领域中的作用,是一项十分紧迫又大有前途的产业。从技术层面看,煤的液化主要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2009年初,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次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该项目使煤的利用率提高了 5倍以上,试运行生产出的油品用做汽车燃料,其尾气排放将高于欧 V标准。2009年 9月,内蒙古伊泰集团建设的我国首套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示范装置正式投产,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为我国自主研发,已获得发明专利 80余项,产品具有催化剂性能好、碳转化率高、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
3.煤制醇醚燃料。就是将煤气化后得合成气,经液化得合成甲醇;甲醇脱水后可得二甲醚。实践证明,甲醇作为替代车用燃料具有很多优点,甲醇汽油含氧量高,燃烧充分,能有效地降低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是名副其实的清洁燃料。二甲醚是易燃燃料,燃烧无黑烟,几乎无污染,目前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煤制烯烃商业化工厂——神华 180万吨煤制 60万吨烯烃项目,预计 2010年底将在包头市投产。装置投产并达产后,可为国家减少约 900万吨原油进口。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唐多伦 46万吨煤基烯烃项目也有望在 2010年投产。
可见,内蒙古发展煤炭清洁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在实践层面也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内蒙古应当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上继续加倍努力,重点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合作交流,尽快掌握更为成熟的煤的清洁利用技术,建设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抢占未来清洁能源发展制高点。
(二)着力改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内蒙古在发展这些能源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1.风力发电。内蒙古是我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在全区 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 46万平方公里属风能丰富区,技术可开发量 1.5亿千瓦,占全国的 50%,居全国首位,大多数盟市具备建设百万千瓦甚至千万千瓦级风电场的条件。大力发展风电,应当作为内蒙古清洁能源的首选产业。目前,内蒙古已在这方面积极努力,初见成效。2009年底,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 500万千瓦。要继续大力发展这项产业,力争到 2015年末,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3000万千瓦,风电占自治区装机容量从目前的6%提高到 23%左右。
2.太阳能发电。内蒙古的太阳能资源异常丰富,全区总辐射量在每平方厘米 115-167千卡之间,全年日照时数在 2600-3400小时,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 2位。内蒙古沙漠面积较大,全国八大沙漠,内蒙古境内就有六个。因此,利用广阔的沙漠进行太阳能发电,是内蒙古的一项重要任务。内蒙古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或在建。按照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5年绿色能源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太阳能并网发电装机达到 50万千瓦。
3.生物质能源。内蒙古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林木和沙产业加工剩余物、能源植物等。根据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的初步研究结论,内蒙古是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内蒙古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主要应当从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重视发展应用生物质原料发电和转化燃料技术。目前已有千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开工建设,容量均有 2×1.2万千瓦,包括 2家秸秆发电企业和 2家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内蒙古已建成蒙牛澳亚牧场沼气发电项目(装机 1360千瓦),赤峰塞飞亚沼气发电项目(装机 300千瓦),巴彦淖尔等地的生物质转化成液体燃料项目也已启动,正在建设国家级“生物质能源基地”。另一个途径就是在农村牧区大力推广秸秆转化为沼气的技术,目前已有近 15万农牧户用上沼气,每年可节约近 2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 20万吨二氧化碳。
虽然当前内蒙古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很好的资源条件,而且有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风电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但目前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内蒙古也不例外。目前风电并网和运行的矛盾已经代替设备问题成为影响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内蒙古的风电并网外送受限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太阳能发电成本偏高,虽然目前已经降到 1元多,但仍不具优势,需要大量资金实贴,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生物质能的问题则在原材料收集、保有和运输环节难度很大,总体上看,可再生能源在认识、技术、管理方面仍需完善,这是内蒙古下一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努力增加森林碳汇,启动实施碳排放交易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碳汇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最佳方法。《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两条主要的减排途径,一个是工业直接减排,另一个就是通过森林碳汇进行间接减排。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 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 1.83吨二氧化碳,释放 1.62吨氧气,而破坏和减少森林就会增加碳排放。目前森林面积只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内蒙古森林面积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碳汇能力也居全国之首。2006年,中国的碳汇总量为8.95亿吨,内蒙古约为 1.52亿吨,占全国碳汇总量的 17%。更为重要的是,内蒙古碳汇能力增加空间很大。近年来内蒙古的森林面积每年约增加 70万公顷,每公顷温带森林每年的固碳能力为2.7-11.25吨,取其平均数约 5吨,每年可增加森林碳贮量 350万吨,再加上疏林、散生木,总体上可达到 500万吨左右。此外,内蒙古有 13亿亩(合 8700万公顷)草原,固碳能力为 1.3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6亿吨。还有 2.8亿亩(合 1867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可以种草,有 2.34亿亩(合 1560万公顷)的宜林荒山需要治理,因而增加森林碳汇的潜力特别大。因此,内蒙古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生态保护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增加林木蓄积量,搞好草原建设保护和荒山荒漠治理,全面增加碳汇能力。
尽快启动实施碳排放交易,是内蒙古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在世界各国都要求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下,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量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所谓碳排放交易,就是这种稀缺资源的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碳排放交易已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解决排放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2007年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场约为 600亿美元,10年内可增加到 1万亿美元,目前国内也已积极准备启动碳排放交易制度。内蒙古的碳排放量比较大,节能减排潜力也相应较大;可再生能源相当丰富,零排放的空间比较广阔;森林碳汇量高,而且增加碳汇的有利条件较多。因此,内蒙古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应当及早准备,筹划成立内蒙古环境交易所,着手培养建设一支熟悉碳交易的人才队伍,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总之,内蒙古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适应形势需要,通过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开发利用新能源两个方面的举措,着力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实现更长周期、更高质量的科学发展。
[1] 何永林.内蒙古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2] 贾志邦.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途径[N].学习时报,2009-12-28.
[3] 巩芳.平等视角下的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