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2010-08-15陈保锋申跃武梁素华
刘 云,陈保锋,申跃武,梁素华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生物学教研室,四川 南充 637000)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刘 云,陈保锋,申跃武,梁素华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生物学教研室,四川 南充 637000)
通过对学生和相关教研室的调查,优化“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既要避免内容重复,又要注重启发式和病例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更需有机结合 CA I与传统教学手段;探索和总结“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及方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随着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对于现代医科学生来说,具备“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全国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相继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在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了“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我院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学生的“细胞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于大一的“医学生物学”课程中“细胞学”部分的学习。然而,由于“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课程联系非常紧密,许多细胞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都需建立在这些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这对大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难免在学习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影响了他们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室从 2007级起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选修课程,计划课时为 18学时,授课对象为本科二年级各专业学生。通过“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备课及教学,我们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施用有以下体会与总结,旨在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后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 分析教学对象,优化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教学文件,是教学行课的基本依据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2],其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是对一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在教学大纲的拟定过程中,既要注重医学专业目标培养的需要,更要考虑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协作配合,即对于已学课程、将学课程和正在进行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深入调查分析,注意它们之间知识的衔接,避免重复与遗漏,最大程度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正式行课前的备课阶段,我们调查了部分 2007级学生,详细询问和了解他们已学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这样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安排时既可避免重复学习,又能合理安排某些需要相关基础知识作为铺垫的内容以便深入讲解。同时,对于讲授后续基础课程的各个教研室,我们也做了相关走访,了解在他们的教学计划中将要讲授的有关教学内容,从而删除重复部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掌握“细胞生物学”的精髓内容。如“第二章细胞膜及其表面”的教学内容拟定过程中,“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细胞膜的特性”等三部分内容早在大一“医学生物学”中已作为教学重点学习过,故现在不安排其课堂讲授;而“细胞表面及其特化结构”未曾学习,并且该部分本身也属于“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其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尤其是细胞癌变、信号转导等问题关系密切,故应为本课程之详讲内容;至于“细胞膜功能”部分,则要区别对待:“物质交换功能”由于已学,略讲。“细胞识别及信号转导”在大一学习时因为学生当时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欠缺,不可能深入详细学习,而到了大二时,学生经过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已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故可详讲;最后“细胞膜与医药学的关系”这一部分,由于涉及到临床医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故仅需点到为止,勿做过多讲解。通过类似的教学研究,教师才能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解决课时少、内容繁的矛盾,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学生也才能学有所获。
2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被动地学习,近年来出现的创新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3]。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医术精、能力强等较高素质,而创新能力就是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医学细胞生物学”虽然属于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但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特点,围绕着人才的培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1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核心。尤其把“细胞生物学”一些基础理论和当下热门科研进展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开发。如“干细胞和细胞工程”一章中“转基因动物”部分的教学,教师既要讲解转基因动物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还应该广泛查阅文献,向学生介绍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历史及其进展,其中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动物就可作为一个要点来讲授,首先告诉学生,2008年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因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诺贝尔奖,由于绿色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可发出明亮的绿光,便于直观鉴定,所以在生物学等领域都发挥着重大作用。接着提示学生,如果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把 GFP基因进行转移从而获得转基因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应用价值?联系我们学过的转基因技术,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获得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动物?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老师再介绍 2006年东北农业大学研制出国内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的过程,归纳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猪具有非常广泛的基础研究价值,例如提取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猪的骨髓、血液等组织样本并分离出其中的成体干细胞 (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将其作为干细胞分化、增殖以及修补等医学研究的标示物。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中国人在 GFP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更激发了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对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医学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2.2 病例教学法: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临床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由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目前国内各高等医学类院校的医学教育均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期间基本与临床脱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病例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在基础教学的同时教师适当结合临床实际提出问题,让他们学会应用“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如讲授“细胞分化与癌变”部分时,可导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引出肿瘤细胞低分化、高增殖的特点,从而说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其恶性大小的相关性,最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同学们的视野,介绍临床上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细胞生物学治疗模式,即利用与本章节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的基本原理,采用维甲酸诱导分化肿瘤细胞。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缩短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CAI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 I)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媒体综合起来[4]。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CA I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在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堂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细胞的显微和超显微世界,既有静态的形态结构,又有动态的功能表达。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学,既能解决课时数少、学生人数多的矛盾,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而且可以节约课堂板书的时间,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多媒体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一些特殊教学内容的讲授时,传统教学手段如适当板书则便于逻辑推导和强调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思维、发展智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对象虽然是细胞内各种“独立的”细胞结构,但它们在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联系,教师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活动时,可以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依次绘制示意图,这较之在大屏幕上全部一下出现,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一些“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在课件中往往是一闪而过,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恰如其分的板书可以让这些重点内容“长期”保留于黑板上,有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总之,尽管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较传统教学手段更直观、生动等优势,但它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实现优势互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于授课的对象是具有“医学生物学”学习基础的学生,因此我们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在国内同行研究中是没有先例可循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施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该课程教学真正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1] 黄红英,邓 斌,黄玉兰 .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11(1):68-70
[2] 方华灿.论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98-101
[3] 曾志嵘,周增桓,文民刚,等 .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4-6
[4] 许 莉,高 涵,孙 超,等.科学使用多媒体CAI课件提高医学教学质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5):604-605
1005-3697(2010)04-0393-03
G643
B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改课题
刘 云(1965-),男,四川岳池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梁素华
201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