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接受性教学模式
2010-08-15钟莲花
钟莲花
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接受性教学模式
钟莲花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们国家,接受性教学模式还大量存在,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弱点,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
一、接受性教学模式概述
接受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教授基本事实、知识和技能,可以用于各科的教学,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该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事实上,在课堂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时,存在许多弱点,如果表达方式仅限于口语和黑板,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相对来说就比较难,教学效率就很难提高,加上现代知识的剧增,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胜任。但是,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接受性教学模式还大量存在,大班级授课、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者已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这就是本文所讲的信息技术在接受性教学模式中的整合。
二、整合后的接受性教学模式的建构
接受性整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为:引起注意(导入)-新信息呈现与内化-巩固与练习-测评与补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信息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仍由教师来接收处理。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相同之处在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起主导作用,控制整个课堂教学,保证讲授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流畅性。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现的事物的连续变化过程,形成鲜明、逼真的动态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地理学科、物理学科等有已有广泛的应用。这种模式可以同时教授大量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设备和资源,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之前,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研究教材,确定需要用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了解各章节或课题的具体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并研究光凭文字叙述和教师口头讲授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分析是否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确定用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对整个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任何学科用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一般应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教学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用传统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或者是虽然能够讲清,但教学效率低下的内容。
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媒体,确定信息技术手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媒体,呈现教学信息,所选择的教学媒体可以是传统媒体,也可以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电子媒体。在教学中使用教学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英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罗密斯佐斯基提出了一个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揭示了影响媒体选择的主要因素,既有来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学习者的特点,还有教学环境因素等。因此,媒体的选择必须考虑众多的因素。一旦确定了所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老师就要熟悉并掌握硬件的操作方法和软件的表现方式。
三是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学方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信息技术手段的特点和功能、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班级情况等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教学系统的前端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考虑如何着力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如何安排教学过程,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接受性整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课堂演示工具。教师选择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中的内容,应用于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编写课堂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来清楚地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如几何画板等)以及各种素材,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课程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把某些长时间或短时间内发生的现象在需要的时间内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实现了幻灯、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功能。信息技术在接受型教学模式中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学生操作、练习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这种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练习的学习方式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强化,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四、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本模式中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哪些教学内容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将各种工具、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切忌为了在课堂中有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讲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所以教师要对信息进行精心的组织,做好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信息呈现的速度要适当,要留给学生理解和反思的时间,切忌一股脑地“灌”给学生。
五、教学案例
这里选取的文章是人教版中学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散文《春》。《春》是一篇写景散文,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春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如何上活这节课?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是关键。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和用词优美性,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课前准备:下载关于春的特色图片,旋律优美的音乐、春的MV。
教学环节:调节课堂氛围
师问:你眼中的春是什么样子,请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各抒已见。
媒体呈现: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播放春天的图片,给生以直观的感受。
引出正题,朱自清眼中的“春”
师:操作电脑,显示课文的大致内容。对一些生难字用特殊颜色标注,加深生字印象。并请同学们描绘作者眼中的春是什么样子。
生:一起大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作者眼中的春。
媒体呈现:用春色作背景,显示课文的内容。
课文分析
师:老师提出问题,同学带着问题去看课文。开头用”两个盼望着“有什么好处?每一节都写了些什么景象?请同学自行分组讨论每段中哪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文章中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同学一一找出,并说明。
生:同学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明白的地方寻求老师或者同学帮助。
媒体呈现:讨论期间反复播放原文的磁带,回答问题时将原文放在大屏幕上。
这一节课从总的来说,是以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为主,本文是描绘春的景象,是生活中的常见,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不借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展示春的实景,学生学起来会很枯燥,很抽象,提不起学习兴趣,而这一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学生就如同置身春天的环境里,轻松地学习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手段很满意。信息技术在本节课充分发挥了优势,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9).
[4]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
G642.4
A
1673-1999(2010)22-0179-02
钟莲花(1969-),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80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
201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