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诗词中学创新
2010-08-15陈俊张晓亮
陈俊,张晓亮
从毛泽东诗词中学创新
陈俊,张晓亮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都是按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与词牌创作的,但其诗词在主题、境界、功能等方面却与古典诗词有天壤之别,毛泽东诗词中体现着时代性、富于创新性。
毛泽东;诗词;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毛泽东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本土化,应归功于他的勇敢的创新精神。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在20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无处不在,毛泽东诗词便是其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一、赋旧曲以新意
(一)富于时代性的典故
毛泽东在引用典故时,赋予这些典故以全新的寓意。“一枕黄粱”说的是古代一书生在梦中追求荣华富贵的故事。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毛泽东抽去了典故中的原有意义,无情地嘲讽了国民党新军阀厮杀混战、争权夺利的荒唐局面,预示其最终覆灭的结局。“沧桑”之典原本是古代诗人用作寄寓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一种消极感慨,而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毛泽东将其用作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真理,一扫该典故中的消极含义。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毛泽东引用“共工触不周山”的典故,从历代不同的阐释中择取最能表现诗词主题的一说,认为共工是胜利的英雄,热情地赞美了进行武装斗争的广大工农群众,讴歌他们敢于扭转乾坤、摧毁一切腐朽势力的伟大事业。南宋岳飞词《满江红》中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悲壮情怀,毛泽东借用“收拾”两字,表现重整祖国河山的伟大气魄,寄寓了缔造红色江山的无比信心,“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用“金瓯”之“一片”喻示刚刚创建的根据地,形象贴切、富于新意。
(二)神话故事里的革命
毛泽东在引用神话故事时,经常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赋予其革命意义。他借黄鹤楼的神话故事,寄托一种美好的向往;借“嫦娥奔月”和“吴刚代桂”的神话故事,一改过去诗词描写中的凄惨孤独情调,用“吴刚捧出桂花酒”和“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神奇联想,赋予吴刚和嫦娥对烈士忠魂的厚爱,使人们对先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得到了升华。牛郎织女的故事历来被人们当作有情人悲欢离合的神话而流传至今,毛泽东却在诗词中把牛郎看作是关心人间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理想化身。舜帝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原本也充满了一种哀怨悱恻的情调,但在毛泽东的诗词里,读者看到的却是“手持斑竹、身披红霞的神女,飘飘荡荡、满怀喜悦来到人间,分享人间的美好生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神话到了在毛泽东诗词里,却寄予了反对假马克思主义者的新的现实意义,毛泽东把白骨精比作是伪装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唐僧比作中间派,而把孙悟空比作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引用鲲鹏与斥鷃的神话故事时,赋予其现代国际斗争的内容,他把鲲鹏比作目光远大、坚定勇敢的马克思主义者加以颂扬,把斥鷃喻为卑怯鄙陋的赫鲁晓夫集团予以无情的鞭挞。
二、境界创新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都与诗词作者个人的政治进退得失、人生道路上悲欢离合、爱情生活中缠绵悱恻和恩恩怨怨等相关。而毛泽东的诗词却始终高奏着中国革命的主旋律,这个格调清新、高昂的主旋律,使毛泽东无论在革命斗争顺利发展时还是在形势逆转、革命遭受挫折时,其抒情咏志都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不见挫折与失利时的悲观消沉。悉心阅读毛泽东诗词,一种大无畏的革命境界油然而生。
(一)反其义境界
1.豪迈的爱情观。“凭割断愁丝恨缕”:毛泽东用丝恨缕来比喻仇恨,说明丝缕可以割断,这里可能暗用了李煜《乌夜啼》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写法。李煜认为离愁剪不断,毛泽东则反其意而用之,认为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个人的离愁是可以割断的。“重比翼,和云翥”:《尔雅·释地》中有“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的句子,“比翼”本指比翼鸟,毛泽东用“重比翼”展示有朝一日,当革命取得胜利,他们必将重新比翼,高翔天空。表面上是写爱情,其实抒发的是革命豪情。诗人把爱情放在革命时代的背景上,描写革命的抱负,使全词既是脉脉情深的恋歌,又是昂扬慷慨的革命宣言。
2.反其意用之。“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宋玉在《天言赋》中说,“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他在想象中把整个天地化成一辆大车,以大地为车,以圆天为盖,在这样的大车上,有一柄长剑,它的一头自然搁到天的外头。这个想象,引起了诗人的喜爱。李白在《大猎赋》里说:“于是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仑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辛弃疾《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上三处都讲剑是倚天,毛泽东却把它改成了人是倚天,这就突出了革命志士的高大形象。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本是三国时吴国的童谣。这首歌谣含有“故乡可爱,他乡不可爱”的意思,毛泽东却把童谣化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行踪,也表明了故乡可爱、他乡也可爱、祖国到处都可爱的思想感情。显然,这是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
