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2010-08-15吕国辉
吕国辉 朱 浩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吕国辉 朱 浩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东方国家和地区如何走现代化之路,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跨越理论只是为东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向性的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地回答了东方国家——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革命胜利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跨越性历史课题。
马克思;卡夫丁峡谷;实践
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东方国家和地区如何走现代化之路,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内涵
1881年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明确提出:“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1](P435-436)这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一提法的最早出现。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应该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查。马克思晚年,曾明确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他认为,《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在世界历史和世界交往的条件下,以古代农村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亚细亚”社会,可以走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而进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一层次的社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其实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制度层面,即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系列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其二是生产力层面,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一旦完成生产关系的跨越之后,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力。这两个层面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完成了第一个层面,才有可能完成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对第一个层面的巩固和发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发现之后对人类社会又一伟大贡献,是马克思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又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2](P470)由无产阶级领导并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出路。为此,毛泽东指出,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分两步走,即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毛泽东又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就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2](P1470)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顺利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率先提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的长处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4](P471)从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初步胜利。
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同时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5](P311)“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5](P356)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特别指出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进入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而找到了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四、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发展摆在了执政党面前。为此,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鲜明地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强调:“我们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6](P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阐明了执政党肩负的历史使命。21世纪头20年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深入。
五、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完善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解答了“为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当代社会主义最迫切的问题,抓住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重新确立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完善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新世纪新阶段新特点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已是时代的召唤。为此,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P13)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胡锦涛还着重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P603)马克思跨越理论只是为东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向性的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地回答了东方国家——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革命胜利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跨越性历史课题。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吉林省教育厅2009年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吕国辉(1964-),男,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朱浩(1986-),女,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