毛泽东的“快马未下鞍,离天三尺三”诗句则是反用湖南民谣“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反用的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如此等等的反其意诗句,都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写照。通观毛泽东诗词全集,我们有两种强烈的感受,一种是豪迈而浪漫的反其意情调,另一种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思维。
(二)形象思维的最高境界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否则便不能写诗了。即使写出来,也味同嚼蜡。前人写虹,多以彩桥设喻,已成俗套。如有诗道:“谁向长空驾彩桥?轻红浅绿共迢迢。”(王桂《虹》诗)毛泽东则兴会超妙、兴象标拔,“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既真切画出了绚丽多彩、灿烂夺目的飞虹,又充满了赞叹不已的情味。着一“舞”字,设想尤其不合常理而意趣横生,何止彩虹的半弧形影、变幻状态宛在目前,就连诗人的勃勃兴致、翩翩浮想也跃然纸上。清人沈雄说:“词家所谓无理而入妙,非情深者不辩。”这个“舞”字,就是这种精妙入神之笔。
三、功能创新
“功能”一词表征一物对它物发生影响的内在固有的特征因子。从最广义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与其说是诗词,不如说是政治、思想教导,他是为思想、为政治而诗词,他的诗词派上了与众不同的用场。
(一)战斗武器
诗词是毛泽东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食粮,更是他用来战斗的有力武器。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甘肃,在这里作短暂的休整。由于连续行军作战,红军将士都很疲劳,为了帮助大家提高信心、振奋精神,在一次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很有号召力的讲话,他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我们的胜利,又详细介绍了将要到达的陕北根据地的情况。情绪高昂时,毛泽东即席高声朗诵自己创作的《七律·长征》诗。毛泽东的讲话和诗词,给红军将士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经过18天行军战斗,红军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
毛泽东的诗词是激励战士及广大人民奋起斗争的号角,更是鞭笞敌人、揭露敌人残暴行径的锐利武器。“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黑手高悬霸主鞭”、“地主重重压迫”、“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等辛辣、尖刻的诗句,句句力重千钧,痛斥怒骂,给敌人以有力的还击。
(二)思想教育功能
在毛泽东看来,诗词是战斗武器,可顶三千精兵,又是形象生动的教材,给人以启发。1961年,郭沫若在观看浙江省某剧团演出的神话剧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诗一首,诗中有“千刀当剐唐僧肉”一句,可以看出,郭沫若是斥责被白骨精欺骗的唐僧的。毛泽东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毛泽东不同意郭沫若把唐僧作为打击对象的偏激看法,认为像唐僧那样“悲慈”的糊涂人是可以教育好的,而白骨精这样的妖怪则必然酿成大灾难,这体现了毛泽东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思想。郭沫若看到毛泽东的和诗后,步毛泽东和诗的原韵写成另一首七律,把自己原诗中 “千刀当剐唐僧肉”,改成了“僧受折磨知悔恨”。毛泽东看了郭沫若的和诗后,回信说:“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柳亚子于1949年3月28日写了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表达的基本思想是:虽全国解放在望,万众欢腾,他却有些个人情绪,准备步严子陵的后尘回江南故乡隐居。同年4月29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既肯定了柳亚子的历史功绩,同时又批评了他的错误思想,婉言劝解他留在京城参政议政,不要避世隐居。这种规劝和开导是真诚的。后来柳亚子在《次韵奉和毛主席》诗中写到:“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表示接受毛泽东的批评和告诫。毛泽东以和诗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纠正错误思想,达到教育同志的目的,值得当前致力于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借鉴、学习。
(三)国际交往
毛泽东还把中国的诗词曲赋和典籍作为国际交往中的方法,常常把诗词曲赋作为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加深友谊。1961年,他在会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送给他一盒“三五牌”香烟,他则以手书的《水调歌头·游泳》词,作为回赠的礼物。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毛泽东在会见田中角荣时,特地送给他一套精美的《楚辞》。《楚辞》是毛泽东生平最喜欢、研究功夫下得最深的中国古典经籍,在毛泽东看来,此书是极高雅而贵重的礼物。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创新永远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毛泽东的诗词,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表达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其诗词所涌动的创新思维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并发扬光大!
[1]陶柏康.毛泽东与诗词[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张炯.在巨人的光环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章贺.毛泽东启迪心灵的艺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吕斗星.毛泽东和他的事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5]夏赞忠.精神生产概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6]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7]陈一琴.毛泽东诗词浅析[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
A841.4
A
1673-1999(2010)12-0011-02
陈俊,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张晓亮,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2010-03-17